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甲骨文的故鄉(xiāng)——河南省安陽市,是經(jīng)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華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區(qū)域最前方有兩尊造型奇特而夸張的金色銅質“玄鳥”塑像。</p><p class="ql-block">玄鳥是殷商的圖騰,象征著甲骨文在這里發(fā)源,寓意中國文字騰飛。</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是一個大大的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p> <p class="ql-block">在通向主體館的干道兩側是由28片銅質甲骨片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中國文字博物館如同象形文字的“墉”字,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浮雕金頂,展現(xiàn)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僅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注解 : 所謂"四阿重屋"特征,是四坡頂、兩重檐,即在四坡屋蓋的檐下,再設一周保護夯土臺基的防雨坡檐。</p><p class="ql-block">看著這宏大的建筑,可以想見當年殷商國力的昌盛與強大。</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博物館外邊是大氣恢宏,那么進入博物館后也不失讓人贊嘆之處。進入博物館第一眼就能看到江澤民當年題寫的館名以及赫然在目的館徽。</p> <p class="ql-block">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巨大的透光穹頂和四面浮雕。</p> <p class="ql-block">四塊浮雕的內容濃縮了中國文字的概況,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豐富多彩和源遠流長。如果湊近浮雕細看,浮雕旁邊的天然石材有豎向的凹槽,遠遠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簡。黑白灰的顏色搭配也象征著中國的水墨書法。</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一樓展廳以“一片甲骨驚天下”為名,集中展示了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研究歷程。</p><p class="ql-block">游走廳內,仿佛置身于殷商文化的歷史長河,一個個浸潤著商代獨特氣息的名詞撲面而來:小屯、殷墟、占卜、甲骨;一位位研究甲骨文大師也迎面而來:王懿榮、孫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p><p class="ql-block">凝望著一幅幅歷史久遠的畫面,聆聽著一段段令人慨嘆的佚聞逸事,真切地觸摸到了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五千年––甲骨文和金文。</p><p class="ql-block">從商代起,刻在龜板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這兩種文字都是中國古代最初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第二展廳鐘鼎千秋、物以載文兩個單元,展示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樸、莊重肅穆的青銅器;長短不一、難以保存的竹簡;造型精致小巧的銅印,晶瑩剔透,質地溫潤的玉器,這些珍貴文物,見證著數(shù)千年的文字演變歷程。</p> <p class="ql-block">這個器具的作用類似現(xiàn)在的飯盒</p> <p class="ql-block">鎮(zhèn)館之寶賈伯壺,是一對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銅重器。通高48厘米,腹徑30厘米。壺橫切面為圓角方形。壺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腹身平滑。壺頸兩側附有龍形獸首環(huán)耳,頸部鑄有一周回首垂冠鳳鳥紋。壺蓋斂口為子口捉手器蓋束腰處,頂部外有S型雙龍紋,周邊環(huán)繞雕飾無目竊曲紋。壺蓋子口上鑄有銘文八行三十三字,銘文內容記述了某年二月,賈伯為要嫁往世國的長女鑄造銅壺一對,用于祭祀祖先神靈和祈求萬壽之用。 </p> <p class="ql-block">這個類似現(xiàn)在的蒸鍋,下面盛水,上面放食物。</p> <p class="ql-block">傳說中的勾踐劍,秀美漂亮。</p> <p class="ql-block">春秋空首布幣</p> <p class="ql-block">刀幣</p> <p class="ql-block">蟻鼻錢</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太偉大了,不僅統(tǒng)一了六國,統(tǒng)一了度量衡,還統(tǒng)一了文字。</p> <p class="ql-block">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為大篆,其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然而,至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漢字進入一段混亂時期。秦朝的大一統(tǒng)結束了這段混亂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創(chuàng)制小篆。</p> <p class="ql-block">隸書,以其實用性強,易于書寫的特點,在漢代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為主要字體。兩漢四百余年間,書法由隸分變?yōu)檎虏?、楷書、行書。書體的不斷變化使?jié)h字書法藝術不斷發(fā)展,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鮮活的靈氣與勃勃生機。</p> <p class="ql-block">蔡倫造紙,讓書寫更加便捷。</p> <p class="ql-block">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經(jīng)歷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發(fā)展階段。它的發(fā)明,使手工抄寫變?yōu)闄C械復制,開啟了書籍復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成本,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中國民族文字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記錄下本民族的語言,傳承著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們和漢字一起,組成中華文字大家庭,共同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p> <p class="ql-block">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p> <p class="ql-block">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不僅記錄了人類的歷史和文化,也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載體。中國文字的演變歷程,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變遷,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中國文字博物館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和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了文字知識和文化傳統(tǒng),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