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br>本文選自北宋慕容彥逢之《摛文堂集》。單鍔(1031—1110)宋常州宜興人,字季隱。單錫弟。受業(yè)于胡瑗。仁宗嘉祐四年進士。不就官,獨留心吳中水利。嘗乘小舟往來于蘇、常、湖州間,凡一溝一瀆,皆周覽其源流,考究其形勢,經三十余年,著成《吳中水利書》。哲宗元祐中蘇軾知杭州,曾為狀進其書于朝。又撰《詩》、《易》、《春秋》諸經義解。慕容彥逢與單鍔次子子發(fā)交情甚好,并與單鍔也多有交集,曾作寄單季隱詩一首:“別時新柳拂煙汀,已見黃花照眼明。卻憶荊溪寒雨夜,笑聽屐齒出相迎”。 原文:<br>君諱鍔,字季隱,其先金陵人。曾祖誼,初有籍于常之宜興,祖熙、考應俱以德善稱,其交游多名卿賢士。<br>君少有志操,從胡翼之先生肄業(yè),頗見推重。長,益?【1】于學著,《詩》、《易》、《春秋》義解【2】,博考諸家之說,斷以胸臆。他經及子史【3】,皆手自抄纂,篇帙盈庋【4】,筆札【5】細楷,幾若摹印。其為文,務辭達事舉,不喜浮靡,論議袞袞【6】可聽。尤能言吳中水利。以為荊溪【7】當宣歙廣德下流,東注震澤【8】,而震澤自吳江入于海。今江隄【9】連亙,水勢壅閼,古人浚治遺跡堙塞殆盡。誠能通海浦【10】溝港以道,吳江增江隄橋梁,以決震澤,又復故百瀆【11】以疏荊溪,則積水皆下。譬如人身去鯁于咽,口腹通矣。有獻其說于朝者,事下部使者【12】,使者諉君按行。君察其屬忌之,弗往也。<br>性樂易,遇人傾盡如故。聽言,置虛實一切傾信,久知其玩謔,弗慍也??椭翢o疏戚【13】,留飲,醉輒假寐,頃刻即醒,未嘗為酒困。間有所感,賦詩見意,可傳錄者積數(shù)百篇。年既高,氣體益健,請謝不避寒暑。他人當疲劇,而君處之自若。崇寧中,予憂【14】居里闬【15】,君過予日三數(shù)。雖大雨雪,聞外有履聲,曰此必季隱也,既而果然。時君年七十有余矣,相見慰勉,已必自敘所得經傳新意,大編長卷常以自隨。據(jù)案諷誦,援筆改竄,其心思目力非少年可及。<br>大觀四年正月十有三日,壬子,以疾終于家,享年八十。娶同郡余氏,先君十有二日?,享年八十有四。子三人,曰源,先?。曰子發(fā),曰端。子發(fā)予友也,有文行【16】,兩薦于有司【17】。又預【18】崇寧貢籍【19】,鄉(xiāng)人舉遺佚【20】,又舉八行【21】,嘗為宗子【22】學長。女四人,進士余安節(jié)、蘇掖、劉迪、周邁其壻也。孫三人,曰世南,曰世英,曰澤。孫女二人。冬十月二十有七日,壬戌,其孤遵治命【23】,以季隱及余夫人之喪,葬于邑南羅漢峰之原。<br>予幼聞縣鄉(xiāng)尊長言,君之考好賑施。平日徜徉閭巷,遇貧民不能自給,密置鏹【24】于門。凡賓旅、干丐【25】、親舊急難,隨多寡各厭【26】其意,資以全濟者甚眾。咸為單氏家資雖匱,慶在厥后。而君之兄錫中進士第,儒術吏方有過人者,乃?于州縣。君與弟鎮(zhèn)又皆老于場屋。論者疑之。然予觀自昔陰德之報遲速雖不同,而未嘗不效,觀子發(fā)士望,及諸孫秀拔,異日必有華顯者。<br>銘曰,嗟嗟【27】季隱初激昂,事與愿違心永傷,如彼楩梓【28】材之良,宜備雕刻涂青黃,匠石弗顧委道傍,百年孤幹摧風霜,物有合舍【29】維其常,命邪非邪窅難量,優(yōu)游里閭壽且康,以彼易此奚否藏【30】,維天報施久乃彰,有子有孫來者長。 注釋:<br>【1】邃:精通。