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過外伶仃島]/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沙誠俊子</p><p class="ql-block">在珠海萬山群島中,有一座島因其伶仃孤立在外伶仃洋,故名外伶仃島,文天祥的千古名篇《過零丁洋》便作于此,中國兵荒馬亂了多少個世紀,古往今來的許多事物,都借助一片片水域悄然隱去,這首放任于山水之間的名篇,也是久違了,中國南海,外伶仃島是一個神奇的焦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地圖上看,萬山群島懸于海外,如座座營盤雄踞珠江口正南。億萬年前,它曾與大陸骨肉相連,后來海水上漲,淹沒山間洼地,分割成擔桿列島、佳蓬列島、蜘蛛列島、外伶仃島和桂山島等七十多座島嶼,我要去的是外伶仃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來汗顏,上島前,我對那兒是沒有認知的,年輕東莞打工的日子,也曾經(jīng)隔海相望過,來去之間,已隔著三十多個春、夏、秋、冬。這和我所受的教育有關系,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里,人們被長城遮擋了視野,把中國古代史看作是長城以南的事情,過分夸大了中原文化的作用,所以我的無知也情有可原。</p> <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我就萌生一個愿望,到中國的四至點去看看,中國的最北端、最東端和最西端我都去了,最南端就不容易到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的最南端在曾母暗沙,這一點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又幾乎每個人都沒去過,曾多少次對著中國地圖看,一次一次地把手指滑向那幾個米粒一樣大小的地方,書中說那是一片珊瑚礁,在水下20米左右的地方,只有南康暗沙的礁石是露岀水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地圖上畫在南海的“九段線”,由于“九段線”的意義沒有一種權威的說法,坐標都測岀來了,但沒有得到認可,其實要給岀“九段線”的坐標并不難,但是國家有關部門并沒有這樣做,看來這樣做有難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去曾母暗沙可以從馬來西亞的民都魯租船過去,成本偏高,摸摸口袋也只能到外伶仃洋來尋求點安慰,找找感覺,其實去了也倍受困擾,曾母暗沙附近不僅他國油井多,而且還修了兩條輸油管道把油從海上送往陸上,而我們在過去沒有打一口井,采一滴油。</p> <p class="ql-block">從珠海九州港碼頭出發(fā)到外伶仃島,一個半小時的船程,出珠江口,繞過香港的離島,向東南轉向,前面寬闊的水域便是伶仃洋了。外伶仃島位于珠江入???,距離珠海市區(qū)27海里,相對而言,更靠近香港,只有6海里的距離,在島上爬山,只能收到香港的WLAN,天氣晴好,能看到香港島的車水馬龍和璀璨夜景。島嶼不大,4平方公里有多,處于旅游半開發(fā)狀態(tài),是體驗海島原始味道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老的珠江,一頭連著大海,一頭連接著中國,一頭連接著世界,這中間,是一條穿山越嶺的漫長道路,也是一條漂洋過海的思鄉(xiāng)之路。船過港珠澳大橋,橫躍岀一筆,生動的完美。收費站頂端上鑲嵌著繁體中文字港珠澳大橋,繁體的中文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與內(nèi)地文化氛圍有所不同的地方,心情也陡然異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島不大而綺麗,山不高而峻秀,尤以水清石奇為人稱道,外伶仃島在星羅棋布的萬山群島中風格獨特。島嶼雖小卻資源豐富,島上伶仃灣、塔灣、大東灣的沙灘,沙質(zhì)細膩,海水湛藍,清澈見底。