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介紹一下昆元的基本情況。昆元公始于魯之平陽、仕于吳,隱于元,落籍南昌府鐵樹宮。生求永忠信子四,大房〔求善〕善求公,三房忠善〔善忠〕公,么房信善〔善信〕公各自都修有譜 ,唯二房永善公〔善永〕公沒有譜牒及后人記載。我今天提出來要和大家探討的問題是:云貴協劦二公有可能是昆元公第二子永善〔善永〕房。吉協吉劦兄弟2人基本情況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征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步騎30萬分兵兩路南征云南。洪武15年(1382年)2月,置云南指揮使司,云南布政使司,云南軍政事務司。到洪武16年(1383年)3月,2年不到的時間整個云南全部平息。將中原府、州、縣流官制全面推行云南,重置云南府52個,州63、縣54個。同年傅友德藍玉奉命頒師返朝。沐英仍率9萬大軍留鎮(zhèn)云南,實行重兵駐守、大軍留鎮(zhèn),移民實滇。他命軍隊屯田開墾,邊防守邊種田,既解決軍隊吃糧又穩(wěn)固駐守,一舉兼得。他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保衛(wèi)邊疆,其功至偉。洪武25年(1392)年在云南病逝,享年48歲,皇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謚“昭靖”、侑享太廟。此后,沐氏及9萬大軍的子孫世代鎮(zhèn)守云南,享受世襲爵位,直至明末?,F今云南貴州吉氏的始祖就是隨沐英帳下南征云南平叛的戰(zhàn)將吉協吉恊兄弟2人的后裔〔也不排除有它吉氏后裔〕,吉恊公是沐英帳下的千戶,授武節(jié)將軍驍騎尉之職〔正5品〕。鎮(zhèn)守云南邊疆至今638年,其貢獻不用言表。那么他們到底祖根出自哪里呢?經我各方分析考證,認為他們出自吉昆元(出鎮(zhèn)吳?。┕易濉S锌赡苁抢ピ诙由朴溃ㄈ魏贾萱?zhèn)撫)公的兩個兒子。請各位宗親多多指教。這里先說說昆元家族的基本情況:一,昆元公出仕后的情況:昆元公4個兒子,長房和3房4房各自都連續(xù)修有譜書,長房譜從昆元公父親吉昺開始記載,而3房4房各自都從昆元公開始記載,互相都只記了昆元公兒子輩的情況,后面就只記了各自那一房。對昆元公及其兒子的記載基本相同。各支的記錄都是接續(xù)慣通的,并且做到了每三代〔60年〕都修了譜的,充分說明記載是可信的。就永公是第二房除記有授杭州鎮(zhèn)撫后,沒有發(fā)現任何情況和線索。我們重慶潼南區(qū)、合川區(qū)、開州區(qū)、云陽縣、四川遂寧市、三臺縣、射洪縣、蓬溪縣、江油市、西充縣的吉氏大多都出自湖南的安化縣,屬于第三房,也就是昆元公第三子忠公房?,F將我們第三房譜書記載的重點信息介紹一下:湖南省安化縣康熙53年第一次修譜的序言記載:1、譜帙遺殘,祠宇傾敗,若不復紀本源,后代何由稽考,吾族原有祖廟宗祠因兵燒毀,地基僅存未及建立,而今重修。這說明康熙53年以前是有老譜帙和祠堂廟宇的〈吉氏祠堂原志記和顯先譔〉,〔據悉:宗廟建于明朝,毀于明未清初,重修于康熙53年,乾隆26年再次重建,幾百年后任立于湖南安化縣唐家灌,〕。族伯斌臣等持從明公墨稿數編示予予披閱,方知我祖昆元公始于魯之平陽、仕于吳,隱于元而公子四,一則守業(yè)洪都〔今南昌〕,一則分折漢水,一則佔籍辰州,一則請社溆屬,越二世我祖從明公系出辰溆,始居安邑四都柳楊溪。〈祖乾譔〉。這說明昆元公在吳地作官,元末隱居,而4個兒都在不同地方為朝廷效力。2、乾隆26年安化合修族譜記:元季,因昆元公以武功顯,備元總戎出鎮(zhèn)吳省,因亂而家籍鐵樹宮旁。明太祖定江山后,從弟昌公拜擢</p> <p class="ql-block">監(jiān)察御史,以書招公仕,公堅隱不出,以世篤忠。公生4子求永忠信,求公任湖廣都司,永公授杭州鎮(zhèn)撫,信公任永定指揮,忠公以武功顯于元任將軍仕元鎮(zhèn)守荘浪衛(wèi),解組后由吳遷楚之溆浦出籍于辰溆渡頭,洪武14年7月15日生從明公。這說明昆元公在元朝中后期在吳地〔指地域〕任總戎,鎮(zhèn)守吳省,元末隱居,落籍南昌府鐵樹宮。其4個兒子仍在不同地方任軍職,譜書對昆元4個兒子所任職務有了明確描述,其所記職務極有可能是各自在兩個朝代所任的最高職務。他們在元朝后期也應該是任了職的,只是沒有記載。父子相繼,世代相襲的世襲制是元明清朝的主要特色,沒有祖上的功德、沒有戰(zhàn)功在明朝洪武年間是不可能有較高地位軍職的。這里要說明一下:1、乾隆26年安化合修族譜,特指忠公6世孫春芳和秀芳房合譜,稱第1次合譜。以后嘉慶25年第2次合譜是忠公4世孫應政、應敬房合譜。光緒元年第3次合譜是忠公4世孫應敏、應政、應敬房合譜。說明了天瞿公的3個兒子都各自修了譜的,合譜是將各支記錄的信息綜合分析,去偽存真。2、元朝1311年漢化運動,1313年科舉制度的施行,使得當時士大夫如趙天麟、鄭介夫、張養(yǎng)皓與劉基等人紛紛提出各種政治主張,或從弊端中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大多提倡勤政愛民、廉潔公正、任用賢才等措施。元末民變的爆發(fā)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鎮(zhèn)壓農民起義。在明朝建立后,少數元朝遺老紛紛歸隱不出。