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矗立在浩瀚戈壁、蒼茫大漠深處的陽關。</p> <p> 提及“陽關”,頗為熟悉,兒時就知道,也就是不少人都熟悉的王維的那首送別友人名詩《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時模糊地知道陽關就在遙遠的、荒涼而偏僻的大西北。也是從那時起冥冥之中對遠在天邊的陽關產(chǎn)生了一種神秘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想切身感受一下“西出陽關無故人”究竟是怎樣的場景,竟能讓這首詩流傳一千多年。</p> <p> 2023年國慶節(jié),終于來到了距家(豫西)2100公里外、距今2100多年前就是通向西域咽喉之地的陽關遺址。這是雙節(jié)“青甘大環(huán)線”計劃行程中的第四站。</p><p> 陽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時期。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隘。</p> <p> 大漠深處的陽關,給人的感覺只有滄桑和悲壯,這里除了空曠還是空曠,顯得淒迷和厚重。與自己的想象相去甚遠。然而歷史上,西漢至唐朝這里曾歷盡繁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客商云集。這個不大的關,卻擔任了重要使命,這里駐有重兵,出入關都要在此換取通關文牒。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大隊人馬在這里休整。各路商人、使節(jié)、僧侶在這里經(jīng)過,各式各樣的商品物資在這里匯集,同樣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p> <p> 烽火臺旁邊的一塊巨石,上刻“陽關烽燧”,兩千多年了,它歷盡滄桑,但風骨依舊,仍透露著當年大漢的威嚴。</p> <p> 烽火臺是陽關的制高點,它俯瞰著方圓百里,守護這里平安。舉目遠望,是一片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邊際,也許這才是陽關真正的意境。這黃沙不知目睹了多少金戈鐵馬、悲歡離合的故事。站在這里,眺望茫茫沙海,感受到大漠孤煙、駝鈴陣陣、羌笛悠悠的悲愴,站在這里,才能觸摸歷史,感受那被黃沙掩埋的繁華。</p> <p> 但就是這樣一個陽關,王維卻能望著客舍外的青柳,溫厚地舉著酒杯而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古代來到陽關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貶謫至此的,王維也不例外。但他們大多自信豁達,沉著安詳,帶著唐人不凡的氣度風范。</p> <p> “西出陽關無故人”,站在這里,終于可以感受到王維的傷感,四周是茫茫大漠,祁連山雪頂遙望,目之所及只有荒涼。故人出關離去,便是他鄉(xiāng)之人,就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再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