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合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shù)寶庫,猶如一部刻在山崖巖石上的史書。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云岡石窟,融匯了鮮卑、漢等民族以及中亞文化的精髓,是北魏文明的絢麗瑰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jié)晶。</p> <p class="ql-block">到云岡石窟聆聽來自千年的音樂會吧!第12窟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和壁畫仍保留著豐富的音樂元素。 拿著演奏樂器的樂伎,他們彈琴、或吹笛、或擊鼓,看著這些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樂伎,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場美妙的音樂盛宴中,聆聽古代樂器的悠揚旋律。 在這悠揚的旋律里,有佛教音樂,有古時流行的民間音樂以及宮廷音樂。它們相互融合,為世人共奏千年音樂。 有機會,一定要來云岡石山窟,領(lǐng)略千年音樂的美妙之處。</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西方諸佛定是講經(jīng)說法、忙著普度眾生的模樣,關(guān)于佛音,能想到的也只是木魚金缽、晨鐘暮鼓,從沒想過原來佛祖也玩音樂,還是北魏音樂!就在云岡石窟第十二窟中,有47件樂器雕刻,構(gòu)成一個浩大的諸佛音樂廳。</p><p class="ql-block">讓我們一起領(lǐng)略“音樂窟”的佛音浩蕩吧!</p> <p class="ql-block">第12窟是云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后室布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前室則充滿音樂活力。</p><p class="ql-block">前室雕刻的伎樂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該佛在敦煌壁畫中是天宮奏樂的樂伎,在龍門石窟中是飛天造像之一,而在云岡石窟,就比較厲害了。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p> <p class="ql-block">云岡第12窟中,以其恢宏壯麗的伎樂雕刻、華美浪漫的藝術(shù)氛圍著稱于世,中外聞名。</p><p class="ql-block">洞窟中的樂伎舞伎或婆娑起舞、信手散花;或擊鼓敲鐘、懷抱琵琶......樂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樂隊的組合形式,映射出北魏宮廷樂隊風(fēng)貌和社會音樂制度,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包括第12窟在內(nèi),共有24個洞窟雕刻有樂伎圖像,數(shù)12窟最為宏大壯觀,仿佛是云岡石窟所有樂伎的總指揮室。</p><p class="ql-block">12窟中所見的47件樂器雕刻中,既有中國舊樂的箏、排簫、橫笛、琴等樂器,亦有龜茲的五弦、西亞波斯的豎箜篌、天竺的梵貝之類,再現(xiàn)北魏各民族樂舞藝術(shù)大融合。</p><p class="ql-block">也能看出北魏除了盛行中華傳統(tǒng)音樂,也盛行龜茲樂和西涼樂。</p> <p class="ql-block">12窟內(nèi)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壁面窟頂;威武雄健、粗獷質(zhì)樸的力士舞蹈;彩帶飄飛、舞姿曼妙的歌舞飛天。共同營造出鼓樂齊鳴、琴瑟和諧的北魏梵聲,佛籟相和的極樂世界,飛馳于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風(fēng)情,西域龜茲歌舞的銷魂和北魏宮廷音樂的盛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