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更像一座天然的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記錄人生,滲透風(fēng)情。記憶中的武漢,有些清晰可見,歷歷在目,有些則逐漸模糊,過去熟悉的人和事,已經(jīng)漸漸遠去,甚至于難尋蹤跡。武漢有著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歷史古跡,如黃鶴樓、東湖、漢口江灘等等等……。這些歷史古跡不僅是武漢的文化瑰寶,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代表。在這些歷史古跡的周圍,還有許多小吃攤和老街區(qū),如六渡樓.清芬路.老會賓酒樓.德華酒樓等等等……。這些地方充滿了濃郁的當(dāng)?shù)靥厣臀幕瘹庀ⅰ?lt;/p> <p class="ql-block">花博匯:水墨古村問茶村,不僅僅只有法式建筑,還有古典的中式建筑。兩萬平方米的問茶村,就是一處古色古香的村落,走進問茶村就像是走進了一幅水墨畫卷,黑白兩色是這里的主色調(diào)。雖然色彩單一,卻富有層次,盡顯中式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非常適合喜歡拍照的愛好者</p> <p class="ql-block">花博匯粉黛亂子草</p> <p class="ql-block">琴臺美術(shù)館的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結(jié)構(gòu),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造型之美。進入內(nèi)部空間,大尺度水泥展墻令人震撼,散發(fā)出親和與質(zhì)樸的氣息。建筑的外部空間變化多樣,猶如山巒蜿蜒起伏,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在綠茵湖泊的景象中,時而扶搖直上,時而盤旋而下。</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學(xué)拍剪影,運氣不錯喲,剛好有倆對情侶坐著,趕緊拍</p> <p class="ql-block">旋轉(zhuǎn)樓梯,很遺憾,如果有個人在圖片中更好</p> <p class="ql-block">東正教堂建于1876年,原名阿列克桑德聶夫堂,是俄國僑民在漢口興建的唯一一座東正教教堂。教堂占地面積約22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布局,為拜占廷式建筑風(fēng)格的俄羅斯教堂,是東歐流行的東正教堂風(fēng)格的體現(xiàn)。教堂采取集中型制,規(guī)模不是很大,底層墻面由多向拱券組成,外墻有壁柱、拱券,線角雕刻精美,做工精細。</p> <p class="ql-block">漢口東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將近700年歷史。1 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后,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為紀(jì)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fù)。</p> <p class="ql-block">東湖梨園</p> <p class="ql-block">行吟閣,位于東湖西北岸聽濤軒東側(cè)小島上。四面環(huán)水,由新筑長堤上之荷風(fēng)橋通達。1955年興建,取《楚辭·漁父》中屈原“行吟澤畔”之意命名。閣系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仿古代磚木建筑形式,四角攢尖頂,飛檐三層,上覆翠瓦。檐下懸郭沫若手書“行吟閣”匾額。閣前豎有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全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為紀(jì)念屈原,東湖風(fēng)景區(qū)于1955年建造此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閣頂檐下匾牌由郭沫若題寫。閣前立屆原塑像一座,像高3.6米,底座高3.2米。1979年4月,葉劍英到此并賦詩“澤畔行吟放屈原,為伊太息有嬋娟,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jīng)一肅然。</p> <p class="ql-block">東湖,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武漢市區(qū),給這座城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靈氣,擁有獨特的自然風(fēng)光,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鐵門關(guān),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shù)百年問,鐵門關(guān)一直是漢陽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jīng)多次攻守激戰(zhàn),鐵門關(guān)于1983年重建,1986年建成,為仿明代建筑。歷史的煙云從眼前逝去,新的鐵門關(guān)雄偉壯觀,出現(xiàn)在龜山東頭,向世人展現(xiàn)武漢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鐵門關(guān)始建于東漢末年,已歷一千八百年。唐以前是軍事妥塞,唐以后成為商貿(mào)通道。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代鐵門關(guān)遺址上建關(guān)帝廟,祭祀關(guān)公。199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古典舊鑄鐵尖籬笆</p> <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是一座位于武漢江岸區(qū)鄱陽街的俄羅斯風(fēng)格的公寓,由俄國茶商巴諾夫和齊諾·巴諾夫兄弟共同建造于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它屬于近代古典復(fù)興式建筑,用紅磚砌成,磚木結(jié)構(gòu),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共有220個房間。巴公房子是當(dāng)時漢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樓之一。它的設(shè)計獨特,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紅打卡處,拍照的游客很多,乘人少的時趕緊拍了幾張</p> <p class="ql-block">睛川閣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因唐代崔顥詩“睛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閣樓依山面水,景觀奇特,被譽為“楚國晴川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許多新人在此拍新婚照</p> <p class="ql-block">武漢城區(qū)最古老火車站,大智門火車站。歷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正值洋務(wù)運動,主政武漢的張之洞獻言建策,在盧漢鐵路終點修建一座車站,它就是大智門火車站的前身。