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次與古城的相遇,一段不覺得累的時空穿梭。</p> <p class="ql-block">下動車坐108公交車到舊人民醫(yī)院,步行900米到古城小南門附近,客棧工作人員接站。</p> <p class="ql-block">下榻距小南門600米的東來順客棧2室2衛(wèi),250元/晚。小院很是別致,老板特別熱情??</p> <p class="ql-block">1.平遙縣衙</p><p class="ql-block"> 平遙縣衙位于衙門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東西寬131米,南北長203米,占地2.66萬平方米。建筑群主從有序,布局對稱,前朝后寢,左文右武。</p><p class="ql-block"> 衙門外,左翼有觀風樓,右翼有樂樓,前有照壁。</p><p class="ql-block"> 衙門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有儀門3間 、牌坊1座 、大堂5間 、宅門3間、二堂5間(明代匾額名" 忠愛堂")、內宅5間、大仙樓3間。儀門外之東西廂窯(房)各7間為賦役房。</p><p class="ql-block"> 大堂前東西廂各11間,為吏、戶、禮、兵、刑、工房。大堂兩旁設贊政廳、鑾駕庫各3間 。宅內各層均有東西廂房。衙署東部有彰癉亭,自南而北又有釧樓 、土地祠 、寅賓館 、侯祠、糧廳和花園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獄、女獄、輕獄、洪善驛、督捕廳和“馬號”。</p><p class="ql-block"> 這座古縣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聯(lián),如大堂楹聯(lián):“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聯(lián)“與百姓有緣才到此地”;“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p> <p class="ql-block">2.中國鏢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中國鏢局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南大街61號,是明末清初鏢局的舊址,主要介紹中國鏢局發(fā)展史,以及在明清時期,中國有名的十大鏢局、十大鏢師和走鏢過程中的軼事趣聞,尤其為研究形意拳、長拳、彈腿、長槍、套路等武術門派的發(fā)展,提供了一些實物資料,值得一去。</p> <p class="ql-block">3.協(xié)同慶(中國錢莊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協(xié)同慶博物館是在創(chuàng)立于咸豐六年(1856年)的原協(xié)同慶票號舊址打造的一座博物館,明清以來,平遙的商業(yè)貿易很發(fā)達,一度成為全國商業(yè)金融中心,相應地,貨幣流通量也就非常尋常龐大,從而催生了錢莊的誕生,而協(xié)同慶就是當時平遙規(guī)模最大的錢莊院落。</p> <p class="ql-block">4.天吉祥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天吉祥博物館,著名博物館之一,是平遙古城內唯一的一家跨國貿易商行長盛蔚舊址。長盛蔚成立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歇業(yè)于1917年(十月革命),歷經21年,共改號兩次,前身是長盛裕、長盛慶洋貨莊。</p><p class="ql-block">現(xiàn)主要以明清家具為主要藏品的獨具特色的一家博物館。我國著名書法大家徐文達老先生曾為天吉祥題寫?zhàn)^名。這座大院是研究我國北方地區(qū)明清古商鋪建筑不可多得且保存完好的一處實物標本。</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完整地復原了清代到民國早期 平遙 商家的生活場景,收藏了長盛蔚鼎盛時期的傳家珍寶。</p> <p class="ql-block">5.蔚豐厚</p><p class="ql-block">蔚豐厚(平遙古民居博覽苑)以前是“蔚”字五聯(lián)號之一,現(xiàn)被辟為古民居博覽苑,里面陳列的都是一些和民居有關的東西,主要是建材和家具。蔚豐厚大門一看就是中西結合的民國建筑,六棱羅馬柱,三洞拱形門廊,柱頭和柱礎用的是中式的石雕;后面的店面也是中式隔扇排門。</p><p class="ql-block">古民居博覽苑位于古城西大街18號,是“蔚豐厚”票號舊址。該院面闊五間,為南北兩套院串連在一起的大宅院。北院坐南朝北,大門臨街,屬典型的商號經營性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門隱于深巷中,是由“一主兩跨”帶一個后院組成,屬標準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條狹窄的過道相連,墻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寶院”而著稱。</p><p class="ql-block">該處共三進院落。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四四方方的,而平遙則都是長方形的,南北長,東西窄,東西之間廂房的距離不寬于正房的通面闊,正房的兩端要被廂房擋住一部分,這是因為平遙地處黃土高原,風沙比較大,所以這種長方形的院落空間感緊湊,這樣可以防止風沙的直接侵襲。</p><p class="ql-block">而且平遙商業(yè)發(fā)達,有錢人都好擺個譜講究一下,所以那時的建筑都是有風水講頭的,比如軸線上的房頂一層會比一層高,到正屋正窯最高,就為取節(jié)節(jié)高,步步高之意。</p> <p class="ql-block">6.