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三:山水畫卷新奧勒松

lkylyq

<p class="ql-block"><b>  8月26日,旅行的第11天。</b> </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晚8點離開朗伊爾城,經(jīng)過近100海里的航行,8月26日早晨莫德號來到了福爾蘭海峽北口西部的康斯峽灣(Kongsfjord,下圖)。</p> 康斯峽灣也被稱為“國王灣”,是斯匹次卑爾根島西北海岸的最大峽灣。新奧勒松就位于康斯峽灣南岸的一個小海灣邊。 早晨的康斯峽灣(下兩圖)。 早晨7:30左右,在游輪航行方向右側(cè),在渺無人煙的海岸線上(峽灣南岸),發(fā)現(xiàn)兩個衛(wèi)星天線和房屋建筑(下圖)。這意味著新奧勒松到了。查資料那是挪威測繪局位于新奧勒松的觀測站。 <p class="ql-block">  8月26日早8點,莫德號停靠在了新奧勒松的碼頭上(下圖)。</p><p class="ql-block">  新奧勒松(Ny-?lesund)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斯匹茲卑爾根島西部的康斯峽灣南岸,位于北緯78° 56′ ,東經(jīng)11° 56′ ,面積約34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北的人類生活社區(qū)之一(世界最北的人類生活社區(qū)好像是加拿大的阿勒特,北緯82° 28′ )。新奧勒松本是荒無人煙之地,1916年挪威的國有企業(yè)國王灣公司(Kings Bay AS)開始在這里采煤,于是就有了名叫新奧勒松的小鎮(zhèn)。后來煤礦陸續(xù)發(fā)生了三次礦難,前后有71名礦工喪生。1963年在野黨的問責(zé)導(dǎo)致煤礦關(guān)閉。國王灣煤礦關(guān)閉后,留在新奧爾松的只有一座小博物館和當(dāng)年的一段礦區(qū)鐵路與一列運煤小火車。1920年簽署的《斯瓦爾巴條約》確立了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quán),也給予這個條約的40個協(xié)約國的公民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出入該群島從事商務(wù)、科研與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的權(quán)利。斯瓦爾巴群島是北極地區(qū)保持原生自然環(huán)境的最后幾個島嶼之一,新奧勒松由大峽灣、冰川、冰磧巖、冰川河流、高山和一個典型的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包圍,其地形地貌、地層系統(tǒ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復(fù)雜多樣性為海洋、大氣物理、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tài)、地質(zhì)、大地測量等學(xué)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場所。因此這里是各國科考基地的優(yōu)選地,從1964年起這里逐漸變成了北極科學(xué)考察的“小聯(lián)合國”。挪威、荷蘭、 德國、英國、法國、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在此陸續(xù)設(shè)立了野外觀測點和科考站。中國也于2004年在這里設(shè)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黃河站目前是中國設(shè)在北極的唯一科考站。現(xiàn)在新奧勒松有60多棟建筑,而常駐“居民”夏季只有約200人,主要是各國科考站的工作人員和挪威國企“國王灣公司”的后勤服務(wù)人員。到了冬季這里就只有二、三十個留守人員。 </p> 下面是新奧勒松主要區(qū)域衛(wèi)星圖。 新奧勒松碼頭區(qū)景象。 下船前在游輪上觀景。 游輪工作人員正在放快艇下海訓(xùn)練巡航。 下面4圖:新奧勒松碼頭旁海面風(fēng)光。 早餐后,游客們陸續(xù)下船,沿碼頭連接南邊鎮(zhèn)中心的筆直的主干道徒步前往小鎮(zhèn)參觀游覽。新奧勒松是我們踏足的最北邊的土地。 從碼頭到小鎮(zhèn)的主干道左側(cè)(東側(cè))海灘上,可以看到百年前采煤時代遺留下來的小火車頭、車廂、鐵軌及木板房。 百年前的小火車和它背后的海灣與冰川,它們記載著新奧勒松一百多年的滄桑。 離碼頭不遠,在主干道西側(cè)有一所新奧勒松博物館(NY-?LESUND MUSEUM ,下圖),那是我們下船后入室參觀的第一個場所。