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9月18日,周一。</h1><h1> 上午去了地壇書市,本想早幾天過去的,卻拖到了最后一天。地壇公園仍然人頭攢動。這屆書市,以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我與地壇》作為主題。</h1><h1> 逛了整整兩個小時,只購得一本書法貼。正準(zhǔn)備離開,看到人群圍攏著一輛輪椅,一位女子倚靠在輪椅里,她身前小桌上擺放著兩摞圖書。走近,見桌前掛了一面招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寫的書”</span>。已有人在翻閱桌上的圖書,一本是《心的翅膀》,另一本是《我把歌唱給你聽》。一對老夫婦在和她交談著。我也上前翻閱她的這兩本書,知道了她叫洛洛。</h1><h1> 洛洛身材瘦小,整個身子卷曲在輪椅中,全身近乎僵直,似乎還有輕微的表達(dá)障礙。當(dāng)老夫婦提出要購買她的圖書時,她向兩位老者投去感激的目光,笑著主動要在書的扉頁簽上自己的名字。老者將筆褪下筆帽送進(jìn)她的左手拇指和中指間,只見她用牙齒咬住捆扎在手腕上的白色提帶,努力用頭牽引起左臂,吃力地在書的扉頁上寫下自己的名字。</h1><h1> </h1> <h1> 我呆呆地看著。忽然想起用手機(jī)拍下這一幕。</h1><h1> 在此后翻閱她的《心的翅膀》時,書的封底寫有這樣一段:</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果非要問我,到底為什么而寫,我只<u>希望那些擁有健康體魄和靈魂的人們,在合上我的這本書以后,對生活會更加熱愛,</u>這是我寫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我堅持下來的動力和初衷”</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51, 51, 51);"> </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讀了上面的這段文字,我毫不猶豫的決定買下這本書。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心生感動,想更多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她的精神世界。</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同樣,她也主動提出為我簽字留念。我將她身前的筆,遞到她的左手,她依然吃力地將筆靠近書頁,一筆一劃認(rèn)真的簽上她的名字。</span></h1> <h1> 在我與她簡短交談中,問起這本書是怎樣寫成,她回答,是用手寫的方式。其后的兩本書,才使用上了電腦。</h1><h1> 還沒開始閱讀,已經(jīng)深深被感動,我想知道她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回來后,讀了這本書的引言自序,在第一章“孤獨的童年”中,她有著大多數(shù)同齡孩子不曾有的苦難。</h1><h1> 洛洛,原名羅愛群。35年前,因當(dāng)時城鄉(xiāng)條件上的差異,沒能及時接種小兒麻痹疫苗,才一歲的她最終沒有躲過這一病魔。頸部以下除了左手大拇指和中指能動之外,全都失去知覺。從此,她沒有了與同齡人一樣的世界。</h1><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沒有上過學(xué),媽媽教我讀書認(rèn)字”</b>,然而,上帝開始寵愛這個原本不幸的孩子,讓她喜歡上了閱讀,閱讀打開了洛洛的世界.....</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7歲的時候,她寫的《月亮圓的時候》在《承德晚報》周末版發(fā)表。2006年6月,她寫的第一本書《心的翅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洛洛突然覺得,寫書賣書,也可以養(yǎng)活自己。于是,輪椅載著她,從承德到石家莊,從石家莊到北京。2014年,洛洛匯入北漂大軍。之后,《把我唱給你聽》、《這一秒的幸福》相繼問世。寫作、擺攤、售書、再寫作、攢夠錢再出書,成為她的生活的全部。</span></p> 北京的什剎海,曾經(jīng)留下過她的身影, <h1> 2019年5月17日《中國攝影報》頭版報道洛洛《心靈之光》。評語是這樣說的:</h1><h1><br></h1><h1>“畫面前方路燈打亮的一條路,引向那小小但耀眼的一盞燈,讓我們的視線落在了一個柔弱、安靜,坐在輪椅上的女孩身上,背景中熙攘的人群,隱藏在夜幕中,輪椅上的一盞燈點亮了女孩洛洛的面孔和她面前的書籍。我們看到了一個柔弱但堅定的坐在輪椅上女孩......”</h1><h1> 她曾經(jīng)說過,<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是多么喜歡傍晚時分的后海。</b></h1> <h1> </h1><h1> 在她的書里,她把童年的不幸和生活的艱辛,僅僅化作一抹淡淡的流云,一聲輕輕的風(fēng)吟,而上帝賜予她的樂觀與堅強(qiáng),睿智和開朗,使她筆下的文字,在紙間活潑歡愉地跳躍著,她將常人眼中的苦難,活生生演繹成了一部美麗的童話和溫情的浪漫。</h1><h1> 就在這本書中,她寫道:<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一直想開一個店,賺一點錢,夠自己的衣食住行。那樣我就可以整天在自己的書店看書,再不必因為沒有電梯或者幾個臺階的羈絆不能進(jìn)入書店而發(fā)愁。</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這個店最重要的特點會是音樂和掛在墻上的畫,要有咖啡,茶,果珍之類的飲品,這些是要有錢的。音樂最好是神秘花園樂隊的,或是舒緩空靈的那種。畫要抽象,鉛塵不染的那種。哪怕你僅僅是因為某一段音樂來到店里面小憩,喝上一杯咖啡,翻幾頁你喜歡的書,也能體驗到我為你創(chuàng)造的感覺吧,對我這就夠了。</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將鐘愛我的店,愛它純潔的氛圍和偶爾坐不滿的位子,我會一直放著音樂給最后一位客人聽,直到燈火闌珊”</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我承認(rèn),她的這段描述,讓我深深的沉浸其中。</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但愿這次在地壇與她讀者的邂逅,會成為她生命中一次美好的記憶。地壇,應(yīng)該同樣有太多的故事與她契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因為多年前,也曾經(jīng)有一個人,搖著輪椅經(jīng)常來到地壇,感受那里的一份安靜,讓一個無措的靈魂與這份安靜不期而遇,用他的話說,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點。如今,在幾天前的曲終人散之后,希望她也常來這里坐坐。因為地壇同樣可以使她的身心變得安穩(wěn),同樣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清純之氣,悠遠(yuǎn),渾厚。同樣感受,有一天大霧彌漫,世界縮小到只剩了園中的一棵老樹。有一天春光浩蕩,草地上的野花鋪鋪展展開得讓人心驚。有一天漫天飛雪,園中堆銀砌玉,有如一座晶瑩的迷宮。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開,太陽轟轟烈烈,滿天滿地都是威光。在今后數(shù)不盡的日子里,希望她也會成為另一位搖著輪椅,一次次走來,逃也似的投靠這一處靜地的人,難得奢侈的揮霍一下自己的光陰,在</span>多年后也同樣寫出一篇《想念地壇》。</h1><h1> </h1><h1> <b> 2023年9月19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