</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山水在這里分岀了層次感,舉其大端,南海之大,再其次之小,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外伶仃島,這座島真的很小,小得你站在后山就能一眼看完,也許很多人來到這里會感覺非常失望,陽光沙灘碧海藍天,有是有,可怎么會這么袖珍,然而這就是外伶仃島,就是因為小才是本色的它,無須作過細的鋪排,一首《過零丁洋》名氣響亮的已經(jīng)不得了,幾乎人人耳熟能詳,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被這樣領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旅行,我們總是忘記,是去當?shù)乜此谖覀兿胂罄锏臉幼?,還是去看它們本來的樣子。每一個地方都有它漂亮的一面,也有難以接受的一面,旅行發(fā)現(xiàn)什么,不是取決于風景,而是取決于看風景的人。對自己好一點,放下手機,簡簡單單一個背包,離開都市的喧囂,給自己放假,找個地方,找個角落,沒有遠近,但是要足夠安靜,好好放空自己,發(fā)發(fā)呆曬曬太陽,看看日出和日落,與陌生人聊聊家常,時間不緊不慢,日子不好不壞。所以旅行,不一定在遠方,只要心在路上,你總能找到身邊美麗的風景,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海島說的夸張一點是一模一樣,不一樣的是它的文化和后來人的開發(fā),在北方人的眼里,大海,島嶼,沙灘,椰樹就是驕傲,也是閑人的藥方。</p> <p class="ql-block">熱帶植物的美麗履蓋了小島,它們見縫就長,風吹就綠,處處是篷勃的生命力。家家宅院高墻,新枝花貌齊全,墻上墜掛著一串串稀罕的紫藤花,只是有些龍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了島發(fā)現(xiàn)有趣的現(xiàn)象,幾乎所有的游客都不拉窗簾,原因應該是一樣的,看海景吹海風。詩人海子說: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臺灣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大概都是這個意思吧,當然我是北方客,要按北方人的稱呼,唱成《姥姥的澎湖灣》就不文明了。其實都是新鮮,搬一把椅子,端一杯香茶坐在椰子樹下,就可以安靜下來了,讓心靈得到完全的舒展,在晶籃的天空下吹著海風,讓山河入眼,從此大海和我都不感傷,有了這份從容,許多的天分可能被發(fā)掘岀來,智慧的靈光可以反射岀錦繡文章,當然,無限遼闊的海洋,看久了也會寂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行伶仃洋,放眼兩岸,郁郁蒼蒼,春山如笑,看著船舷兩邊不斷翻滾的浪花,我知道,外伶仃島就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發(fā)呆尋找著內(nèi)心的自我,風來了,軟軟的、潮潮的,卻又清清爽爽,帶來江水的氣息。船在水中行,魚在水下游,偶爾一只小鳥撲至,啄一小魚,揚長而去,凝成一墨點,消失在籃天中,人老無大事,總在雞零狗碎中,“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宿命清凈”,想想這點愛好,倒顯得可愛。</p> <p class="ql-block">與歷史緬懷無關,上島就是想看看珠江入口處是個什么樣子,或者說,珠江入海是個什么姿態(tài),它千里迢迢,波翻浪滾,奔騰不息,最后是怎么樣悄然隱沒,而匯入到汪洋大海的。我國有四條大江,從南至北,珠江,長江,黃河,黑龍江,在人們的印象中總覺得群山萬壑送江入海,長江到了江蘇鎮(zhèn)江,也就差不多了,名揚中外的鎮(zhèn)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在平蕪盡處中佇立相送,過了狼山就是東海,江水一次次沖擊,成為高岸,海浪一次次淹沒,化作汪洋,吳淞口我去看過,像個大喇叭,黃河入??谠跂|營,我去看過,只是目送他悄悄入海流,黑龍江我把它送到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就回了,既然北方的幾條大江我見過它們?nèi)牒#欢ㄒ惨纯茨戏降闹榻牒5那樾?。我今天看見了,珠江最后消失了,平平靜靜地消失了,消失在外伶仃島近邊,無想象中的宏闊,但見水面從容,即無趕路千里的疲憊,亦無未日來臨的凄惶,我心下敬佩,這是見過大世面的珠江,在最后的告別時刻,方能如此氣定神閑,它融入大海之后,就沒有了自已,反而讓自已變得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珠江是一個由諸河匯聚而成的復合水系,可是最終都是綠岸而生,隨物賦形,這是河流的使命。