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滄桑今生緣,回眊歲月談笑間。酸甜苦辣終無悔,留取血汗韶華篇。</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苦難歲月磨練成長</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革命家庭</p> <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年僅21歲的父親拋下妻兒老小,參加劉志丹隊伍,隨即投入激烈戰(zhàn)斗,連續(xù)參加了三大戰(zhàn)役(勞山戰(zhàn)役、榆林橋戰(zhàn)役、直羅戰(zhàn)役)。在戰(zhàn)斗中父親舍生忘死,沖鋒陷陣,多次獲獎,在火線上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調(diào)到紅軍15軍團負責保衛(wèi)安全,后來在延安保安局、吳堡縣公安局,寶雞縣等公安戰(zhàn)線擔任領導工作。</p> <p class="ql-block">吳堡縣當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近千人參</span>加紅軍,五年在陜北各戰(zhàn)場犧牲429人(見吳堡縣志),解放戰(zhàn)爭下來有近600名吳堡兒女為國捐軀。戰(zhàn)爭之殘酷,犧牲之慘烈,難以敘說,解放后只有123名離休干部。</p> <p class="ql-block">母親出嫁四年后,父親參加革命,家里家外全靠母親打理。20世紀50~60年代人們的衣食穿戴是靠手工完成。從我記事起,目睹母親為一家老小,起早貪黑,縫衣做飯。每年,全家七八口人穿的布鞋都是母親自己打袼褙,裁底、縫合、納制等復雜工序完成的。經(jīng)常,我半夜醒來,看見母親在煤油燈下,搓毛繩、納鞋底或縫制衣服。此情此景常常出現(xiàn)在夢中。</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1日(陰歷)我出生于寶雞。1952年全家隨父工作來到西安,住北關(guān)自強西路大明宮附近。聽母親說,當年政府實行供給制,食堂飯菜吃不下去,又無食材灶具做飯,營養(yǎng)嚴重不良,生下我骨瘦如柴。父母克服家庭困難(百元工資養(yǎng)活八口人),為了我的健康,五歲便送到陜西省幼兒園(現(xiàn)尚德門省二院),給與營養(yǎng)補充和優(yōu)良品德教育。</p> <p class="ql-block">珍貴照片,三歲的我與三姨、大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我在西安市二馬路小學上至3年級。1992年故地重游,這里荒涼一片,沒有過去的熱鬧和煙火氣。2006年此地劃為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全部拆除,童年記憶就這樣全部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兒時的快樂記憶就是一家人坐在門口的桑葚樹下,吃從樹上掉下的紅果實,軟軟的、甜甜的,非常誘人。雖然窮苦,一家人其樂融融。 </p> <p class="ql-block">1957年父親從西安來到地處偏遠的省屬槐樹莊監(jiān)獄農(nóng)場,領導籌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農(nóng)場有一萬多名勞教犯人,駐軍一個連 ,二百多名管教干部。下屬13個管理站點,每個站點設一個班,十余名干部,管理千余名犯人。</p> <p class="ql-block">1959年在國家最困難時期,父親響應黨的號召,把家屬子女從西安遷回到陜北老家。離開西安時的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鄉(xiāng)爺爺已古稀有三,母親是小腳,帶著我和五歲、一歲的兩個弟弟。全部重任落在母親肩上。六十年代初,自然災害嚴重,靠吃土豆、南瓜、野菜過日子。不得已年幼的我放學后擔起上山砍柴,挖苜蓿、野菜等任務。</p> <p class="ql-block">從家里到小學五里路,要過河爬山,半個小時才到學校。路遠天黑時,村里的學生手舉自制蓖麻燈,搭伴結(jié)伙到學校。我和大弟學習很好,成為母親在村里的驕傲。</p> <p class="ql-block">母親每月要牽著毛驢到二十里路外的縣城馱碳 ,以保證家里生火做飯。只有回到娘家,她才能吃頓飽飯,休息好。外爺?shù)浇稚腺I煤,外婆做好飯菜,準備好雜糧食物帶回補貼家用。</p> <p class="ql-block">返回時,母親一雙小腳要跟著馱碳毛驢走20多里山路。每當傍晚我站在院子儉畔上,翹首以盼母親從對面山梁上出現(xiàn)回來。</p> <p class="ql-block">1961年元旦,父親看我們餓的實在不行,接回槐樹莊農(nóng)場。原想有父親在家,可以減輕我的負擔,沒想父親工作太忙,經(jīng)常下站檢查工作,很少居家。</p> <p class="ql-block">一到冬天周末寒假,就要上山被柴,儲備一年的燒火用柴。同行有薛世厚、馮桂娟、薛改蘭、白翠蓮等相約一起上山砍枯樹野枝,將砍好柴桿一根一根擺順,用繩子勒緊結(jié)成環(huán)背回家(大約有30多斤)。