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梓辰 1100字 兩小時 斜風細雨,水面微嵐,湖光秋色,山色空濛,后湖佳景,武廟古閘。來到武廟閘前,賞水利之發(fā)達,品臺城之壯美。 武廟閘,乃是東吳孫皓初建,明朱元璋擴建之水閘,天下之最,延用至今,因其附近曾有“武廟”,故得名“武廟閘”。武廟閘占據金陵水利之節(jié)點,向南可通清溪、珍珠河、秦淮河,向北可通金川河、長江,為南北水利之分界,商賈皆喜愛此地也。武廟閘亦有排洪抗旱之功效,開可防洪水之患,閉可渡干旱之憂,渠道多設彎道,乃為減水之沖擊是也,亦有濾網,可防水草水魚從中通過,管內有閘刀,可隨水流旋轉,有二用:一用乃防水之沖擊過大,另用乃防敵軍從此管爬入宮城。 從解放門入玄武湖,附近乃是雞鳴寺,及位于和平公園之三四號線換乘站——雞鳴寺站。上次入玄武湖,乃從翠洲門入,平日里入玄武湖,皆從玄武門入,從未從解放門入過。此時正值好時節(jié),金秋八月即將迎來中秋,玄武湖五大美景中就有了三位,為菱洲山嵐、翠洲云樹及梁州秋菊,其中解放門入口正于菱洲旁,右側即為紫金山,無任何遮擋,若在下斜風細雨之時來,紫金山被煙霧環(huán)繞,山色空濛雨亦奇,用在這“金陵明珠”玄武湖上,也挺合適。 一路向東,來到武廟閘第一道閘口,遠處即可聽到如雷霆般的水聲,近入一看,原來有三根管道,玄武湖湖水正從中流出,流過腳下之橋,來到身后,是一個九十度直角轉彎,水流將沖擊力撞在結實的墻壁之上,發(fā)出陣陣響聲,與剛剛經過的管道聲音之和,好似雷霆一樣。向前行,可見一尊鐵和尚像,原來其為為百姓鎮(zhèn)黑龍而立的鐵和尚。在玄武湖中,有一黑龍,經常興風作浪,禍害百姓,觀音菩薩便讓黑龍五更三刻出來,但南京不敲五更,更別提五更三刻,黑龍知道自己被騙,還想繼續(xù)禍害百姓,百姓才立此鐵塑以鎮(zhèn)烏龍。 繼續(xù)前行,渠道突然變窄,水流只好打著漩渦通過,突然水面豁然開闊,原來是水渠要進入閘口了,前方上了城墻,從墻上俯望,前方是三條管道,正在進行最后的吐水,后部有一圓環(huán),上有濾網,防魚蝦水草入水管,又有一圈,這次是下坡,來到城墻下方,我們通過天井往下望,水流很深,很湍急,上方曾經是閘口的槽,可在緊急情況下放下和開啟。真乃世界一流之閘口設計! 武廟閘位于玄武湖中,乃為秦淮河水系(南水系)與金川河水系(北水系)之分界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267年,東吳后主孫皓修水關,稱“北水關”;1369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在原“北水關”的遺址上修筑水閘,名“通心大壩”;1869年,同治皇帝將武廟移至今市政府大院東側,改“通心大壩”為“武廟閘”;1971年,將武廟閘的銅管拆出,換為水泥管;1986年,武廟閘景點建成;1988年,南京城墻(武廟閘)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800多年前的“北水關”,走到600年前的“通心大壩”,最后是40年前光榮加入金陵“四十四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歷史背后,是時代變遷,但不變的不光是他的位置,還有金陵人一代一代復興水利,造福萬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