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進入老年,也可以有詩和遠方</p><p class="ql-block"> ——讀作錦《飄蓬詩影》感懷</p><p class="ql-block"> 朱 大 志</p><p class="ql-block"> 董作錦老同學把退休以后生活中的點滴感觸寫成詩,并配以相應的照片編輯成冊,冠名《飄蓬詩影》,準備出版面世。他把電子稿發(fā)給我,讓我發(fā)一點幽思、寫一點感想。老同學之托,理當盡力,我不懼才疏欣然從命。</p><p class="ql-block"> 作錦生在偏僻臨海的蘇北贛榆小城,長在自然災害肆虐的困難時期,從軍在大漠風沙彌漫的西北邊關——額濟納,又碾轉來到六盤軍營,轉業(yè)后被選調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組織部,二十年后已是進入知天命年齡的他,毅然主動放棄自己所熟悉的崗位,要求外派到上海,擔任寧夏政府駐滬辦主任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職位,蓋因他思想深處“落葉歸根”傳統(tǒng)夢想的驅動。</p><p class="ql-block"> 他曾和我說過,晚年之所以離開長期供職的權重部門而要求外派上海這么一個伺候人的服務單位,雖然沒有圓了自己“落葉歸根”的夢想,可總是離夢想之地近了些。</p><p class="ql-block"> 他在《思鄉(xiāng)》詩中有“近看浦江潮,還戀家鄉(xiāng)話”的感慨,在《晨起偶感 》詩中有“遠眺蘇州河,疑似家鄉(xiāng)水?!钡脑亣@,等諸如此類這些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詩句,無不閃爍出他這份濃郁的家鄉(xiāng)情結和僑居他鄉(xiāng)的無奈情感。</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履歷,成就了他要書寫一篇與眾不同的人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更為有幸的是,他初中高中都就讀在蘇北名校贛榆中學,山水的滋潤,文化的熏陶,動亂的打磨,軍旅生涯的錘煉,工作履歷的跌宕豐富,造就了他既有軍人的素質,也有文化人的情操和人文修養(yǎng),更有蘇北人的質樸善良和成熟的政治境界。</p><p class="ql-block"> 他的生活不缺少文化元素,他的詩文不缺少彬彬文質,他的交友方式,不缺少風雅頌賦、比興浸泡的唱和。</p><p class="ql-block"> 作錦先生是一個筆耕不輟,十分勤奮的人。退休以后十余年,已經寫作、編輯出版了多本人文方面的書。第一本是他的自傳體紀實文學《憂患之歌》。</p><p class="ql-block"> 洋洋灑灑幾十萬字,我當時讀了電子稿就很震撼,感動之下,一口氣含淚寫了讀后感,作錦老同學看后,當即作為出版感懷和老同學汪嘉夫的代序一起放在全文卷首。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心靈是契合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接著,他又編輯出版了董氏家族先祖的一本詩文集《清白世家詩文軼稿集注》,這本書份量很重,是其先祖明朝人董志毅祖孫三代清白為官,受朝廷敕封為“清白世家”的歷史傳奇。 </p><p class="ql-block"> 他查閱典籍,花費了大量精力,整理了董志毅父子二人的詩文,編纂成書并由吉林大學出版發(fā)行。出版后,即在家鄉(xiāng)邀請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有關部門的學者以及當地有關專家、宗親代表參加的《弘揚清白家風,助力清廉贛榆》的首發(fā)式及研討會。會后經連云港市、區(qū)兩級新聞媒體報導后又被《鳳凰衛(wèi)視》和多省地方媒體予以轉播,一時影響空前。</p><p class="ql-block"> 之后他又參編戰(zhàn)友回憶錄《戈壁歲月》,內蒙古日報對他撰寫的書評和回憶文章進行了連載。接著他慨然接受戰(zhàn)友委托,擔任戰(zhàn)友回憶錄續(xù)集《戈壁軍魂》的執(zhí)行主編。</p><p class="ql-block"> 該書出版后在山東臨沂市召開了由全國各地部分老戰(zhàn)友出席的首發(fā)式座談會。經媒體傳播在當年戌邊老戰(zhàn)友中反響強烈,一致認為這兩本書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最有意義的精神傳承。</p><p class="ql-block"> 言歸正傳。這一次讀了他近耄耋之年編纂的《飄蓬詩影集萃》,第一個感覺該書謀篇布局,分條縷理;提綱挈領,標題明晰;詩文句逗精準,合轍押韻;旅游觀感,師友唱和,圖文并茂,真是珠玉滿篇,讀來如啜甘霖,如飲綢繆。</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為什么他又能編纂出這么好的詩影集?看看他的自序,幾句話就能明白其中就理:</p><p class="ql-block"> “從軍戌邊到轉業(yè)地方幾十年居無定所,不管是戈壁邊關還是六盤山下,不管是塞上銀川還是黃浦江畔,我始終帶著夢想、自由飛翔,帶著希望、尋找落地開花的方向?!?lt;/p><p class="ql-block">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lt;/p><p class="ql-block">這就是他的情懷,他的境界。