</p> <p class="ql-block">山上常有狼、野豬等野獸出沒,我們上山拾柴就在山上大聲吶喊,喊聲此起彼伏,嚇退野獸,以示壯膽,免避風險。</p> <p class="ql-block">水井在山坡底下,家里的吃喝用水全靠我和大弟去抬,搖著轆轤打水,稍不慎就會摔下去,現(xiàn)在回想起都后怕。無論刮風下雨,每天的兩大桶水必須完成。</p> <p class="ql-block">一家8口人分居三地,糧食非常緊張。為給在西安上學的姐哥和老人結(jié)余糧票,父親在遠處山坡開了三分荒地。種地時,父親扛農(nóng)具,母親背小弟,我和大弟抬著種子和灰糞一起上山,種有玉米、土豆、南瓜,豆角等。那時候,我把自己當做一個男孩子,別人能干得我都能干。</p> <p class="ql-block">衣服基本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縫縫補補繼續(xù)穿。在農(nóng)村推磨碾米要自己干,口糧有限供給,野菜雜糧混搭一起吃下就行。糧食不足,一天只吃兩頓飯,餓肚子的感覺至今刻骨銘心。</p> <p class="ql-block"> 感 言:</p><p class="ql-block">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互相幫助的精神不是說教出來的,要在艱苦環(huán)境下實地培養(yǎng)磨礪。父親雖然居家甚少,言語不多,他以身示范,告誡我們?nèi)绾巫鋈?,怎樣做事?lt;/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父親被打成“走資派”,受到隔離批斗,但他堅信黨組織,不為一時的混亂而動搖信念。1968年爺爺去世,作為獨子的父親無法回家奔喪,給爺爺送行,成為終生遺憾。在他留下遺書中說道“我心中最難受的是對老父母未能盡孝,革命成功了,生活也好了,卻未能讓他們過上一天好日子,想起來萬分愧疚”。</p> <p class="ql-block">母親吃了一輩子苦,從未見她抱怨過,只是默默無聞地干好家里家外活,讓父親放心干革命,干工作。母親的堅強勇敢,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優(yōu)良品德傳授于我們這一代。</p> <p class="ql-block">父親嚴格要求我們,不忘先烈,正派做人,認真做事,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建設祖國。革命先輩對黨的事業(yè)忠貞不渝和執(zhí)著奉獻,時刻印在腦海里,踐行于行動中。</p> <p class="ql-block">老父親王永昭是我驕傲和自豪,永遠活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為表達對父親的深深懷念,追憶老父親的革命歷程,建黨百年撰寫了《我的父親》榮獲陜西省教育廳征文活動二等獎。</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 、翻山越嶺求學路</p> <p class="ql-block">槐樹莊農(nóng)場不設中學,他們的子弟就近要到百里外的張村驛中學求學。當年小升初非常嚴格,在300名考生錄取60名,升學率占20%。學校設有三個年級、五個班,近160多名學生,住的窯洞打通鋪,學生大灶。一天兩頓飯,八點上課,十點開飯,吃的大玉米粥和土豆片湯菜,漂幾點蔥花油。</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點開飯,吃的是帶皮的糜子面饃,干澀難咽,外加一碗小米稀飯。周末才能吃上小米干飯就非常高興,晚上有時餓的不得了,就買農(nóng)村學生自帶的干煎餅,吃了真能抗餓。</p> <p class="ql-block">從農(nóng)場到學校有100多里路。因年歲太?。?3、14歲)特別想家,每學期都要回去看看。記得一次我和馮桂娟相伴從槐農(nóng)走到新寨子山上,背著干糧和咸菜桶,實在走不動歇在山坡上,欲哭無淚時,路過兩位農(nóng)場干部,幫我們背到站點,如釋重負。體會到什么叫幸福,就是在你最困難時有人幫你一把,是多么的感動,至今都非常感念他們。獨特的五年中學我們走了幾千里山路,練就一雙鐵腳板。</p> <p class="ql-block">學校外面的葫蘆河,體育課的老師在這里教會了我們學游泳。</p> <p class="ql-block">當年教室雖然破舊,但那時教學管理嚴格,老師孜孜不倦,學生認真學習,教學質(zhì)量一度超過縣重點中學。</p> <p class="ql-block">我們初66屆學生已分別收到高中和技校的入學通知書,文革隨即開始,通知作廢,留校參加運動。在校這二年,不是批斗老師,就是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荒廢了學業(yè),浪費了青春年華,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五年中學生活。</p> <p class="ql-block">初六六屆團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中旬選為進京延安地區(qū)代表,接受毛主席“第七次接見紅衛(wèi)兵”活動,住在天壇公園樹林里,在天安門前留下珍貴紀念。</p> <p class="ql-block">2006年返回母校。