昆元公可能是因上下6代在元朝為官,深受皇恩是隱居不出的主要其原因。 3、昆元公出鎮(zhèn)吳省,官職相當于現在的戰(zhàn)區(qū)司令,應屬正一品或正二品官員,有節(jié)制當地軍隊的權力。吳的地域很大,元末合省分省較頻繁,地域包括了現在的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上海全部或部分地區(qū),都在昆元公治下,只是不當官才落籍南昌。4、康熙53年譜書載永公洪都〔指南昌〕守業(yè),而乾隆26年譜書又說任職杭州鎮(zhèn)撫。說明官職有變動,永公先在南昌守業(yè),后任職杭州鎮(zhèn)撫〔屬從四品官〕,鎮(zhèn)撫是管軍紀的,是第二軍事負責人,屬現在的軍隊紀檢監(jiān)察系列,由上級派駐。第一負責人不在位時,可帶領下級執(zhí)行各項任務。2、昆元公祖上情況:多年來我心里一直有一個結未解開,就是昆元公在改朝換代辭官隱居后,其幾個兒仍然還在軍隊做官,職務都在千戶〔現在的團職〕從5品以上,好得吉家林、吉長青、吉正祥的講解和指導,尤其是在2019年5月4日家林和正祥宗親親臨潼南與我面對面探研,不乆又給我發(fā)來了《山西遷湘川渝昆元公吉氏家族流源考》,我認真拜讀后矛塞頓開,受益匪淺。知其祖上5代在朝廷為官,且都在三品以上,用世代為官來形容都不過份?,F將《山西遷湘川渝昆元公吉氏家族流源考》轉發(fā)給大家,與各位宗親共同分享。感悟祖上偉德。對《山西遷湘川渝昆元公吉氏家族流源考》,我基本是贊同的。但經過我對元明兩朝更迭和當時的環(huán)境、形勢、時間接點、地理綜合分析,有幾個地方我提出不同認識:一、昆元公始于魯之平陽、仕于吳,隱于元,從時間上看,昆元公以上五代在元朝作官,可查證官位在三品以上,元公曾祖吉祥生于1228〔元貞2年〕年,1297〔大德元年〕卒,享年69歲。至1368年每19年一代〔按概率計算〕。1368-1228=140,140/19=7.37代,那么昆元公應生于約1286年左右,求永忠信生于約1305年前后,6世孫〔從字派〕生于1324年左右。沅陵譜書記載求善公出仕后授湖南辰州府,遂籍于沅陵縣黃草尾。妣吉氏生一子吉從貴;從貴歿于洪武12年〔而不是洪武12年生〕是可信的,貴公生子四</p> <p class="ql-block">個,譜載分拆漢水,可推定貴公的兒子都已經成年立家了,貴公大概率出生于1322年左右,與忠善公之子從明公洪武14年生不矛盾。因為昆元公取妻2房,長房陳氏生求公永公,次房生忠公信公。兄弟年齡差在30歲左右應屬正常。求公授湖南辰州府,后上升至湖廣都司并不矛盾。它只是說明易氏在湖南辰州府生的一個兒子在此落籍繁衍子孫,按照世襲、從貴公也應該有一定官職,〔從瀘溪吉家大院可看出〕不排除求公升至湖廣都司吉氏沒有隨行或又另娶而繁衍子孫的可能。這值得探討。從年齡上講求公永公的兒女比忠公信公年齡相還大一些。二、、乾隆26年安化合修族譜記:元季,因昆元公以武功顯,備元總戎出鎮(zhèn)吳省,因亂而家籍鐵樹宮旁。明太祖定江山后,從弟昌公拜擢監(jiān)察御史,以書招公仕,公堅隱不出,以世篤忠。與臨澧譜書記載相同。而非嘉慶修譜添加的。因此我宗譜所提到的昌公應是其從弟而非苗裔。 三、關于二房永公遷徙的分析1、從時間和年齡上講永公大約生于1305年,其子約在1325年生,明朝1368年建立時為約43歲,1381年南征云南時約56歲。從當時社會環(huán)境來講,按世襲制,其子孫在軍任職是肯定的,在南征云南前永公任職杭州鎮(zhèn)撫,協公、劦公任千戶、副千戶或百戶長是可能的。2、求公仕后授湖南辰州府,忠公在吳地鎮(zhèn)守荘浪衛(wèi)解組即出籍辰溆渡頭?!裁魈婕壮侥?1364),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治沅陵,領沅陵縣、盧溪縣、辰溪縣、溆浦縣,洪武九年(1376)降沅州府為州,以州治盧陽縣,隸辰州府,領黔陽、麻陽二縣〕,說明忠公在吳地落籍辰溆渡頭是1376年以前。長房子從貴洪武12年已歿,忠公已解職,四房職低位輕又偏遠,只有杭州這個二房,離南京應天府又近,最重要的是朝廷成建制調兵遣將,從調集30萬大軍南征云南來講,一是需要的兵力多,二是行政機構調整管轄,三是昆元公家族從元朝到明朝都在軍中任職,不可能不為朝廷出力坐享清福,況且二房永公又是錦衣衛(wèi)系列,也想表現自己為家族爭光,參加南征就屬理所當然了,永公同往的可能性也不排除。說不定忇公,力公都是這一時期取的名,意為兄弟齊心協力保衛(wèi)大明,以表對朝廷忠貞、應該是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3、兄弟4人永公離得最遠,因為他們去云南了,失去聯系,所以譜書就沒有他的后續(xù)記錄了,到了云南戰(zhàn)事繁忙和其它原因而沒有及時修譜,300多年后15代人,到光緒年間修譜難尋及祖根是可想像的。而其他三房的譜書都互有相同的記載,并且是連續(xù)的。4、經過近2年的戰(zhàn)爭劦公授武節(jié)將軍千戶長正5品,是符合情理的。如果沒有祖上世襲,2年是當不了千戶長的,而能查到在軍中做官的也只有昆元公家族。從以上各個方面分析。所以我認為云南、貴州吉氏協公、劦公是永公的后裔。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對否?請各位宗親指教,我愿與大家一起探討。 </p><p class="ql-block"> 昆元公22代孫吉瓊林于2019年9月29日</p> <p class="ql-block">注:本表官方統計數據僅包含漢地(不含吐蕃、云南、嶺北及遼陽行?。