日升昌</p><p class="ql-block">平遙日升昌(中國票號博物館)簡介</p><p class="ql-block">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yè)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yè)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是中國現(xiàn)代銀行的開山鼻祖。</p><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號舊址于1995年開始大規(guī)模開發(fā)整修,現(xiàn)已被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中國票號博物館在以日升昌完整批營業(yè)務、豐富的珍貴資料及實物作典型展示的同時,還搜集、整理、收藏了平遙票號、山西票號、中國票號百余年間的大量歷史資料,專館布展,對中國票號業(yè)興衰歷史作了形象簡明的揭示和反映。</p><p class="ql-block">景區(qū)亮點</p><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號是我國首家專營銀兩匯兌,存放款的私人金融機構。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匯通天下”之稱,為中國第一票號。</p> <p class="ql-block">7.又見平遙</p><p class="ql-block">情景劇《又見平遙》,這和其他情景劇不一樣,看實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可以邊走邊看,參與其中。90分鐘的步行穿過幾個不同形態(tài)的主題空間,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等,整個演出通過“鏢師沐浴出鏢” 、“靈魂歸故里”、“趙家選妻”、“面秀”等等片段,凸顯了平遙人的道德傳統(tǒng),以及這種傳統(tǒng)而闡發(fā)的悲壯情懷。</p><p class="ql-block">《又見平遙》講述了清朝末期平遙古城血脈傳承,平遙人的道德傳統(tǒng)。清朝末期,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亓朔痔柾跽乒竦囊粭l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后,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xù)。</p><p class="ql-block">第一段:鏢師魂歸故里 一場震撼人心的演繹,七年之后鏢師回歸,沒想到只回來了王家小爺,其他鏢師全部客死他鄉(xiāng)。王家小爺帶著他們的魂魄回到了平遙,帶著他們的遺愿,正面地表現(xiàn)鏢師的死亡,而用城墻上的鬼魂來表現(xiàn)鏢師的精神和靈魂,這些片段不僅沖擊了觀眾的情感,讓觀眾記住了那些人物,更豐富了人物,全身心投入進去,還是有淚點的,看的很感動,他們無畏的犧牲。</p><p class="ql-block">第二段:趙東家穿越與趙家后人的對話 ,后人問犧牲了232人換回了一人,值不值得,那些亡魂也在向我們發(fā)出疑問,他們說“他們救回的不是命,是一條血脈.也許現(xiàn)在我們無法體會當代的人仁義,誠信,大義,情誼大過一切,甚至生命。王家之后買了趙家送給了趙家后人,之后王家人回鄉(xiāng)祭祖,都要祭拜趙家,還有232名鏢師。</p><p class="ql-block">第三段:鏢師出鏢 趙家在沙俄的分局出了事故,平遙古城鏢號東家趙易碩,和興公鏢局的232名鏢師,一起去沙俄救回了分號王掌柜的一條血脈,而趙東家和鏢師全部遇難,出鏢前鏢師進行沐浴,祈求菩薩的保佑,由當?shù)剡x出全城最有福相的女子為他們擦身送行,愿能沾點福氣,就算死在了路上也有了最后的安慰。</p><p class="ql-block">第四段:趙家選妻 要量足、映掌、相面、擺腰、扭臀全城選出一人,,趙東家第二天就隨鏢局去了沙俄.選中的女子難產而死,產下一男嬰,臨終說“:我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最后入了趙家祠堂,至此趙家沒落。這段看的心情很沉重,當時女子地位的卑微,而且明知道要守寡,十六歲就去世了,花樣年華的年紀.這樣美麗美好的姑娘,卻被人挑來挑去,只是為了延續(xù)血脈,感覺特別凄涼,選妻表演男士們看的不亦樂乎。</p><p class="ql-block">第五段:面秀 一場別開生面的面秀舞,山西是以面食為主,面粉也是一種鄉(xiāng)愁,訴說著面和山西的淵源,也是鏢師們的心愿,想再吃一碗面.飛揚的面粉,秀出了山西人的情懷。</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p><p class="ql-block">1.平遙古城墻</p><p class="ql-block">平遙城墻是中國現(xiàn)存較完好的四座古城墻之一。城墻全長約6公里,是國內保存較好的縣城城墻。如今的城墻,基本上保持了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墻繞古城一周,共有六座城門,南北各一座,東西各二座。 </p><p class="ql-block"> 目前游客可以通過南門或者北門,登上城墻或者下城墻,需要注意的是,古城的管理方有時會調整登城墻或者下城墻的城門,具體以景區(qū)當日的公告為準。古城墻是平遙古城的一道宏偉的風景線,古城墻是由甕城(東西各兩座城門都是甕城)、城樓、角樓、點將臺等建筑設施組成。</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墻還可以看到城墻頂上設有的望孔、射孔、垛口、鐵炮等御敵設施。有時間可以沿著城墻走一圈,大概需要4小時左右。在幾百年的古城墻上行走時,能夠看到古城內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有晾曬衣服的,有屋頂上飄出的炊煙裊裊,歷史的滄桑和現(xiàn)實的世俗混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在城墻上拍照,建議傍晚時分前往,拍日落和古城老房子的效果會特別好。</p><p class="ql-block"> 溫馨提示:冬季天黑的早,應提早去。</p> <p class="ql-block">2.