</p> <p class="ql-block">看望年邁的班主任王濤老師夫婦</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知青歲月鑄成材</p> <p class="ql-block">1968年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收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積極響應號召,到農(nóng)村去扎根落戶。11月18日中學的四位老師將25名槐農(nóng)初三屆學生分別送到直羅公社文家廟和新寨子大隊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我們13人由楊向民、郭世坤老師帶到新寨子,交給大隊左有福書記。從此城鎮(zhèn)居民變成農(nóng)村戶口。生產(chǎn)隊將原有的庫房改成女知青(8人)的大通鋪兼廚房,男生(5人)分別在各農(nóng)家。</p> <p class="ql-block">這批從16歲至18歲的中學生來到農(nóng)村,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面對全新生活,束手無策。開始由生產(chǎn)隊提供糧食,派人做飯,生活還能湊合。</p> <p class="ql-block">當時正值冬天,生產(chǎn)隊的主要農(nóng)活是上山砍柴,修渠和給農(nóng)田擔送肥料。上山砍柴主力是男生,第一天他們拿著斧頭跟著農(nóng)民,搖旗吶喊地以為上山玩去了,回來后,一個個腰酸腿疼,往床上一躺,呲牙裂嘴說再也不去了。第二天起來垂頭喪氣的照樣得去,笑的女生合不攏嘴。</p> <p class="ql-block">那時給莊稼地里施農(nóng)家肥,到各家各戶豬圈過稱收集。大家初次挑幾十斤的糞擔,壓得稚嫩肩膀呀呀直叫,更不會左右換肩,走到半路上叫苦連天,農(nóng)民過來只能安慰幾句,讓多休息幾次,慢慢上山。這時無論你哭天喊地,喊冤叫屈,都不可能有人代替,大家只能咬著牙堅持。第一天肩膀紅腫,直不起腰來,第二天還的要去,日復一日,硬生生壓成一副鐵肩膀。冬天主要修整河渠,從各生產(chǎn)隊抽調(diào)年輕人去。知青的吃苦耐勞就這樣給硬逼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夏天插秧時,螞蟥不停的咬腿,剛開始知青們想拔掉,可是越拔它咬得越緊。農(nóng)民告訴只能用力打,螞蟥疼痛就掉下來。并教會在腿肚糊上一層泥巴,螞蟥就咬不進去了。在農(nóng)民手把手指導下,我學會了種地,收割麥子,插秧和漚麻。還學會了推磨,碾米和做豆腐。</p> <p class="ql-block">上工路上,興致勃勃!</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麻桿干透,才能剝麻皮,拿到公社供銷社換成錢。</p> <p class="ql-block">剛?cè)r,給知青一天記6工分。半年后,男生10工分,女生8工分。10工分算一個工。有一年年終核算一個工才值0.27元,最高時0.64元,要不是家里補貼,根本養(yǎng)活不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三年的知青生活,讓一個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城市孩子,經(jīng)過上山砍柴擔糞,播種糧食,插秧收割,磨面碾米做飯,個個成為一把好手。</p> <p class="ql-block">朋友畫像</p> <p class="ql-block">1970年我被選為大隊婦女隊長,公社團委委。1971年我的入黨申請已報到公社黨委,因為父親“歷史問題”被擱置。三年插隊勞動,我們把最寶貴的春奉獻給廣闊天地,在艱苦的勞動中磨練出堅強意志,成為一生的寶貴財富。</p> <p class="ql-block">三年的勞動鍛煉,使我們從泥土獲得真情,從草根中了解責任。</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奉獻的一代,是滄桑的一代 ,更是歷史銘記的一代。</p> <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小屋:</p><p class="ql-block">土坯泥墻,遮風擋雨,身心歸宿。</p><p class="ql-block">插隊歲月,勞我筋骨,錘煉意志。</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回到當年插隊的直羅公社新寨子村,看望老鄉(xiāng)與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夢想成真上大學</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被招工到延安地區(qū)汽車運輸公司工作。1972年4月我回到插隊地方看望老鄉(xiāng),突然電話通知我被公司推薦上大學,高興的一蹦三尺高,真是三生有幸,如愿以償實現(xiàn)了我的夢想。