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曾在《家鄉(xiāng)的土戲臺》一文中提到花鼓燈和推劇,也還因思鄉(xiāng)寫過淮河岸邊花鼓燈,介紹過推劇唱段。我的父親于上世紀30年代熱衷于玩燈(花鼓燈)。雖然我迄今既不懂玩燈,也不會唱戲,并且也不知道我父親當年曾在燈班出任過什么角色,但我從內心深處覺得花鼓燈和推劇里有我父親的身影。因此我寫花鼓燈寫推劇,便是和天上的父親對話,期待能有心靈感應!</p> <p class="ql-block">記得有人考證過淮河花鼓燈的三元素鑼鼓、舞蹈、燈歌與陜北的腰鼓、秧歌、信天游有著某種淵源,只是由于一則近水一則近土,于是花鼓燈鑼鼓和舞蹈攪動淮河浪,陜北腰鼓和秧歌騰起黃土塵。安徽花鼓燈燈歌以及早期推劇的唱詞,習慣用帶有鄉(xiāng)土味的比興修辭法。藝人們見什么唱什么,唱詞隨口現(xiàn)編,望風說柳,出口成章,即興演唱。如:“郎望妹來妹望郎,忘掉牛羊和衣裳。牛羊跑到麥地里,棒槌打在石板上?!薄芭医衲暌皇?,又想留郎又嫌丑(害羞)。蟲吃沙梨心里啃,風刮楊柳亂點頭,滿心愿意等郎求。”后來由燈歌演化成的推劇唱詞也沿襲了這種風格。如曾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的推劇《梁?!は嗨汀烦~:“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百鳥對打對(成雙對)。喜鵲枝頭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边@種比興手法與與陜北信天游《想情哥》有點相似:“東山上點燈西山上明,四十里平川了(看)也了(看)不見人。你在你家里得病我在我家里哭,秤上的梨兒送不上門?!保ㄈサ粢r字“那個”“哎”“也”)。其實地域不分南北東西,越是鄉(xiāng)土的,越是地方的藝術,越容易相通。</p><p class="ql-block">出自沿淮農(nóng)民藝人口中的燈歌和推劇唱詞,純樸真摯,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據(jù)說歷史上大漠戍邊的將士多來自內地,其中就有渤海高氏一支。如今陜西尤其是陜北高姓人數(shù)眾多。若是從移民遷徙歷史追根溯源,或許能找到淮河民間藝術與陜北民間藝術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上面的推測還是留給民俗學專家研究吧。按照本文的構思繼續(xù)說推劇,且主要介紹我的家鄉(xiāng)鳳臺縣的推劇。</p> <p class="ql-block">推劇,原名“四句推子”,是一種流行于安徽淮河流域中部的地方小戲。流行區(qū)域以我的家鄉(xiāng)鳳臺為中心,包括鄰近的淮南市區(qū)以及潁上、霍邱、壽縣等沿淮縣域。鳳臺縣推劇團是全國唯一的專業(yè)推劇團?!八木渫谱印钡某~以七字、十字句式為主,每一“推”的唱腔為起、承、轉、合四句式。曲調流暢柔美,抒情樸素,婉轉悠揚,唱詞口語化。第一二句比興陳述,第三句轉調、自然推進,第四句在婉轉動聽的尾腔中結束,收結自如。</p><p class="ql-block">“山川不同,便風俗有別;風俗有別,便戲劇存異?!庇械朗牵骸霸绞敲褡宓谋阍绞鞘澜绲模绞堑胤降谋阍绞呛憔玫??!蓖苿∽鳛榱餍袇^(qū)域相對狹小的地方戲,宛如化石一般刻著淮河的基因密碼,體現(xiàn)出獨特的淮河地緣文化和濃郁的淮河風情。鳳臺推劇源于花鼓燈后場小戲。1938年,陳敬之(藝名“一條線”)宋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jīng)過借鑒改進,使得旋律更為委婉,節(jié)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臺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民間稱之為“一條線調”。陳敬之與我父親的燈友兼把兄弟、花鼓燈老藝人周開國(藝名“一根筋”)同齡。他倆比我父親小14歲。</p> <p class="ql-block">1940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增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二胡等樂器伴奏,民間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燈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風格充實發(fā)展唱腔。1950年末,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臺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jù)“一條線調”四句一反復(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子”。</p><p class="ql-block">1955年,鳳臺縣在原有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自此定名為推劇。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教師被調入劇團,其中包括后來有“推劇皇后”之譽的楊敏和我的小學啟蒙老師季敬華。早期的四句推子唱腔相對簡單。后來推劇藝人借鑒吸收了越劇、黃梅戲、廬劇、京劇等聲腔藝術,改進豐富了推劇唱腔。</p><p class="ql-block">下面編輯了兩個視頻,收入7段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推劇唱段。第一個視頻有三個唱段:1.央視戲曲頻道播放的由鳳臺推劇團青年演員王克影、童景鴛表演的推劇《梁?!は嗨汀烦吻八木洌ㄒ粋€推子),基本上是用的七字句式。童景鴛女扮男裝,反串小生,兩位演員唱腔純正,扮相俊美,有越劇的神韻。2.男女演員本色出演《十八里相送》唱段前八句(兩個推子),多為十字句式,用鳳臺方言演唱,地方特色明顯。3.由鳳臺推劇團王克影、韓萌表演的《唱鳳臺》前四句,用的是七字和十字句式。唱詞由我的本家族親高家勝編寫。</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視頻有四個唱段:1 .我的小學啟蒙老師季敬華1956年灌制的唱片唱段前四句,用的是七字句式,唱腔相對簡單,但我聽著很親切。2.楊敏70年代的唱腔配上2020年“名師傳戲”楊敏傳授《送香茶》示范排練視頻,這年楊敏已是84歲高齡。3.青年演員王克影表演的《送香茶·繡蛤蟆》唱段,其中的“彈舌”技巧便是由楊敏首創(chuàng)。4.最后一段是推劇自樂班女票友反串男角的唱段,聽著很有氣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