因為當(dāng)時某些原因,這座車站最終由比利時貸款,法國工程師設(shè)計,經(jīng)過7年時間建成,后來又經(jīng)過三年時間才投入運營。從動工建設(shè)到投入運營期間差不多用了10年時間,大智門火車站主體建筑屹立117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滄海桑田,昔日的火車站臺及橫跨漢口鬧市的京漢鐵路,如今也已經(jīng)變成了寬敞的京漢大道。那些歲月與滄桑卻并沒有隨著時間而流逝,而是以獨特的方式,告訴我們城市的記憶與榮光。</p> <p class="ql-block">江漢關(guān)大樓的選址真可謂神來之筆,它立于今漢口江漢路和沿江大道的交匯處,位居英租界南側(cè),東臨大江,南望漢水,左依漢口老城,右鄰五國租界新區(qū)。</p> <p class="ql-block">江漢關(guān)的設(shè)置不僅成為武漢城市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時間坐標(biāo),也是武漢近代城市建設(shè)的一個空間坐標(biāo)。它是漢口“華”“洋”的分界;也是“老漢口”與“新漢口”的分野。</p> <p class="ql-block">江漢關(guān),又稱漢口海關(guān)或江漢關(guān)大樓,是武漢的一座地標(biāo)建筑。</p> <p class="ql-block">武漢龜山電視塔是中國自行設(shè)計和施工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多功能電視塔。于1985年建成,可用于發(fā)射電視和調(diào)頻廣播以及旅游觀光、餐飲娛樂、消防督察等。龜山電視塔于198 6年建成,標(biāo)高比號稱“歐洲桅桿”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高塔還要高出一截,因而曾有“亞洲桅桿”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營。是連接漢陽區(qū)與武昌區(qū)的過江通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武漢長江大橋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長江水道,東至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米,主橋全長1156米;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道,設(shè)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鐵軌,設(shè)計速度160千米/小時;總投資額為1.38億人民幣。</p> <p class="ql-block">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長春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觀內(nèi)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chuàng)始人重陽祖師弟子丘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著名道教宮觀。1983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p> <p class="ql-block">漢口里,依武漢園博園東門而建,是武漢園博會四大主體建筑之一。漢口里是園博會期間園博園東入口服務(wù)區(qū),也是展示漢味歷史文化為主的旅游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落雁島位于武漢東湖風(fēng)景區(qū)磨山景區(qū)旁,磨山楚天臺隔湖相望,交通便利,舟車皆可上島,島上風(fēng)景秀美,空氣清新,景色怡人,古樸自然,渾然天成。所有建筑物皆為竹木結(jié)構(gòu):吟波樓把酒臨風(fēng);吹笛橋憑欄遠眺;九曲橋曲徑通幽;是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對話的絕佳場所。</p> <p class="ql-block">武漢大學(xué)的前身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年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xué)堂,歷經(jīng)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xué),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xué)。1946年,學(xué)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6大學(xué)院并駕齊驅(qū)的辦學(xué)格局。武漢大學(xué)辦學(xué)源頭可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xué)堂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xué)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xué)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xué),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為武漢大學(xué)。</p> <p class="ql-block">盤龍城遺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處在盤龍湖半島,東南西三面環(huán)水,是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夏商時期規(guī)模較大、出土遺存較為豐富的城邑遺址,也是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盤龍城遺址城垣始建于二里崗文化早期晚段,最晚可至殷墟文化最初階段,距今約3500年到距今約3200年,屬商代早期和中期。</p> <p class="ql-block">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地處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為武漢市地標(biāo)建筑;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加重修,現(xiàn)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shè)計,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一詩而名揚四海。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武漢十大景”之首、“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天下江山第一樓"。</p><p class="ql-block">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筑環(huán)繞,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懸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