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隠世桃源一婺源古村篁嶺</p> <p class="ql-block">離開安徽的宏村和盧村,去往江西婺源篁嶺。在相距142公里的途中,</p><p class="ql-block">公路兩旁的民居,依然是徽派建筑風格,這種景象一直延續(xù)至篁嶺。</p><p class="ql-block">?源到底隸屬哪里?安微?江西?此前一直沒弄明白。</p><p class="ql-block">婺源從唐宋以來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愈千年。1934年被蔣介石劃入江西,后在著名人士徽州績溪人胡適等名人的參與下,于1946年回歸徽州。1949年,婺源又被劃到江西。這樣,徽州婺源人一下子變成了熱情的江西老表。但徽州仍然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居,依然保留徽州的生活模式就不難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嶺的山間清晨</p> <p class="ql-block">篁嶺索道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出篁嶺索道,路旁古木參天,一排樟樹標注著300年、4百年、5百年的年齡。</p> <p class="ql-block">古驛道</p> <p class="ql-block">村口,很眼熟了的徽派民居。</p> <p class="ql-block">樓房的木雕門面,氣派又精致。</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一條約一千米的街道,街兩旁徽式商鋪林立。因為古村常被山間濃霧籠罩,時隱時現(xiàn)的街道,就如天上的街市一樣,所以人稱“天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篁嶺,其地多竹,修篁遍野,所以名篁嶺。始建于明代,座落在海拔500米的朝南山坡上,100多棟古民居沿坡而建,層層疊疊,分布在百米落差的山窩之中,是典型的山居人家。被稱為“懸在半山腰上的最美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由于自然條件的局限,村民的房子沒有院子,日常晾曬就只有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時間久了,就演變成了一種傳統(tǒng)農俗景觀。</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子最高處,看篁嶺漫山遍野大紅、大黃、深綠、淺綠,長長的木桿和圓圓的簸箕及五彩繽紛的豐收果實的組合,造就了一處中國絕無僅有的“曬秋人家”風情畫,成就了“最美鄉(xiāng)村符號”。</p> <p class="ql-block">當然曬秋並不是只指秋天,只是因為秋天的農作物更多一些而已。</p> <p class="ql-block">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這棟老宅子,是古時的曹氏宗祠。篁嶺的老祖宗來自中原的曹姓人家,唐朝末年為躲避戰(zhàn)亂遷徙到此。清朝時,篁嶺成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父子倆經(jīng)歷了乾隆 、嘉慶、道光三位皇帝,把持朝政75年。</p> <p class="ql-block">五桂堂,是篁嶺古村的一棟“豪宅”,是曹氏人的榮光。篁嶺曹家曾五世一品,即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員。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宮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p> <p class="ql-block">五桂堂二樓寶葫蘆形的窗戶。</p> <p class="ql-block">悟秀樓即五桂堂的前廳。</p> <p class="ql-block">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傳說:曹宰相除打理朝政外,還把徽劇引進到了北京,是為京劇前身。</p><p class="ql-block">記得1990年,國家文化部門組織全國京劇界隆重舉行了“徽班進京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報紙電臺電視臺做了大張旗鼓的報道。</p><p class="ql-block">這徽班進京和這位宰相到底有沒有淵源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