<br>【2】義解:這里是指對儒學經典的規(guī)范注釋,借以展示圣人著述本意,方便人們快速領會文旨。<br>【3】本文涉及了國學經典“經、史、子、集”中的三大類。其中:①、經:儒家經典著作十三經,亦作四書五經。這里的“他經”主要指有別于上文中《詩經》、《周易》、《春秋》等經典的其他經學著作。②、史:正史、別史、編年、紀事等各類史書,后世多指清代《四庫全書》確認的《二十四史》。③、子:諸子百家的著作,因為涉獵廣泛,又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br>【4】庋:放東西的架子。<br>【5】札: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筆札:紙筆,指書信、文章等一種文字記錄。<br>【6】袞袞:眾多,接連不斷。<br>【7】荊溪:流經宜興通往太湖的一條溪流。<br>【8】震澤:太湖別稱。<br>【9】隄:堤壩。<br>【10】浦:河流的入海口。<br>【11】瀆:水溝、小渠。<br>【12】使者:受命出使,或奉命辦事的人。<br>【13】疏戚:親疏。這里“戚”就是“親”的意思。<br>【14】憂:這里指丁憂守制。古代官員如遇父母去世,必須辭官返籍,為父母守制三年。<br>【15】闬:里巷門。<br>【16】文行:文章道德。<br>【17】有司:主管某部門的官吏。<br>【18】預:參與。<br>【19】貢籍:貢士名冊。<br>【20】遺佚:同遺逸。指隱士、遺才。<br>【21】八行: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種品行。<br>【22】宗子:世家嫡長子。<br>【23】治命:遺囑。<br>【24】鏹:錢串。古代制錢外圓內方,為方便攜帶,常用一種叫做“繦”的繩子穿起來,所以這里用“鏹”表示穿起來的制錢。<br>【25】干丐:意為請托。<br>【26】厭:滿足。<br>【27】嗟嗟:嘆詞,表示贊美。<br>【28】楩梓:黃楩與梓樹兩種大木,比喻棟梁之才。<br>【29】合舍:合指合取,當??;舍指放棄,不取。<br>【30】奚否藏:奚是文言疑問代詞,有“胡”或“哪一個”的意思。否為逆,藏為順。 譯文:<br>先生名單鍔,字季隱,祖上為金陵人。曾祖單誼,初籍常州宜興,祖父單熙、父親單應均因道德善行稱譽鄉(xiāng)里,交友多為有名望的道德賢良之士。<br>先生自幼即重視志向與節(jié)操,師從胡翼之先生修習學業(yè),頗受其推崇與重視。長大以后,更加精通于學業(yè)著述,和《詩經》、《周易》、《春秋》的義理注釋等,廣泛考證諸家學說,以自己內心的想法相裁斷。其他經著與諸子、史書皆親自抄錄編纂,卷帙浩繁汗牛充棟,文章書信工筆細楷,幾乎與臨摹印制毫無二致。他的研究著述,務必追求表達到位做事成功,不喜歡浮華奢侈,其言論觀點大眾均能接受。尤其對吳中一帶水利很有獨到見解。認為,荊溪應自宣州、歙州、廣德向下流去,東向注入太湖,而太湖自吳江流入東海?,F(xiàn)在,江邊堤壩連綿不斷,水流擁塞不暢,古人疏浚治理的遺跡幾乎全部堵塞。如果能使大海、河口、溝渠、港汊以水道相通,吳江增設堤壩橋梁,沖決太湖,再修復以往眾多溝渠,用來疏通荊溪,所有積水則可順利下行。就如人體去除橫在咽喉的骨鯁,口腹便可通順無礙了。有人將相關著述獻于朝堂之上,朝廷將其指派給下部官員,受命辦事之人復推托于先生照此施行。