該博物館是挪威國王灣公司經(jīng)管的一個展示當(dāng)?shù)貧v史的小博物館。展館很小,有上下兩層。意外的是在這個小博物館門口居然掛著一個寫有漢字的牌子,上書“奢華假期”(下圖門旁邊)。新奧勒松博物館很可能是世界最北邊的博物館。 展館二樓有一個飛艇模型。1926年6月,挪威人阿蒙森和美國人埃爾斯沃斯合作,乘“挪威號”飛艇從新奧勒松起飛,飛越北極點,到達阿拉斯加的巴羅角,首創(chuàng)了斯瓦爾巴群島-北極點-美洲的世界飛艇飛行記錄。這里陳列的就是當(dāng)年那艘“挪威號”飛艇和它的停放架的模型(下圖)。 新奧勒松是100多年前因采煤而興建的小鎮(zhèn)。博物館展出了當(dāng)年礦工在礦井中的照片和當(dāng)時采煤使用的工具(下圖)。 展館中有當(dāng)年煤礦衛(wèi)生所部分醫(yī)療設(shè)施、器具的陳列(下圖)。當(dāng)年小小的衛(wèi)生所居然有牙科檢查、治療器械。 博物館中陳列了兩張在康斯峽灣內(nèi)同一地點拍攝的同一大冰川在不同時期的照片,一張攝于1922年,一張攝于2002年。1922年該冰川規(guī)模巨大,高高矗立在康斯峽灣的海面。2002年該冰川已經(jīng)嚴重退縮,只剩下一小部分延申到康斯峽灣海面。這反映了80年間由于全球變暖對地球冰川造成的巨大影響。 我們看到新奧勒松和朗伊爾城的汽車牌完全一樣,最左側(cè)是“ZN”兩個字母。 新奧勒松的建筑和設(shè)施,周圍是一片荒地。 在主干道的西側(cè)看到一所屋頂寫有“北極旅館(NORDPOL HOTELLET)“字樣的二層小樓,估計那是世界最北的旅館之一。這里的房屋建筑大門外都掛著一把大鐵鍬(下圖),應(yīng)該是冬季出門鏟雪用的。 主干道東側(cè)有一所小屋,外墻掛著郵箱,上面貼著挪威郵政的標識,估計是郵局,不過當(dāng)時郵局里沒有人,沒在營業(yè)。這個郵局很可能是世界最北的郵局之一(加拿大位于北緯80°的尤里卡郵局可能是世界最北的郵局)。 小鎮(zhèn)的中央地帶有一尊世界著名極地探險家、挪威民族英雄羅阿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1928)的塑像(下圖)。阿蒙森是第一個征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一個最后永遠消失在北極的探險英雄。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率領(lǐng)的5人團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到達了南極點。此前,1903年6月阿蒙森率領(lǐng)團隊乘船從北美出發(fā)探索從格陵蘭島經(jīng)北冰洋到阿拉斯加的西北航線。經(jīng)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在1906年9月到達阿拉斯加太平洋沿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西北航線的探索。1926年6月,阿蒙森和美國人埃爾斯沃斯合作,乘飛艇從新奧勒松起飛,首創(chuàng)了斯瓦爾巴群島-北極點-美洲的世界飛艇飛行記錄。而震驚探險界的阿蒙森之死,也與新奧勒松有關(guān)。1928年5月,阿蒙森的好友乘坐“意大利”號飛艇從新奧勒松前往北極點,返航時飛艇失事,被困在冰上。阿蒙森得知消息后,于6月18日乘坐飛機前往救援。6月20日,人們收到飛機的最后一條信息,就再無音訊。之后“意大利”號飛艇被另外一只搜救隊發(fā)現(xiàn)并獲救,而阿蒙森永遠消失在他自己曾多次去探險的北極!。<div>  1916年6月阿蒙森曾置辦了莫德號三桅帆船探索到終年冰封的北極點的航行,經(jīng)過6年的努力未能成功。我們此次北極之旅乘坐的莫德號游輪,就是為紀念阿蒙森的那次壯舉,而把原”午夜陽光“號游輪在翻修后改名為”莫德號“。</div> 下圖:新奧勒松挪威極地科考站。 下圖:新奧勒松挪威國王灣服務(wù)公司。 下圖:新奧勒松機場遠眺,有人正騎自行車前往機場。 下圖:眺望海岸邊的新奧勒松機場,可以看見機場的塔臺、雷達站、氣象站、油庫等建筑和設(shè)施。 下圖:遠望位于海灣邊的挪威測繪局(Norwegian Mapping Authority)觀測站。 大冰川旁的科考站設(shè)施。 山坡冰川下的科考站房屋建筑。 <p class="ql-block">  下兩圖:新奧勒松海灣風(fēng)光。</p> 在新奧勒松的東南角,在海灣的一片苔原旁,有一座暗紅色二層小樓,樓門兩旁各有一尊白色石獅子。那里是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黃河站是中國依據(jù)《斯瓦爾巴條約》1925年締約國地位而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至今也是中國在北極地區(qū)的唯一科考站。 