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長安三萬里,明月照古今。大家都能在李白、高適、杜甫,的詩句里,背誦出耳熟能詳?shù)脑娋?,感受到自己血液里文化基因的熱情奔涌,尤其那首《將進(jìn)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更讓我們的內(nèi)心,猶如排山倒海,像被萬箭齊發(fā)。這就是獨屬中國人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諸子百家,儒墨道法,他們通過四書五經(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載體它們在我們根本沒有自主意識的時候,就已經(jīng)深深的扎根在我們的生命里,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從小我們就因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懂得珍惜;我們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而懂得奮斗,我們也懂得玉汝于成,“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后來我們有了勇氣,醉臥沙場,有了雄心九天攬月,有了感恩之心報得春暉。我們還有從大自然中撲捉美與幸福的能力,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大自然的饋贈無比慷慨,看到了就是你的,聽到了就是你的。當(dāng)然,除了取之不盡的大自然之外,我們還有代代相傳的古典審美和人生哲思,而對過去的坎坷,我們會相互安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面對當(dāng)下的不如意,我們會鼓勵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面對生命之有限,自己之渺小,我們不會啞口無言,我們早就學(xué)過了最高尺度的宇宙哲學(xué),“蓋有將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太平順,都會有悲有喜,有起有伏,可我們有備而來,我們早就知道人生時有“空對月”、時有“還復(fù)來”、時有“過盡千帆皆不是”、時有“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的格局,眼界,素養(yǎng),對于我們來說就像清風(fēng)明月一樣,俯拾皆是,唾手可得,這就是溶于詩詞中的中華文明的魅力所在,中華文明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豐熟,養(yǎng)育萬方,而在這種文明滋養(yǎng)下的古今之人,難道不像李白,高適嗎?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華彩的篇章,也都有各自的挫敗困頓。千年之下,我們都要在理想與現(xiàn)實,時代與自我之間做選擇,變的是時代洪流,變得是歲月蹉跎,不變的是我們立于天地間傲然的內(nèi)心!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