┑木用?,未包含特殊居民如賤民、佃農、奴婢、僧道等人群,蒙古貴族軍將們又有大量的驅口,此外還有軍戶、匠戶等均不計入戶口統計,故實際人口遠多于在籍人口,本表估算數據出自吳松弟的《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及葛劍雄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 漢化運動,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后,生母興圣皇太后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經濟措施,并立其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違背與元武宗相約先立和世?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等之約。封元武宗長子和世?為周王,將周王和世?徙居云南,但和世剌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宗又將和世剌之弟圖帖睦爾放逐至南方[4]。1314年,提倡漢化的元仁宗恢復科舉取士,史稱“延祐復科”。1320年,元仁宗去世,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并于1323年下令編成并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他還下令清除朝廷中鐵木迭兒的勢力,但隨著清理的擴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勢力對元英宗以儒治國的施政不滿,導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1323年夏天趁格堅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個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殺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元英宗被行刺后,鎮(zhèn)守和林的晉王甘麻剌的長子、真金的長孫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為元泰定帝。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島的圖帖睦爾為懷王,鎮(zhèn)守建康。[4]帝位迭變1328年,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而與此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鐵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則分別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時迎接周王和世?與其弟圖帖睦爾。結果,圖帖睦爾先至大都,在1328年自立為帝,是為元文宗。而和世?抵達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為元明宗。元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為帝,兩人遂相會于上都之南,元文宗毒死元明宗后稱帝。[22] 元文宗重祚以后,大興文治。1329年二月,元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麻w下設藝文監(jiān),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后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元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大元朝政更加腐敗[4]。元文宗于1332年去世后,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和西拉古圖土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p> <p class="ql-block">不久后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帖睦爾被札牙篤汗皇后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并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宣仁普孝皇帝。[23]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后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終于成功地廢黜了伯顏,并控制了政局。