文廟</p><p class="ql-block"> 平遙文廟位于平遙古城東南隅城隍廟街120號,始建于唐貞觀初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孔廟;文廟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中國各孔廟中唯一的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平遙文廟歷來為縣學所在,直至清末廢除科舉后,縣學才停,改辦為“平遙縣實業(yè)學?!?。到1923年,一些商賈捐資在文廟辦起了“平遙勵志中學?!?,縣長郭學謙還題寫了校名門額,后改為官辦平遙中學校,遷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學同平遙中學合并,校址又設在文廟,其建筑基本保存著原貌,只拆除了欞星門、西學、省畜所。20世紀50年代末,修建平遙中學教學樓時,拆除了超山書院、敬一亭、尊經閣。</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為文廟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建在高1米的磚砌臺基上,前有寬廣的月臺,周圍施以石欄板。前檐明次間用隔扇門,稍間置窗。</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檐下斗栱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栱偷心造。昂為批竹昂,耍頭螞蚱形。梁架分草栿和明栿兩種,草栿隱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處用明栿。梁架結構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牽乳栿聯(lián)接,內柱之間,以復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駝峰等層層支疊,梁枋斷面高寬之比大多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時期作法。</p><p class="ql-block"> 明倫堂,明代始建,清乾隆、道光時修繕,面闊五間,進深六椽,七檁硬山前后廊式?!懊鱾悺比 按嫣鞎r,明人倫”之間。明代時為儒學講堂,清代時改為儒學教室,現(xiàn)辟為孔子生平展室。</p><p class="ql-block"> 尊經閣,明初建,后廢,近年復修。尊經閣其功用既有藏書亦有振興文運之意,是文廟建筑中的固定配置,其兩側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chuàng)建的古陶書院,后改名超山書院。是清代官民聯(lián)辦學堂。該院60余間房舍,主從有序,為四合院形制。晚清思想家徐繼畬曾任書院山長,教書達十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3.城隍廟</p><p class="ql-block"> 平遙城隍廟,總占地面積7302平方米,城隍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建有牌樓、山門、戲臺、獻殿、城隍殿、寢宮。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財神廟、灶君廟等,“諸神共居一廟,聯(lián)袂同受香火”。</p><p class="ql-block"> 平遙城隍廟屬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與寺廟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建筑群體,是研究平遙古城建置布局、道教發(fā)展以及民俗風情的實物遺存。</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平遙城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 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中國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城東12千米的靜升鎮(zhèn),是靈石望族靜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慶年間修建的住宅建筑群。最早擁翠巷形成于康熙三年(1664年),最晚視履堡竣工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是極具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三晉地方風格的建筑住宅博物館,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開放的紅門堡、視履堡、崇寧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余平方米。主體院落按照封建等級制度布設在有限的空間中,形成了院內套院、門內有門、層樓疊院、錯落有致的藝術架構。每院除有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lián)璧合,又獨立成章。紅門堡建筑群呈規(guī)則的矩形,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由一條南北向的縱街分為東、西兩大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元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王家始祖王實因水災而搬遷至山西靈石縣靜升鎮(zhèn)靜升村。據(jù)史料記載,初居靜升,王實只是在村西挖掘了三孔土窯,之后他以佃耕為生,在種地之余還經營豆腐生意,在積攢一些薄田和積蓄后,在村西土窯兩側修建了“值槐”和“擁翠”兩座宅院,之后子孫又將其進行擴建。</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葉,王家致富后,宅院進一步擴展。到明朝末年,隨著政局動蕩不安,當?shù)卦S多富商家破人亡。王氏家族成員為了避免受到波及,便在山梁上修建了凝固堡,俗稱“上堡子”。