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隨性率真見功力</span></p><p class="ql-block">——讀徐谷安的畫</p><p class="ql-block">□忻才良</p><p class="ql-block">我與徐谷安相知相交30年。他善氣迎人,態(tài)度雍容,心地光明,所以朋友很多。谷安愛讀書好歷史擅書畫,喜歡喝酒、喝白酒,“唐懷素常醉中作書,酒到酣處,下筆如有神助,縱橫恣肆,機趣盎然,氣韻自成。”谷安如是說。</p><p class="ql-block">谷安先生喜歡畫高山流水,松云風海。他說:“高山是天地的胎動,云水是生命的源泉。畫山畫水,聽宇宙之聲,撫天籟之純,他會使人敬畏生命,洗滌靈魂?!比纭对催h流長》、《高山流水》、《秋嵐夕照圖》、《江流伐工圖》等,都以意取韻,解讀人生。谷安還喜歡畫荷花,把一腔詩情化于荷塘興衰的不同畫面 中,啟人思索耐人尋味。他以大提筆灑清滴后潑墨寫荷葉,讓水與墨在宣紙中酣暢地暈染滲化、沖撞沉積。以干墨(不是焦墨)粗細有致地勾勒蓮蓬。再用淡墨破化,用朱磦加少許朱砂,點畫出蜻蜓。最講究莫過畫蓮梗,中鋒懸肘,用筆如錐劃沙,枯濕濃淡,疏密穿插,再用淡墨勾出荷花朵朵。于是《一池秋荷,美人遲暮》 等作品在素箋中,空濛地暈染開了。谷安的作品隨性率真,清和空明,古拙樸茂中不乏灑脫典雅,沖淡疏朗中蘊含秀潤雋逸,表現(xiàn)出豐厚的學養(yǎng)和深遂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谷安先生認為中國畫的理念,源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晉漢的博大雄渾、隋唐的恢弘清麗、宋元的精工意趣、清明的人文和程式等是中國的歷史特點,北國的淳厚、江南的秀麗、蜀中的樸雅、塞外的雄渾、云貴的絢麗等是中國的地域性風格。所以,谷安的中國畫盡力從歷史和地域的縱橫中,汲取前賢經(jīng)典,激活水墨智慧,開掘新的藝術語言。講靈性,做學問。使筆墨含靈動之氣,讓畫面顯思想內核。不然,畫者便永遠在畫得像與不像上徘徊作難,那就什么也談不上了。這就是齊白石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且看他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便可享受到一股舒爽的清風,他題畫青山:“潑墨群山聽飛瀑,魂在絕壁崖上松”;他題畫古鎮(zhèn):“廊檐深巷石板弄,豆棚瓜架聽鳴蟲” ;他題畫秋荷: “紅衣脫盡秋池黃,蹉跎一生半荷塘”;他題畫自己:“山月只愛丹青夢,故教水墨涂夕陽”;他喝酒,認為酒如人生:“秋來驅車訪江村,醉寫云山醒畫人”;他愛喝茶,認為茶禪一味: “千般烘炒歷艱辛,萬遍搓揉成極品”。有了這些“畫外功力”你就能理解徐谷安不僅是個畫家,而且還是一個美術評論家。</p><p class="ql-block">“蒼山畫罷萬木秋,洗盡鉛華到白頭”。這是近日徐谷安先生的題畫詩句。是的,在追求藝術的路上,他總是盡力去尋找和時代相融合的美感語言與意境探索,并由此詮釋出自我對生命的感悟。他的作品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隨性率真,引禪入畫。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市俗的躁動,以一種詩意的平和意境,抵達人們心靈深處。在解讀徐谷安其人其畫時,我們自覺地實現(xiàn)了對生命意境的期待,而獲得了一種關乎心靈的震撼與感動。我們期待著他,在秋后黃昏路上的新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自新聞晚報 作者系解放日報副總編、作家、評論家)</p> <p class="ql-block">關于品鑒和收藏之淺見</p><p class="ql-block">?徐谷安</p><p class="ql-block">品鑒中國畫藝術,一般常以南齊謝赫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為基本的藝術標準。其實說的是兩個層面:筆、墨、形、神、意和詩、書、畫、印、情。看一個畫家和他的作品,判斷其品格高下的依據(jù),常常是“文氣”。