[23]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1354年,脫脫率軍圍攻高郵起義軍張士誠部,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1356年到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并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北方察罕帖木兒(李察罕)和李思齊等元軍將領則開始對北方紅巾軍展開反攻。1363年,北方紅巾軍在安豐之役中敗給新興并降蒙的張士誠,劉福通戰(zhàn)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后被殺。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其它南方起義軍和南方大元勢力后,于1367年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倉惶北逃,徐達率軍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認為他順天明命,給他上謚號為“順帝”。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應昌。他繼續(xù)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當時北方除了元惠宗據有漠南漠北,關中還有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駐守甘肅定西,此外元廷還領有東北地區(qū)與云南地區(qū)。朱元璋為了占領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個擊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戰(zhàn)敗后于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將馮勝奪取了甘肅地區(qū)。然而元將擴廓帖木兒仍然在漠北多次與明將徐達等人作戰(zhàn)。明太祖曾多次寫信招降,但擴廓帖木兒從不理會,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元天元帝繼續(xù)和明朝對抗,屢次侵犯明境。[24]至于北元領有的東北地區(qū)與云南地區(qū)方面: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明朝占領遼寧南部。然而其余東北地區(qū)仍由元朝太尉納哈出控制,納哈出屯兵二十萬于金山(今遼寧省昌圖金山堡以北遼河南岸一帶),與明軍對峙了十幾年,多次拒絕明朝的招撫。1387年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發(fā)動第五次北伐,目標是攻占納哈出的金山。經過多次戰(zhàn)爭,1387年10月,納哈出投降藍玉,明朝占領東北地區(qū)。鎮(zhèn)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繼續(xù)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湯和等人領兵平定據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勸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軍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離昆明并自殺,隨后明軍攻克大理,明軍平定云南地區(qū)。[24]朱元璋為了徹底掃除北元勢力,于1388年5月命藍玉率領明軍十五萬發(fā)動第六次北伐。明軍橫跨戈壁至捕魚兒海(蒙古國貝爾湖)擊潰元軍,俘虜八萬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長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軍擒住,至此北元國勢大衰。1388年元天</p> <p class="ql-block">元帝及長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爾殺害,北元不再使用年號及大元國號。[25]1399年,分布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爾吉斯部首領鬼力赤,否認愛猷識理達臘之子額勒伯克的宗主權,將其打敗并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額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兒繼位后也于1402年被鬼力赤殺死,明史稱其改國號為蒙古,明人稱為韃靼,北元亡。[24]元朝在喪失其優(yōu)越條件之后被逐出了占領地,就連在忽必烈汗的領導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無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鄉(xiāng)所在之北方草原。