正因為有這樣的情懷,作錦老同學才會閑不下來。</p><p class="ql-block"> 細讀這本詩集,發(fā)現這是他退休以后十幾年生活的平面鋪陳。雖然退休后他一直和老婆孩子住在大上海,但是他沒有忘記飲馬居延的戈壁灘,沒有忘記他貢獻了青春的寧夏,更沒有忘記他昔日的首長和戰(zhàn)友們。</p><p class="ql-block"> 2017年,他再次踏上戈壁灘,在《戈壁情思》一詩中開篇頌道:</p><p class="ql-block"> “水兵愛大海,雄鷹愛蘭天;</p><p class="ql-block"> 我,一個曾經筑山守邊的老兵,</p><p class="ql-block"> 深深眷戀著額濟納的戈壁灘……</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風沙曼舞,也有大漠孤煙,</p><p class="ql-block"> 但那里更有我們報國守疆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更留下了一代邊疆戰(zhàn)士青春的笑談!”</p><p class="ql-block">這從心底自然流淌出來的詩句,毫不掩飾地道出了他重返戈壁邊關的那種興奮與喜悅。</p><p class="ql-block"> 他于2016年深秋,攜妻離滬返銀,數日來屢屢與親朋相聚,酒醇情濃,即興賦詩《秋返塞上》:</p><p class="ql-block"> “細雨秋風塞上,</p><p class="ql-block"> 至愛故知一堂,</p><p class="ql-block"> 美酒佳肴飄香。</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p><p class="ql-block"> 喚醒幽夢再現!”</p><p class="ql-block">親情、友情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 書中數篇展現了大上海的詩情畫意,或許有人要問:是不是生活中隨時有詩?其實在他的生活里隨手拈來的就是詩,詩就是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作錦老同學和嘉夫同學自小同學、相識相知六十余年,自然留下好多令人回味的故事和唱和詩作,信手翻開該書每卷珠玉可見。</p><p class="ql-block"> 作錦和我僅僅是贛中高中同學,但是友誼和他的其他同學、同伴一樣深厚。他在2012年早春,深情賦詩《贈大志君》:</p><p class="ql-block"> “識君貴有才,性赤本無奈;</p><p class="ql-block"> 才燃成大志,焉知非福來!”</p><p class="ql-block">詩雖短小無華,但既有賞識又有勸慰,讀后倍覺暖心,當即回贈一詩,感嘆: “云龍湖水深千尺,不及董兄贈詩情?!?lt;/p><p class="ql-block"> 作錦和我的唱和詩很多,書中多有收錄。這里不能一一列舉,記得每年我的生日他都要寫詩為我慶生。我認為,這比送什么禮物都好。</p><p class="ql-block"> 嘉夫、作錦和我經常為友情鼓與呼,也同為失去親友而哭吟緬懷。這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許詩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能借此表達我們的友誼,能充實我們退休以后的生活,使我們平常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不能不鄭重提起的是,在我退休后的十多年中,多數時間是在徐州居住的,所以和同住在徐州的鄧星雨老師、孫潤霖老師、朱紹良老師、杜振東高海英同學夫婦,老校友賀歩杰夫婦等贛榆中學老同學老校友多有往來,因此,董作錦老同學也經常來徐州與我們相聚,和鄧老師,杜振東同學也有好多詩詞唱和。</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和鄧老師的相聚唱和中,也學到了好多文學知識。時間過的真快,徐州的山水還在,但是鄧星雨老師,朱紹良老師,杜振東同學卻已經成為故人。這次又從這篇詩影集中讀到他們的詩文,看到他們的照片,不禁唏噓。 </p><p class="ql-block"> 捧讀這本詩影集萃,看到這些熟悉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多年以前。歡聲笑語似在昨日,詩情畫意猶在心中,酒香菜美的聚會又呈現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心中感慨萬千。希望有幸讀到這本書的朋友、同學、戰(zhàn)友、校友,在往后的寶貴日月里,生活像書中的詩一樣美,每天都充滿詩和快樂。</p><p class="ql-block"> 2023.7.28.于徐州國際花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朱大志,系作者同校同屆摯友。曾用名朱貴才。1950年生,1967屆高中畢業(yè),天資聰慧。愛讀書、喜詩文,文字功底扎實。</p><p class="ql-block"> 著有詩文集《茶語軒詩文集》,團結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發(fā)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