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一次知道,余華老師的《活著》講的是這樣一個似曾相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是似曾相識,是因為我曾經(jīng)看過電視劇《福貴》,雖然不是全劇集看完的,但是印象還是挺深刻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今天在圖書館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電視劇《福貴》就是根據(jù)余華老師的《活著》改編而來的,只是讀著讀著的時候,電視劇里的情景就隨著文字浮現(xiàn)了出來,故事的一個個情節(jié)就在余華老師的筆下流淌出來、也在我腦海里演了出來,圖文并茂的感覺,于是就有了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的動力,并且沒有絲豪的倦怠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說比電視劇多了前序和后感,全文是通過一個老人給余華老師講故事的方式展開的,而我所說的后感就是余華老師聽完故事后給出的總結(jié),或者說是余華老師的感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大作都是以作者的感慨為最大賣點,俗稱“點晴之筆”,點了世俗、點了時代、點了世人內(nèi)心的矛盾點、諷刺點。我本不太喜歡這類大作的,但是余華老師這個作品,有點兒顛覆了我對大作的認(rèn)知---原來,有人的命真的可以苦到如此!原來,涓涓細(xì)流般的故事,卻是深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滔天巨浪!原來,生而為人,真的是一場淘汰賽,歷經(jīng)了少年的無憂無慮,中年對所有的人都是一道坎,邁過去,才會有老年,才會有老年做和尚的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華老師的原話是“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結(jié)合原文來看,確實是主人公富貴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時代的他還是個家里有100多畝地的少爺,到處去游蕩,逛青樓、賭場豪賭,還特別喜歡讓青樓一個胖胖的女子駝著他招搖過市,向他的老丈人、陳記米行的掌柜問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年時代的富貴,經(jīng)歷了家道落敗、父母離世、自己被抓壯丁九死一生、女兒鳳霞發(fā)燒變啞、兒子有慶為縣長老婆獻血被抽干血死亡、老婆家珍得上了軟骨病、 貧窮、饑餓如影相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年時代的富貴,也并沒有否極泰來。女兒生產(chǎn)死亡、女婿被水泥板夾死、老婆傷心絕望而死,最后連他唯一外孫也因吃毛豆被脹死......</p> <p class="ql-block">我不太明白余華老師說的“老年做和尚”這句話,是否是形容富貴到老了回憶自己的一生的時候,已經(jīng)就像和尚一樣看破紅塵、斷絕了人生的七情六欲般的無驚、無喜、無悲、無痛?原著里的富貴真的是平鋪直敘了他的一生,如果不是因為我有看過電視劇,讀這本書時我還真的想象不出這人在經(jīng)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怎么樣的一種應(yīng)激反應(yīng),那些肝腸寸斷的瞬間,居然沒有讓這個男人漰潰而亡,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太脆弱了嗎?也許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年想掘藏”,我理解的是中年人想去挖掘?qū)毑亍⒇敻?。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和富貴,這兩個時代的中年人的想法是不約而同,中年最大的富足就應(yīng)該是經(jīng)濟上的富足,所有的中年人被生活所迫,心里迫切的就想著變富、變富、變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的富貴,但凡是個家庭富足的人,一切悲劇都不可能發(fā)生。母親不會因為沒錢治病而死,他自己也不會被國民黨抓了壯丁,鳳霞不會啞,有慶不會因為點兒吃的跑去獻血,家珍的軟骨病也會得到及時的救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因為錢財!</p><p class="ql-block">這中間還有個小細(xì)節(jié),就是富貴和家珍為了送有慶去上學(xué),只能把鳳霞送給別人家, 一送、二跑、再送,送前、送中、送后,這兩位中年人的心理之戰(zhàn),余華老師寫得特別細(xì)致,可能對那個年代的人在讀書這件事情上的幡然醒悟甚至有些執(zhí)著有特別深的了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的背景就是,文化大命前后期,農(nóng)村人開始懂得“知識改變命運”,所以都想著送孩子去接受文化教育,富貴和家珍并不是被生活打擊到失去了生存意志的中年人,他們還比較樂觀,生活再貧困,還是在想盡一切辦法讓有慶去上學(xué)。他們也可能覺得有慶有出息了,就能夠照顧家里,也能照拂到姐姐鳳霞,不會說話的鳳霞,一直是富貴兩口子最擔(dān)心的人。這種傳統(tǒng)的想法,在現(xiàn)代也是非常正常的,就像許多人生了有殘疾的一胎,也會想著再生二胎,為的是在自己百年之后,有二胎可以替自己照顧有殘疾的一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貴和家珍也都是這么想的,所以他們才忍痛把女兒送出去,換來讓兒子去上學(xué)的機會,也是因為這個上學(xué)的機會,變成了讓有慶失去了生命的機會,窮苦人的命,真的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苦。失去了有慶,他們又找了個歪脖子女婿,想讓女婿照顧鳳霞的后半生,可就因為給這女婿生孩子,女兒丟了她的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輩子都在不停的找補,找補幫助的機會,卻一次又一次的變成失去的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說,富貴一生,是因為錢財開始,也因為錢財結(jié)束,一切悲劇的根源就是因為沒有了錢財。而當(dāng)下,因為生活壓力巨大的中年人工作勞累死、不堪重負(fù)的自戧者、抑郁癥患者比比皆是,他們又何尚不是李富貴、王富貴、趙富貴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錢財對于任何一個中年人,都是生存的根本,都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因為他們肩上的擔(dān)子,因為他們是一個承重啟下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年人對錢財?shù)臒崃易非?,并不過份、無可厚非,那也是他們熱愛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在賺錢這件事情上,我并不能說出很清新脫俗的觀點,反正就是你需要,你就去付出,去為之努力,你想要的,你就去爭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向,素履以往”</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向, 行之所往, 未來可期, 終有所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與各位有緣人,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