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天的顏色是多姿多彩的,</p><p class="ql-block">因為一葉知秋,</p><p class="ql-block">每片葉子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色彩;</p><p class="ql-block">秋天的孩子是幸??鞓返?,</p><p class="ql-block">因為走進自然,</p><p class="ql-block">每一次天性的解放都會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為鼓勵學生走近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秋天”,同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輝南縣第三實驗小學于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開展了主題為“我和秋天有個約會——書香校園·秋之印象”系列活動?;顒尤诓杉锉尽⒗L畫攝影、勞動實踐、資料搜集、經(jīng)典吟誦等為一體,通過語文、綜合實踐、勞動教育、校本、地方、科學、美術、信息技術、音樂、體育及藝術社團等多學科相融共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文學經(jīng)典與節(jié)日民俗相結合等方式,設計了覆蓋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多元主題活動板塊。</p> PART.1 探秋、畫秋(低年級) <p class="ql-block">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炫彩斑斕的秋日是小朋友眼中最美的童話。假日里,一、二年級的同學們與家人一起走進秋日勝景,認一認秋的模樣、聽一聽秋的聲音、聞一聞秋的味道、摸一摸秋的裙衫,童真與金秋相融,活潑而又美好!</p> <p class="ql-block"> 遠看山有色是唐代王維的畫,碧云天黃葉地是宋代范仲淹的畫,秋葉秋實入畫屏是三實驗學生的畫,一支支靈動的畫筆在巧妙的構思中酣暢淋漓地繪出了豐收的喜悅。</p> PART.2 拾秋、曬秋
(三年級) <p class="ql-block"> 撿拾一片葉,收藏一歲秋。三年級的同學們用巧手采擷秋日芬芳,用創(chuàng)意聚焦秋的心事,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盡顯秋日勝春葉葉花,天高云淡滿山霞。</p> <p class="ql-block"> 曬秋是或鏟或圓的簸箕,是高高大大的谷倉,是秋色里不可磨滅的記憶,紅火火的辣椒,金燦燦的苞谷,胖乎乎的蘿卜……無不散發(fā)著秋的香氣,這是生活,也是藝術!</p> PART.3 品秋、剪秋
(四年級) <p class="ql-block"> 品秋濃,知秋味,讓味覺在舌尖上起舞。切水果,擺造型,讓視覺在色彩中沉醉。聽葉落,聞雨聲,讓聽覺在自然中回響。</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有溫度的,感受陽光,體驗微風,讓身體在溫暖中舒展。田野里、操場上,他們用汗水灑滿秋天的大地,用歡笑盈滿秋天的空氣。</p> 秋天是有情感的,他們用行動溫暖秋日的晨暮,讓希望在生活中綻放。 <p class="ql-block">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四年級同學的妙手生花,剪刀的無中生有,將秋天的故事裁剪得豐富、生動,讓秋的足跡印刻得更深、更遠……</p> <p class="ql-block"> 一幀幀創(chuàng)意不僅僅是對秋天的描繪和表達,更是同學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p> PART.4 知秋、誦秋
(五年級) <p class="ql-block">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的氣候變化特點、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在五年級同學的調查報告里可見一斑,報告的形式與內容雖顯稚嫩,但正是這種稚嫩讓我們看到了同學們對秋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秋天的喜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筆,點葉成詩,秋天是詩,句句醉人心。秋天是同學們吟誦“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好;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哀愁;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放與壯麗;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感慨與思考。</p> PART.5 感秋、寫秋
(六年級) <p class="ql-block"> 半是繁華半蕭瑟,一季枯萎又熱烈。六年級同學筆下的南飛雁、葉紅黃是自然規(guī)律,更是生命的勇氣和堅韌,是生命的美好和輪回。同學們以我筆寫我心,書寫秋的華章,熠熠生輝的文字,躍動著季節(jié)變化之美,飄逸著文學之秋韻,清馨、悠遠。</p> <p class="ql-block"> 轟轟烈烈不是本意,實實在在的收獲才是我們的追求。一次書香校園系列活動,讓學科再向縱深融合,聯(lián)動賦能,讓家校再度相攜,同心同行,聽!探索的種子在生根,成長的芬芳在吐蕊……</p> <p class="ql-block">拍攝:梁曦文</p><p class="ql-block">剪輯:宣奇奇</p><p class="ql-block">編輯:賈麗艷</p><p class="ql-block">審核:付雪麗</p><p class="ql-block">策劃:孫繼芳</p><p class="ql-block">素材來源:班主任,家長及全體學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