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進喜是甘肅玉門人,生于1923年9月。王進喜一生為發(fā)展祖國的石油事業(yè)日夜操勞,終致積勞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大慶的人們銘記鐵人的巨大貢獻,紛紛冒著雨來到鐵人紀念館?;仡欒F人奉獻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初春,王進喜帶著32名鉆井工人來到大慶,不問吃、不問住,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鉆機終于到了,但吊車、拖拉機不夠用,60多噸重的鉆機怎么從火車上卸下來?又怎么安裝起來?職工們焦急萬分。</p><p class="ql-block">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隊黨支部開會進行研究。會上,王進喜說:“沒有吊車,咱們有‘寶貝’,照樣干!”有人問:“啥寶貝?”王進喜說:“大活人!天大的困難也要上,退下來算個啥呀!”也有人說:“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總之要上,決不能讓鉆機在車站待著。”說干就干,30多人用繩子拉、木塊墊、撬杠撬,人拉肩扛把鉆機、柴油機卸下火車,把變速箱、滾筒等設(shè)備,一件一件拉上鉆臺。奮戰(zhàn)了三天三夜,終于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立在荒原上。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他振臂一呼,帶領(lǐng)工人們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多噸水,快速投入鉆井生產(chǎn)實踐。王進喜的“鐵人”之名正是在這段時間傳開的。當時,他住在當?shù)匾晃恍遮w的大娘家,卻整日泡在井場極少回去,領(lǐng)著工人們不分白天黑夜在井場上拼命大干。房東趙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對工人們說:“這人是鐵、飯是鋼,整天不吃不睡怎么行?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趙大娘稱王進喜為鐵人的事兒被匯報到原石油工業(yè)部部長余秋里那里,余秋里部長高興地說:“大娘叫得好,我看大會戰(zhàn)第一個英雄就樹王進喜,名號就叫‘王鐵人’。</p> <p class="ql-block"> “鐵人一口井”是鐵人王進喜率領(lǐng)1205鉆井隊參加大慶石油會戰(zhàn)打下的第一口油井。當年他們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人拉肩扛安鉆機、端水打井保開鉆”,僅用了5天零4小時就打完了這第一口油井,創(chuàng)造了世界石油鉆井史上最高紀錄。“鐵人一口井”又稱薩-55井,該井完鉆井深1200.76米。1960年5月25日開始自噴生產(chǎn),每日產(chǎn)油113噸。為表彰王進喜及其帶領(lǐng)的1205鉆井隊的卓越功績,大慶黨委將該井命名為“鐵人井”。</p> <p class="ql-block">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應(yīng)該住院的他卻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在第二口油井即將發(fā)生井噴、且沒有重晶石粉的危急時刻,由于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他腿上有傷,傷口的劇痛使他每活動一步都很吃力,可是他全然不顧,手腳并用,把自己當成了水泥攪拌機。他的帶動下,工友們紛紛跳進泥漿池。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奮戰(zhàn),井噴被“制服”,油井和鉆機保住了,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出了大泡。</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平時懷里總揣個小本子,每次到基層他都把聽到的,看到的。諸如哪個職工個人生活問題需要解決。哪個職工有病需要慰問等等都一一記在小本子上。一有時間就感到醫(yī)院看望"戰(zhàn)友",可以看出他心系群眾。</p> <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并被選為中央委員,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曾分別11次、31次親切接見王進喜,受到了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高規(guī)格禮遇。 </p> <p class="ql-block"> 鐵人精神不僅照亮了大慶,更是照亮了我們青少年前進的路,為我們指明奮進的方向。我們不僅要學習鐵人精神,更是要把鐵人精神傳承并發(fā)揚下去,讓世世代代銘記這位大慶的開拓者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拼搏進取,永不放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