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信禪師的禪法,“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旨在教人保持正念清凈的覺心,遠(yuǎn)離執(zhí)著顛倒的妄想。</p> <p class="ql-block"> 從黃梅回漢后,有人談到一個觀點: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禪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不僅僅是建立和弘揚了中國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念和理論,還找到了中國佛教的生存之道,從而避免了像印度佛教一樣走向衰弱;并由于禪宗的興起,繼而影響到日本、韓國等,也信奉中國佛教。我贊同這個觀點。</p> <p class="ql-block"> 思緒又重新回到2023年11月3日,進(jìn)入四祖寺拜訪的一分一秒,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一個閃熠千年的身影,一個改變中國佛教歷史的人物——道信(四祖),他的形象開始在我眼前,先是一尺一尺的長高,后來變得一丈一丈的升騰,直到我感到遙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 從走進(jìn)四祖寺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里顯得古樸而凝重,首先看到的是“四祖法語”。</p><p class="ql-block"> 整個古寺建筑群依山順勢,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組成,結(jié)構(gòu)布局規(guī)范,層次分明,殿堂樓閣盤垣交錯,層層疊疊,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佛教禪宗祖庭寺廟——四祖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在唐朝初年(公元624年)創(chuàng)建的道場,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禪宗修建寺院,定居傳法的先河。此地也是五祖弘忍大師得法受衣之處。</p><p class="ql-block"> “修建寺院,定居傳法”,這八個看似簡單的字句,其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祖殿前對聯(lián)是當(dāng)代禪宗大師本煥法師題寫</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國禪宗的弘揚,從來都是命運多舛,從達(dá)摩祖師由印度初到中土,直至三祖僧璨,禪宗一直處在受人排擠的尷尬境地。直到四祖道信的時代,禪宗終于得了到統(tǒng)治者的認(rèn)可,也有了廣泛的信眾基礎(chǔ)。四祖道信,是禪宗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開啟了中國禪宗興盛的大門。也就是說,從道信始,才有了禪宗的道場,初祖、二祖、三祖,都是“寄人籬下”,信眾有限。只是到了司馬道信,才有禪宗開山寺院。因此,四祖寺有中國禪宗第一寺院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40年前,我曾去過少林寺,在寺內(nèi)偏僻處,找到了達(dá)摩初祖的禪房,當(dāng)時不解其中滋味?,F(xiàn)在,才懂得少林寺不是達(dá)摩的道場,達(dá)摩在少林寺只是歇腳掛笠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 道信還是中國歷代寺院中,第一個被皇帝封為既通佛學(xué)又通醫(yī)學(xué)的一代高僧。這也提高了佛教在皇權(quán)政治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公元595年(隋開皇十五年),皇帝的母親得了一種不治之癥,朝中所有太醫(yī)都無法醫(yī)治。皇帝為了拯救母親的命,命令全國各地張貼皇榜。聲稱有誰能治好國母病,可官升三級、賞銀萬兩。當(dāng)時居住黃州府廣濟縣安樂鄉(xiāng)景和村響水口(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鎮(zhèn)十里村呂凹)的道信禪師看到皇榜后,就在十里村呂凹河里、呂凹背后山上采挖菖蒲、田三七、五加皮等藥材制成中藥,托人送到京城,治好了皇帝母親的不治之癥。后來,皇帝封司馬道信為國師,但道信不為官、不為利,愿在余川鎮(zhèn)十里村修行,并未進(jìn)入皇宮,也未要皇帝賜的萬兩銀子,皇帝為感謝道信,親自封道信大醫(yī)祖師。</p> <p class="ql-block"> 唐貞觀癸卯年,唐太宗皇帝仰慕道信禪師道風(fēng),想要一瞻禪師風(fēng)采,于是詔請道信禪師進(jìn)京面見。而四祖卻回書婉言謝絕,這樣前后三度往返詔請,均被四祖辭謝。太宗因此大為不悅,第四度遣刺史再請,并吩咐說:“如果仍不赴請,即取其首來。”</p><p class="ql-block"> 刺史到山傳達(dá)皇帝旨意,四祖仍辭不赴,刺史按皇帝旨意要砍他的頭,四祖竟然伸頸就刀,神色淡定從容。刺史見狀非常驚異,也不敢輕率行事,便返回京城,將狀況稟告。這讓皇帝對四祖更加的欽佩和仰慕,并賜以紫衣,彰從其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此圓柏樹有1200多年的樹齡</span></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道信,有不少傳說。</p><p class="ql-block"> 道信,俗姓司馬,不同于五祖和六祖,他是富家弟子。</p><p class="ql-block"> 一日,道信禪師心有所困,便去找三祖僧璨求解。</p><p class="ql-block"> 他問:愿和尚慈悲,請給我指明解脫法門。</p><p class="ql-block"> 三祖僧璨問:誰束縛了你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道信答道:沒有??!</p><p class="ql-block"> 三祖僧璨開示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怎么來我這里求解脫?多此一舉了。</p><p class="ql-block"> 道信禪師一聽之下,反覺自己內(nèi)心的念頭,頓時開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在四祖殿門前</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天,四祖去往黃梅縣,在路上遇見一小兒,年僅七歲,這個小兒骨相奇秀,出言不凡。與普通小兒很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四祖于是問小兒:“你姓什么?”</p><p class="ql-block"> 小兒答:“姓有是有,但非常姓?!?lt;/p><p class="ql-block"> 四祖問:“是何姓?”</p><p class="ql-block"> 小兒答:“是佛性?!?lt;/p><p class="ql-block"> 四祖問:“你無姓嗎?”</p><p class="ql-block"> 小兒答:“性(姓)本空寂?!?lt;/p><p class="ql-block"> 四祖心中默識這個小兒資質(zhì)不凡,有難得的慧根。便派侍者僧到他家里,請求其母親,讓這個小兒出家。其母因宿緣,沒有半點為難的樣子,于是同意其出家,成為四祖的弟子。后得四祖付法傳衣,這個小兒就是五祖弘忍禪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祖弘忍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按印度佛教風(fēng)習(xí),出家修道者不事生產(chǎn),靠他人布施或沿門乞食為生。道信在雙峰山實行農(nóng)禪并重、自食其力,這在禪宗史上是一創(chuàng)舉。這一創(chuàng)舉,不僅解決了徒眾的吃飯問題,為徒眾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奠定了先決條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詩曰:不來而來,無我我在,千年一瞬,天承地載。</span></p> <p class="ql-block"> 道信在臨終前命弟子弘忍,于寺之西嶺為其造塔。說命不久將終。后又催促盡快建成。道信禪師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閏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hù)念,流化未來?!毖援叾俗拧J缐燮呤卸?。</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塔門無故自動打開,門人發(fā)現(xiàn)道信端坐如故,容貌如生。從此以后,不敢再關(guān)閉塔門。</p> <p class="ql-block"> 四祖寺還有一個分院——蘆花庵,可惜我們?nèi)r,正在維修中,不得入內(nèi)。去蘆花庵車道陡峭,急轉(zhuǎn)彎較多,著實考驗了一下夫人的車技,順利通過。此處比老祖寺的山路更為艱險。不過,來黃梅不虛此行,心靈受益匪淺,值了!</p> <p class="ql-block"> 離開四祖寺已經(jīng)多日了,但道信禪師的故事,仿佛伴著不知名的禪樂,一直回響在我的耳畔。特別是道信“禪農(nóng)并重、自食其力”的變革,奠定了中國佛教的千年發(fā)展,才有了中國“儒釋道”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