下圖是中國黃河站特有的標識——門前一對白色石獅子。 在黃河站前留影。 與上?!庇闻伞奥眯猩绲哪信I(lǐng)隊在黃河站前合影。 與來自呼和浩特的81歲老人在黃河站前苔原旁合影。據(jù)老人自己說,他原是呼和浩特郊區(qū)的菜農(nóng)。他也去過南極,自己一人騎自行車到過新疆、西藏、海南等地。騎行過新藏公路、青藏公路。 與來自溫州的董先生合影。董先生也去過南極,曾自駕穿越羅布泊,自駕去過包括西藏、新疆在內(nèi)的許多地方。 與來自臺灣的莫德號探險隊員杰森合影。 新奧勒松中國黃河站旁的苔原和海灣風(fēng)光。 在這個有人居住的小鎮(zhèn),探險隊也派專人攜來福槍警戒北極熊的活動,防范北極熊對游客的傷害。下圖是與一位長著漂亮的白胡子、白頭發(fā)的探險隊員在警戒線旁合影,他在此警戒北極熊。 下圖是我們在新奧勒松活動范圍最南邊界的警示牌,警告大家不要越界,否則有遭遇北極熊的危險! <p class="ql-block">  新奧勒松小鎮(zhèn)雖然常駐人很少,但生活配套服務(wù)設(shè)施不少,有餐廳、酒吧、商店、健身房、郵局、旅館等。下圖是小鎮(zhèn)唯一的生活用品和紀念品商店,在博物館斜對面。商店很小,店內(nèi)活動空間有限,最多容納10人,要接待數(shù)百游客,就只能排隊入內(nèi)。這很可能是世界最北邊的商店之一(加拿大阿勒特位于北緯82° 28′的Velina 超市是世界最北的商店)。</p> 下圖是碼頭旁的海灘酒吧(圖中近處的房屋)和周邊風(fēng)光。這應(yīng)該是世界最北邊的酒吧之一。 中午近12點,在小鎮(zhèn)參觀游覽的游客開始陸續(xù)返回游輪吃午飯。 回游輪前,在碼頭附近海灘上觀賞康斯峽灣風(fēng)光。 <p class="ql-block">  8月26日下午15:00,莫德號游輪在新奧勒松碼頭???小時后起航離開,前往康斯峽灣北邊的支峽灣克羅斯峽灣(<i>Krossfjord</i>,見下圖)巡游。從新奧勒松到克羅斯峽灣西北端的支峽灣莫勒峽灣(<i>M?llerfjorden</i>)北部,約25海里航程。在克羅斯峽灣和它北部的支峽灣利勒赫克峽灣 (<i>Lillieh??kfjorden</i>)、莫勒峽灣、科勒峽灣(<i>K?llerfjorden</i>)內(nèi),有多條巨大的冰川,山峰險峻,風(fēng)景壯美。</p> 下午17:00,莫德號來到了莫勒峽灣北端。那里的緯度已經(jīng)超過了北緯79°。 26日那天,莫勒峽灣天空陰云密布,岸邊險峻的山峰間云霧繚繞,高山峽谷中覆蓋著一條條白色的冰川,那景象就如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風(fēng)景畫長卷。 峽灣岸邊有大片苔原,苔原背后是險峻的山峰,山峰下峽谷中”俯臥“著白色的冰川。 一幅幅美麗的水墨山水風(fēng)景畫。 8月26日下午在克羅斯峽灣及它北部的支峽灣莫勒峽灣的巡航,是我們此次北極之旅到達的最北地區(qū),接近北緯80°。 下面是在莫勒峽灣拍攝的一段小視頻。 8月26日下午18:00,莫德號結(jié)束在壯美的峽灣巡游,開始前往西南方格陵蘭島東南部的斯科斯比灣(Scoresby Sund)的航程。 <p class="ql-block">  請看:</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yes2oq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四:格陵蘭島因紐特人小鎮(zhèn)</a>;</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z0ai1k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五:格陵蘭島斯科斯比灣巡游</a>;</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z7t9hd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六:冰島三日游</a>;</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byslf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一:冰島、揚馬延島</a>;</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s2lvc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3年8月北極地區(qū)游記之二:斯瓦爾巴群島西部三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