聽說先被推薦到西北工業(yè)大學,又因父親問題轉(zhuǎn)給西北大學化工系錄取?,F(xiàn)在仍感念葉忠莆老師,他不計我父親“問題”,把我錄取,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實際上不上大學和上什么大學差距還是很大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西北大學首屆工農(nóng)兵學員。于1972年4月26日~28日報到上學。全班有45名學員(女生23,男生22)三大差異;1、年齡差異大(18—30歲);2、文化程度差異大(初68—高66);3、社會身份不一,有工人、有農(nóng)民、有知青,來自陜西省各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入校學習兩個多月后,陜西省高校為加強工農(nóng)兵學員的政治素質(zhì)教育和體能訓練,組織所有學員拉練步行到延安,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8月3日從西安出發(fā),歷時29天,途過七個教育點:王石凹煤礦、洛川會議舊址、黃帝陵、延安革命圣地、南泥灣、瓦子街戰(zhàn)役、韓城等十個縣,于8月31返校。千里步行拉練,鍛煉鐵腳本,增強了吃苦耐勞精神,提高了革命覺悟。</p> <p class="ql-block">行軍路上宣傳鼓動!</p> <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學四年,有幸在國家體育名師王耀東教授指導下,天天晨起跑步訓練,打籃球,到各高校巡回比賽。</p> <p class="ql-block">這段時間雖然很累,但很開心。在學校運動會的徑賽場上基本上我拿第一。</p> <p class="ql-block">化工系的運動健兒</p> <p class="ql-block">1973年暑假,老師帶領我們到大荔沙菀農(nóng)場勞動鍛煉。</p> <p class="ql-block">1974年4月我們到蘭化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踐學習。</p> <p class="ql-block">1974年9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畢業(yè)實習,共分六個實習小組。我們六人是銅川化工廠實習小組,葉仲普老師帶隊。</p> <p class="ql-block">1974年部分同學相聚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5年7月西北大學畢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1975年7月大學畢業(yè)當時政策是哪來哪去,我回到延安汽車運輸工作。分到保養(yǎng)場辦公室工作,專業(yè)專業(yè)不對口,環(huán)境又臟又亂,情緒一落千丈,太失望了??磥砣松行視r,也有不幸時。</p> <p class="ql-block">1975年畢業(yè)后,分配政策是哪來回那去,我們只能回到延安。一同到延安有丹亞萍、王繼武、李雪芳,我們幾個常來常往,不覺孤單。</p> <p class="ql-block">患難相處的我們成為終生朋友。在延安晃蕩四年,浪費青春歲月,可惜了大好年華。</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大學同學四十八年相會</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風雪澆筑愛情花</p> <p class="ql-block">1976年經(jīng)兵器工業(yè)部203所,知青朋友陳步新牽線搭橋,認識了王科學。通過書信多次來往,彼此有了愛意。1977年元旦正式見面。王科學見面后,極為滿意,見我身材高挑,青澀淡雅,端莊大方,雖是陜北人,一口標準普通話,方方面面都讓他很是激動,經(jīng)一段時間接觸,確定了戀愛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回到203所,處于一對熱戀情人,兩天一封信,三天一問候,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各自揮灑筆墨,訴說離別之苦,思念之情。就這樣熱戀情書穿梭兩月余,突然一下斷了線。此時的我一無所知,不見任何音信,只好苦苦等待,備受煎熬。</p> <p class="ql-block">一個月后來收到一位解放軍戰(zhàn)士來信,方知原由:王科學到203所,與母校張?zhí)鞓蚶蠋熗ㄟ^幾封信,以示問候?!八娜藥汀钡古_后,在張春橋辦公室查到他的信件。中央專案組轉(zhuǎn)發(fā)至陜西,令203所審查。一位看管他的解放軍戰(zhàn)士,了解情況后,十分同情,認為沒錯。在無畏戰(zhàn)士的幫助下,王科學和父母與戀人通信聯(lián)系,互報平安。面對這樣的政治問題,我晝夜不眠,苦思冥想。聯(lián)想父親在文革中被批判,經(jīng)歷風雨,認清政治。我愛的是這個人,對他的的審查是不公平的,是無中生有,我不能變心,要堅守愛情。</p> <p class="ql-block">在與王科學是否發(fā)展問題上,大部分人持反對態(tài)度,只有閨蜜丹婭萍堅定支持,她認為:政治是執(zhí)政者關(guān)心的問題,我們是老百姓,不能用政治問題左右我們生活,人品、人的素質(zhì)是選擇的標準。