從此以后,大蒙古帝國再也不曾復活。[4]</p> <p class="ql-block">夏朝( 約公元前2070~1600年)商朝:約公元前1600~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249年春秋( 公元前770~476年)戰(zhàn)國:公元前475~221年)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三國:公元220~280年)晉朝公元265~420年)十六國( 公元304~439年)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 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遼朝( 公元907~1125年)金朝( 公元1115~1234年)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明朝( 公元1368~1644年)清朝( 公元1636~1911年)元朝軍事:軍隊主要由四部分構成:蒙古軍,由蒙古人包括部分色目人組成的部隊;探馬赤軍,初指從蒙古諸部抽取精銳組成的前鋒、重役或遠戍部隊,后來也有色目人、漢人等加入;漢軍,即由原金朝地區(qū)的漢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人組成的部隊,還包括早期改編的南宋降軍;新附軍,即滅南宋前后改編的原宋軍。此外,侍衛(wèi)親軍中還有不少按族屬組編的色目人部隊。軍隊按十進制編制,分為萬戶府(統兵3000~7000人)、千戶所(統兵300~700人)、百戶所、牌子(10戶)等4級,分由萬戶、千戶、百戶、牌子頭統領。非蒙古軍的萬戶府、千戶所又置“達魯花赤”,是為監(jiān)軍官,專由蒙古或色目貴族擔任。萬戶府上設都萬戶府、大都督府等,侍衛(wèi)親軍在千戶所上設指揮使司。蒙古軍(包括色目人部隊)主要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大多為步軍,也配有部分騎兵。水軍編有水軍萬戶府、水軍千戶所等。炮軍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組成,編有炮手萬戶府、炮手千戶所,設有炮手總管等。一部分侍衛(wèi)親軍中,還專置弩軍千戶所,管領禁衛(wèi)軍中的弓箭手。軍隊依承擔任務的不同,區(qū)分為宿衛(wèi)和鎮(zhèn)戍兩大系統。宿衛(wèi)又分為皇帝直轄的“怯</p> <p class="ql-block">薛”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wèi)親軍,平時主要護衛(wèi)宮廷,守衛(wèi)京畿,戰(zhàn)時也出京征伐;鎮(zhèn)戍諸軍,屯戍于全國沖要地區(qū)。北方是蒙古軍、探馬赤軍的重點戍防地區(qū);淮河以南主要由漢軍、新附軍屯戍,并配置部分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邊境地區(qū)由分封或出鎮(zhèn)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著部族軍配合鎮(zhèn)守。各級軍官一般實行世襲制,但朝廷能調動和另行任命。被劃為出軍當役的人戶稱軍戶,父子相繼,世代相襲,不準脫籍。蒙古軍、探馬赤軍和漢軍軍戶,占田地4 頃以內的可免交地稅,一般可免除科差雜役。對上述3種軍戶,分別設立專門的管領機構,稱為“奧魯”,負責監(jiān)督軍戶出丁當役,保證戰(zhàn)時有充足的兵源,并要向軍戶征發(fā)其當役親屬所需的錢物。蒙古軍、探馬赤軍的家屬多隨軍遷徙,與屯駐地點相隔不遠,其“奧魯”隸屬于當役軍人所在的萬戶府、千戶所之下。漢軍出征,家在鄉(xiāng)里,其“奧魯”由所在州縣管民官兼領。新附軍多未設置“奧魯”,軍戶由所在地區(qū)管民官與本軍協同治理。蒙古興起后,建立的軍隊也是按10進位制編制的,10人為隊,有隊長或稱“牌子頭”;10隊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1個千戶,10個千戶組成1個萬戶,萬戶為蒙古軍最高編制單位。百戶、千戶、萬戶既是編制單位,也是長官的名號,但是實際上編制往往并不足。入主中原后元朝軍隊大體上保持這一基本編制。在占有江南地區(qū)后開始整編軍隊,規(guī)定每10個士兵組成1個“小旗”,5個小旗組成1個“總旗”,兩個總旗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千戶,5個千戶設1指揮。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根據劉基的“軍衛(wèi)法”建議,各省設都指揮使統轄駐軍,以下分設衛(wèi)、所。每衛(wèi)編制5600人,設置指揮;衛(wèi)下轄5個千戶所,每所1112人,設千戶;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每所112人,設百戶;百戶下轄2總旗;總旗下轄5小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