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圖片,網(wǎng)絡。謝謝!</b></p> <p class="ql-block"><b> 散文,可以說是文學的基礎。任何一部中長篇小說中都有可觀的散文式描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提到散文的格局,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形散神不散”。道理人人懂,寫作起來卻并不容易拿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所謂“形散”,所言無非如同做事無主次,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腳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對于所謂形散應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它不是文章外形的渙散。恰恰相反,它形同人體眼、耳、鼻、舌唇之五官,眼是眼鼻子是鼻子,唇線眼線分明,整體呈天然座落,怡然氣質(zhì)。如果兩眼對稱有差異、鼻子癟平、嘴唇呈口腔學中所說的“地包天”,又生一對猴耳,那就是真正的形散了,文章沒有了品相、格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無論任何體裁的文章,首先要有一個醒目但又很是沉淀的標題,散文亦不例外,甚至更為尤要。簡明扼要的幾個字,預示了內(nèi)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楊朔的“荔枝蜜”,魯迅先生的“吶喊”,巴金的“家、春、秋”等等,都一 一顯示了文章標題的簡練而文章內(nèi)涵的盈實。</b></p> <p class="ql-block"><b> 特別是德裔美籍人士塞繆爾?厄爾曼70多年前寫的“年輕”,一篇只有400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國發(fā)表便引起全美轟動,成千上萬的讀者把它抄下來當做座右銘收藏,許多中老年人把它作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引領。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指揮整個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辦公桌上始終擺著《年輕》復印件的鏡框,文中的許多詞句常被他在談話或開會作報告時引用。后來此文傳到日本,文章的觀點被許多日本人奉為生活指南,作為于世立身進取的哲學、思想基礎。松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多年來,《年輕》始終是我的座右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塞繆爾?厄爾曼“年輕”,邏輯通透,文辭精練,喻句奇妙,我讀此文至少五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話已至此,就得說說某些美友的文章標題二十多個字、加上標點符號達三十,這等做法是你的語文老師教的,還是你自以為是自創(chuàng)的?不客氣的講,每當美篇首頁展示這種標題的文章,我是不屑的,覺得倒胃口!請看下圖:十足的標題黨,無聊至極!</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散文的文章內(nèi)容,無一例外地都是在書寫平凡事中真情。那么,便要求散文作者將俗事凡見作一番別致的刻畫、將獨特的心理感受予以文字描述。散文內(nèi)容彰顯,不需要詞藻,不需要太多修飾,只須心中那份與眾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體現(xiàn)出作者的個性、胸臆、眼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抒情散文,情為重,是光鮮光怪的客觀存在刺激了主觀,作者思維翩然所作出的反應。換言之:文章所體現(xiàn)的是作者的主觀浪漫和主流意識。抒情散文字數(shù)應受控于1000~1200字左右,文章貴精不貴多,主要是讀文章意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敘事散文,是記憶遇上春天,萌發(fā)了新情,自己于懷舊中陶醉。敘事散文是難忘的現(xiàn)實與曾經(jīng)過往的后來寫照,懷舊、舒懷,亦抒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美篇中,我嘗試過多種體裁文章寫作。相比較而言,我較為喜歡散文。尤喜歡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紀實散文我沒寫過,因為寫紀實散文須有非同一般的見遇,其素材刻骨錐心,否則,所謂文章就是“流水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