橫沖直撞中,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本來東西,就這樣不經(jīng)意地流失了,都是為了溯源,溯源也可以沒有結果,人啊,學會享受這迷途般的虛無吧,也許,在溯源的過程中,你就是自身的源頭,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又何嘗沒有一條這樣的文化河流,它養(yǎng)育著我們,裹挾著我們,朝著一個深晦遙遠的地方奔去,那個地方叫江湖,也叫未來,江水亙古不變地流,但岸上的世界永遠都在變。</p> <p class="ql-block">人只有在高處,才會看不起一切瑣屑的幸福,來到海邊,才會感覺到自已的渺小與多余,如果人生是一片海,我該是什么樣的風景?海風吹亂了我的頭發(fā),開始對已往的情緒產(chǎn)生了警惕。我想說的是:別太糾結了,其實,你只是個跑龍?zhí)椎摹?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有鐘聲的寺廟不是寺廟。沒有鐘聲的安靜不是安靜。在一片濛濛的雨意中,鐘聲如雨一片一片,在屋頂,樹梢間,海面上散去,蕩開。龍雕翅角下的夜色,恍如一剎那亮了一下,又恢復了鐵的凝重。時間與空間,一點一點消散,像月光一樣滲透到了心里,安祥的有些感動,能讓佛祖身心柔軟的地方,萬事吉祥。這是島上北帝廟的鐘聲,北帝廟的地理位置并不高,卻給人一種在天上的感覺,就像布達拉宮,需要仰頭才能看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看,島是島,佛是佛,再看,島不是島,佛還是佛,又看,外伶仃島,就是一尊佛,飛鳥相與還時,我已辯不清,佛在心中,還是在山上,最終,水奔向大海,山巍然不動。再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也算完成了心中的精神崇拜,這些騷人的身世之感,家園之慨,濃的化不開,豈是我等俗人可以仿效的,或許,也有跟我想法一樣的,名山名寺,屬于人間香火,外伶仃島,卻是大自然的香火,南宋的國土是下坡的頹勢,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再見到色彩,那該是到了元代,但南宋這篇七言律詩,留下的燈火還亮著,相比之下,那一種香火更長久,那一盞燈更亮,也更值得人類去信仰,當然懷想比憧憬高級,懷想的成本低。到了崇禎年代,氣象還能萬千嗎?時間可以在珠江口停留,這里地久天長。還是引用一段他人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 石上有痕,已為前朝記功過</p><p class="ql-block"> 碑中無字,留與后人論是非</p> <p class="ql-block">外伶仃島像一個伶仃老人,面朝大海,眺望大海,仿佛這片海也是伶仃的。伶仃近似于孤獨,我認為這座島嶼,這個老人,這片海洋,都顯示出一種孤獨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老了很多事都能想明白了,但想的太明白就累了,事事欲前不得,欲后不能,真是月亮穿過水中楊柳,卻已不是昨日之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盧梭在最困難最孤獨的日子里,在法蘭西最偏僻的一隔漫步遐想,終于抖落了心靈中郁積的重負。他被人愛過,也被人誤解傷害過,在生命的薄暮時分,他感嘆道:“我活了七十歲,卻只生活了七年!”想起盧梭,想想這位不幸的哲人,為自己僅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感到慚愧,走向一個巨大的空白。還是要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江山無限,如同情意無限,它讓人想到萬丈紅塵中好女遍地,卻又能記得陽光世界里的平常日月,世界是我知道,家是我擁有,對擁有的東西可以支配,對知道的東西只能欣賞,七十歲的時候,我會說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要我說:逍遙世外伶仃島,有山有海不伶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于珠海</p><p class="ql-block">(歡迎打賞、轉發(fā)、賜墨留香,更多關注識別二維碼加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