同時,在僅有的院落周圍建起了一批能夠起到防御作用的巷,每一處巷用來分隔不同的院落。除此之外,還在村西的富足溝建起了里仁巷,在道左溝即靜升村中部(日后視履堡圍墻外)建起了拱秀巷。</p><p class="ql-block"> 嘉慶元年(1796年),擅長商業(yè)的十六世王中極參加皇帝舉辦的千叟宴,成為世人眼里的通天豪商。同年,始建視履堡(俗稱高家崖),并改建了拱秀巷內的宜安院。視履堡由十七世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利用所任鹽運司運同、刑部山東司郎中的職務之便,幫助族人漕運鹽茶,從中獲利并寄回家,由管家將巨款存入介休票號,每年取用此款利息建設。</p><p class="ql-block"> 嘉慶九年(1804年),王氏合族耗資3200兩白銀,大興土木,在宗祠內建造戲臺,增設木坊門、馬棚等,宗祠占地面積擴大到2100平方米。嘉慶十三年(1808年)補修崇寧堡堡墻,又用資520兩白銀。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視履堡建成,擁有院落26個、房屋218間。</p><p class="ql-block">走向衰落:清末至民國</p><p class="ql-block"> 從清咸豐年間王家走向衰落,到光緒年間已經敗落。光緒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以964兩白銀的低價,把視履堡1.2萬余平方米的宅院賣給田榮祥,恒貞堡也因外姓買、賃后入堡居住。民國十九年(1930年),“孝義坊”被二十二世王惠良鑿去名諱,以2000吊錢賣給楊紹全。</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給上百戶村民居住,經歷了數(shù)百年地震、火災、戰(zhàn)爭破壞和自然蝕毀,已是千瘡百孔。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量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品被人為拆毀、丟棄、盜賣。但整個住宅群的框架尚好,大部分院落的主要建筑沒有遭到太大破壞。</p><p class="ql-block">修復大院:20世紀末起</p><p class="ql-block"> 1995年起,中共靈石縣委、縣政府開始修復王家大院。同年試修復視履堡建筑群凝瑞居前院。1996年1月,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省級保護的面積達4.5萬平方米,包括視履堡建筑群、恒貞堡建筑群、孝義祠、宜安院、宗祠、當鋪院等。同年3月,靈石縣政府在全省范圍選聘土木建筑、文物修繕、彩繪、雕刻等各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正式展開修復工程。1997年8月,視履堡建筑群修復工程竣工,18日以“中國民居藝術館”正式對游人開放。</p><p class="ql-block"> 1998年3月,恒貞堡建筑群修復工程開工,8月竣工,以“王氏博物館”正式向游人開放。到1999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修復面積21318平方米,修復院落88個、房屋776間和孝義祠堂,修建連接視履堡、恒貞堡的大跨度橋梁1座、花園1個、停車場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00年6月,靈石縣成立王家大院外圍工程修復指揮部,主要修復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靜升文廟,綠化王家大院后山垣地,整治王家大院的周圍環(huán)境。8月,工程告竣,靜升文廟開始對游人開放。至此,歷時5年2個月的王家大院修復工程全部完工。2004年5月,經靈石縣政府批準,靈石縣聯(lián)誼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修復崇寧堡。</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拔逑铩卑〒泶湎铩㈢婌`巷、鎖瑞巷、拱秀巷、里仁巷,“五堡”包括視履堡、恒貞堡、崇寧堡、拱極堡、和義堡,“五祠堂”包括王氏宗祠、敦本堂、土派家祠、孝義祠、好善樂施祠。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恒貞堡被意象為“青龍升騰”,視履堡被意象為“鳳凰翔舞”,和義堡被意象為“龜拉堯車”,拱極堡被意象為“麟吐玉書”,崇寧堡被意象為“虎臥西闕”。</p><p class="ql-block">整體布局</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分成兩個院落,中有橋梁連接,東院視履堡規(guī)模略小卻更為精美,西院恒貞堡巨大,依山而建,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形成一個很規(guī)整的“王”字造型。</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四合院多是“兩進”“三進”的,分著前院和后院。一進院子像個“口”字,兩進院像“日”字,三進院像“目”字。前院是管家傭人居住和會客用的,后院是主人的居所。上屋正房長輩居住,多為窯洞。年輕人居住在東西廂房,廂房多為兩層,二層是小姐的繡樓。院子前后有三進,臺階左中右有三分,居者上中下有三等。</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處于一面黃土坡上,采用了黃土高原特有的窯洞式建筑,同時又與晉中平川一帶的青磚瓦梁柱式木結構建筑相結合,采用“下窯上房”的建房營造技術,體現(xiàn)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筑三要素。大院內的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外墻常常采用黃土夯筑,石砌門樓。院落內房屋分為兩種結構形式,一是單層窯洞外罩柱廊;二是二層窯樓,即底層為窯洞,有的外罩柱廊,上層為梁柱式瓦屋。院落內部窯洞式的設計使冬天能躲避寒冷,夏季能躲避酷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