王科學千里迢迢從東北來到西安,孤身一人,你應該相信他,鼓勵他,關(guān)心和幫助,一定不能退縮。在好友的鼓勵支持下,堅定自己的看法和選擇。</p> <p class="ql-block">1979年春節(jié),我們終于步入婚姻殿堂。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有情人終成眷屬。</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天</p> <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兒子完婚。</p> <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小孫女降生,從此投入家庭建設發(fā)展的大崗位。</p> <p class="ql-block">一晃孫女十歲,與我一般高了</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獻身教育45年</p> <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調(diào)入西北紡織工學院工作,從此心無旁騖,步入正常的工作生活軌道。人生就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偸窍嘁老啻娴?。</p> <p class="ql-block">在紡院工作45年。曾在機電學院,紡織學院從事學生工作。1983年調(diào)入服裝系辦公室工作(參與服裝專業(yè)的籌建及發(fā)展),1993年調(diào)入學校校友辦(參與籌辦西安國際羊毛會三屆),2002年調(diào)入校工會工作。2005年8月退休,10月返聘到藝術(shù)工程學院從事教學管理工作。2014年7月回家?guī)乱惠叀?lt;/p> <p class="ql-block">發(fā)揮特長積極參加學校運動會,每次長跑都是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1983年調(diào)入服裝專業(yè)。1986年6月全國首屆服裝專業(yè)由西北紡織學院服裝系主辦。</p> <p class="ql-block">1987年獲得學校先進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三屆國際羊毛會都由西安工程大學承辦,這是部分工作人員照。</p> <p class="ql-block">2002年調(diào)入學校工會工作,2014年工會委員在洽川黃河邊。</p> <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從校工會光榮退休。</p> <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2014年7月返聘到藝術(shù)工程學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 桑榆未晚霞滿天</p> <p class="ql-block">此生我最大的財富就是結(jié)交一批真摯朋友;有發(fā)小同學、插隊知青、大學閨蜜、更有單位六姐妹陪伴左右。這些朋友都是經(jīng)過風雨考驗,活著記在心,刻記在骨子里的鐵桿,他們使我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p> <p class="ql-block">參加服裝表演</p> <p class="ql-block">金蘭結(jié)義發(fā)小同學</p> <p class="ql-block">中學三屆學友及插隊知青相聚一起</p> <p class="ql-block">同窗摯友</p> <p class="ql-block">四姐妹與恩師</p> <p class="ql-block">何為朋友:就是建立在精神層面的相互一致,彼此情趣相投、肝膽相照、生死相依。2010年到佳縣白云觀抽簽;“有貴人相助。”</p> <p class="ql-block">一生體會確實這樣,在我困難時,都有朋友全力幫助;在我迷惑不解時,不辭厭煩勸說,在我邁不過坎時鼎力相助。</p> <p class="ql-block">世上最珍貴的不是金錢,而是一份真摯的情誼,因為金錢并不能永久,而朋友卻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陪伴終身,受之不盡。</p> <p class="ql-block">在我們的歲月里,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jīng)過的事,構(gòu)成各自獨特的人生。盡管不盡相同,但都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季節(ji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節(jié)與摯愛的弟弟一家人團聚在江門。</p> <p class="ql-block">孫女與姑姑相聚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回想頗多;人生不易,珍惜愛之;編此視頻,以示紀念。</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