文氣既虧,品格不立。</p><p class="ql-block">“品”是什么? “品”就是思想、學養(yǎng)。我們常說某畫家品味不低,指的是他有思想有想法有學養(yǎng)。反之亦然?!捌贰睕]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別。繪畫就是生活態(tài)度,抱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就畫出什么樣的畫來,“畫如其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畫到最后畫修養(yǎng)”,要旨在此。比如看立意:畫貴立意,意在筆先;立意須慘澹經(jīng)營,作畫須蒼率天真;求平中見奇,拙中寓巧;師造化而高于造化,得不似之似而形神兼?zhèn)洹9式饺绠?、江山不如畫,畫咫尺有萬里之感詩意無限??凑路ú季郑洪_合縱模,王賓顧盼,藏露隱現(xiàn),陰陽向背,參差起伏,聚散呼應,皆相破相成之理;布局須知白守黑,虛靈而景深,筆簡而意繁;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垂P墨:形出于筆,而功在于腕;筆輕須勁能扛鼎,毫柔可力透紙背;存心要恭,落筆要松,既著急又不著急,得力處正是不費力處;鋒藏而見筆跡,鋒露但無火氣。落墨當濕而不爛,溫而有潤,濃而不死,淡而有神,筆蓄以墨趣,墨藏以筆韻。看隨類賦彩:色以物相而畫在人為,以情用色色相生;紅花能用墨寫,青竹可以朱涂;用色求秾而不濁,艷而不俗,少能顯妍麗,淡不失厚重;相和相宜不可不慎,故常以墨為色,墨分五彩,處處皆墨色,一墨代萬色,乃不失上品也。</p><p class="ql-block">書畫市場的形成,首先源于收藏需要。收藏家之所以收藏書畫藝術品,主要緣于喜歡書畫,深知書畫的文化功能、社會價值和投資價值。于是,在藝術家的作品和收藏家之間,便出現(xiàn)了一個階層。這個階層的</p><p class="ql-block">人,有文化、懂藝術、精鑒賞、有歷史責任感、有社會人文理想。這個階層就是藝術家和收藏家的橋梁。這樣的橋梁是藝術市場的呼喚,也是上?!拔幕⑹小钡谋匦琛K龖撘院霌P書畫藝術、推動書畫普及、打造書畫平臺、發(fā)掘書畫瑰寶為宗旨,匯聚精華、整合資源構筑一個向全社會書畫藝術收藏者、愛好者學習服務和竟拍收藏交流的平臺,便顯得十分重要。同時,她也是書畫家的經(jīng)紀人,橫向拓寬書畫藝術的文化內涵,縱向深入書畫藝術的收藏價值,滿足高端消費者對高雅文化的需求,從而達到經(jīng)營市場、經(jīng)營資本、繁榮藝術市場的目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書畫作品,通過“橋梁”和“經(jīng)紀機構”,收藏家保證了藝術家生產(chǎn)的書畫作品“自用價值”之外,還以資本的形式獲取了“勞動報酬”和“剩余價值”,他們三 者互為勞動,相互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繁榮,三者缺一不可。不過,這三者保持長久平衡關系的,是市場和經(jīng)紀機構擁有的藝術史論家和藝術批評家。</p><p class="ql-block">字畫藝術批評的缺位和缺席,使人們失去評判標準,失去標高指向。年輕時我也曾做過美術專業(yè)的評論,深知個中兩難的滋味。怎樣做到靶標精準、庖丁解牛、條分縷析、說理透徹,除了學養(yǎng)更主要的是礙於人情的膽識和勇氣。用“有信譽的專家意見”塑造自己良好形象,是當前我們老一輩藝術史論家和藝術批評家的重要課題。唯其如此,在藝術的主題、風格、樣式多元發(fā)展的今天,才能保持評價字畫藝術品價值的基本標準和原則。否則,字畫藝術品經(jīng)營中的投機性操作將四處滋生。</p><p class="ql-block">影響藝術審美的三種因素:宗教、學術、經(jīng)濟。宗教可以強制審美,學術可以引導審美,經(jīng)濟可以影響審美。 推動藝術發(fā)展的是經(jīng)濟,阻礙藝術發(fā)展的是經(jīng)濟。</p><p class="ql-block">——本文摘錄于2012年出版的《谷安畫集》之“硯邊隨記”,那年我七十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