先生發(fā)現(xiàn)其屬下忌恨此事,便沒有前往。<br>先生性情和樂平易,與人相處竭誠盡心,一見如故。聽人所言,無論虛實一概篤信不疑,時間長了知道是戲謔之言,也不生氣。有客來訪,沒有親疏之別,留客宴飲,醉了就瞇上一會兒,而后很快醒來,從不因酒誤事。偶爾有了靈感,便借寫詩表達心意,能夠記錄流傳的,累計有數(shù)百篇之多。年事既高,更顯神清體健,接來送往不避寒暑,當其他人應該很疲憊的時候,而先生則處之泰然。崇寧年間,我因丁憂在原籍里巷居住,先生每日數(shù)次從我門前經過。即便大雨雪天氣,只要聽到門外有腳步聲,說這一定是季隱先生,過后果然如此。這時,先生年已七十余歲,見面相互慰勉,已而必將敘述自己新近感悟的經學傳略旨意,隨之而來的常常是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憑案朗讀,執(zhí)筆正誤,其理解思維與勘察判斷能力,絕非年輕人所能達到的。<br>大觀四(1110)年正月十三日壬子,先生因病于家中去世,享年八十歲。娶妻同鄉(xiāng)余氏,亦于先生之前十二天離世,享年八十四歲。育有三個兒子,長子單源,已過世,次子子發(fā),三子單端。其中子發(fā)是我的朋友,有著良好的知識修養(yǎng)和行為道德,兩次被推薦給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又參與崇寧的貢士行列,同鄉(xiāng)人推舉他為隱士遺才,稱贊他具有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種品行,曾為我嫡長子的學長。育有女兒四人,進士余安節(jié)、蘇掖、劉迪、周邁都是他的女婿。有孫子三人,單世南、單世英、單澤,孫女二人。當年冬天十月二十七日壬戌,其遺孤遵照他生前遺言,辦理季隱和夫人余氏的喪事,將其葬于城南羅漢峰原野。<br>我小的時候聽家鄉(xiāng)長輩們說,先生的父親喜歡施舍賑濟。平日里在街道小巷行走,遇到不能依靠自己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貧困之人,便偷偷將錢串放在門外,凡親戚、過客、請托、舊友遇有急難,不拘多少,分別滿足他們的意愿,很多給予全額資助。雖然救助時單家資金都不豐裕,但幸福尚在其后。先生的兄長單錫得中進士,儒家學術和為政方略均有過人之處,于是能在州縣任上過世。然而,先生與其弟單鎮(zhèn)又都終生不第,老于考舍。議論此事的人對善有善報產生懷疑,然而在我看來,自古陰德的報應或早或遲,卻從來未有不兌現(xiàn)的。請看子發(fā)仕途聲望,以及各個孫子優(yōu)異出眾,他日必有尊貴發(fā)達之人。<br>銘文說:季隱先生自幼志氣昂揚,因為事情未能如愿造成心中長久的悲傷。像那黃楩梓木材之佳品,適合用來制備青黃雕刻,工匠們不顧它的價值隨手棄置路旁,使得百年巨木孤獨地遭受風霜。事物取舍有著它的規(guī)律,命運如何是深不可測的事情,先生健康長壽,在街巷里弄悠閑游樂,以科舉居官換現(xiàn)在的康樂長壽哪個更加吉祥?上天報應只有時間久了才能彰顯,子孫發(fā)達家道興隆才會更加久長。 單氏忠孝堂一百二十五世 蕭縣單光華 釋文于宿州<br> 202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