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跟著白石唱宋曲(下)

芮永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 工尺譜在中國傳統(tǒng)樂譜中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部分如沒興趣,可以跳過不看)</span></p><p class="ql-block"> 筆者提個問題:今人是用什么譜子來唱曲?</p><p class="ql-block"> 答曰:當(dāng)然是簡譜啰。不就是 1 2 3 4 5 6 7 (do re mi fa so la si) 嘛。</p><p class="ql-block"> 又問:那么一百多年前用什么譜子唱曲呢?</p><p class="ql-block"> 因為簡譜是上世紀(jì)初(最早記載1903年)才由日本傳入中國,當(dāng)時中國興起“新式學(xué)堂”,音樂課程直接效法日本的音樂教育,也沿襲使用了簡譜的做法,便漸漸流行開來的。</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一直上溯到清、明、元、宋乃至唐,上千年來都只能是工尺譜啊,國人唱曲時,嘴上哼著的一定是“上、尺、工、凡、六、五、乙”了。這有點不可思議吧?</p><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tǒng)樂譜有幾十種,而工尺譜是跨越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的主流樂譜,它是破譯古代音樂密碼的“鑰匙”和傳承階梯,也是戲曲和樂器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有史料表明,最早出現(xiàn)工尺譜記載的是元代 熊朋來的《瑟譜》(1277),它和律呂譜的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工尺譜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西安鼓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樂源于唐代燕樂,之后又融入了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西安鼓樂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dāng)完整的曲目、譜式、結(jié)構(gòu)、樂器及演奏形式,可以說至少已有600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樂現(xiàn)存的1100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與唐代大曲、唐宋燕樂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樂同名的曲目。值得注意的是,它一直在使用著宋代流行的工尺譜———與姜夔基本相同的俗字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楊蔭瀏深入西安城隍廟、東倉、何家營、南集賢等重要樂社,對樂社、樂譜、樂器、民間藝人進行了詳細(xì)地考察,錄制了成套的鼓樂演奏音像資料,并于此年,將其采訪的資料編為《陜西鼓樂社與銅器社》,為后人研究、了解西安鼓樂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據(j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紀(jì)20年代、30年代可以說是它的鼎盛時期,西安城鄉(xiāng)內(nèi)外鼓樂社不計其數(shù),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終南山南五臺舉行鼓樂盛會,各路鼓樂隊云集一處,笙管齊鳴,連續(xù)三天,晝夜不停,盛況空前。此后,各鼓樂社的發(fā)展又逐漸走向衰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常用的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雅套淋駝詞》《南詞》《曲破》《雜曲》等。</p><p class="ql-block"> 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樂的俗字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樂的老與新 - 傳承采訪 19.3.8視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福建南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fā)源于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 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并與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音用的是“工乂譜”(“乂”讀作“差”音),即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記譜,對應(yīng)"宮商角徵羽",旁邊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號,和工尺譜屬于同一體系,似乎更古老些,和今天的工尺譜不太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tǒng)古老的民族唱法,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現(xiàn)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音的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zhí)拍板者居中而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音曲譜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南音《因送哥嫂》-莊麗芬視頻(片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智化寺京音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傳統(tǒng)音樂,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源于唐宋的宮廷禮儀音樂,自1446年由明代宮廷傳入智化寺,迄今已有570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京音樂一直按照口傳心授方法代代相傳,保守嚴(yán)格的傳承訓(xùn)練方式,藝僧們一般要先學(xué)樂譜,后學(xué)樂器,七年后方可出師,至今已傳承27代從未斷線,是中國現(xiàn)有古樂中唯一按代傳襲至今保存完好的樂種。其特點是以吹管樂器為主奏樂器,輔以云鑼、鼓、磬等打擊樂器,曲調(diào)古樸典雅、悠揚深沉,并采用中國傳統(tǒng)記譜法工尺譜來記譜。</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音樂曲牌名稱古樸雅致,有的與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有的與宋詞詞牌相同。寺廟中至今保存有明確紀(jì)年的工尺譜本,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第15代藝僧永乾抄錄完成。寺中所存各類曲目兩百余首,傳統(tǒng)曲目有《喜秋風(fēng)》《拿天鵝》《清江引》《梅花引》《小華嚴(yán)》《醉翁子》等。</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jì)50年代,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楊蔭瀏、査阜西等老一輩音樂學(xué)家們以敏銳的學(xué)術(shù)眼光,發(fā)現(xiàn)了隱匿于北京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京音樂。他們對這一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音樂進行了全面采錄。包括《采訪記錄》(油印本)、智化寺《音樂腔譜》(康熙三十三年智化寺抄本)和20世紀(jì)中葉的《智化寺京音樂錄音》。充分發(fā)掘和揭示了智化寺京音樂的歷史意義與學(xué)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化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京音樂演出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尺譜對戲曲吹奏樂器而言,樂譜和指法是合一的,使用非常方便,故應(yīng)用廣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笛、嗩吶等式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曲里的吟唱叫“拍”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牡丹亭游園之曲牌&lt;皂羅袍&gt;視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牡丹亭游園之曲牌&lt;皂羅袍&gt;(工尺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萬年歡曲牌變奏曲,好聽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崇機教授昆曲曲牌〈萬年歡&gt;工尺譜教學(xué)視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崇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吳老師是戲曲學(xué)校59屆“音二班”的畢業(yè)生,1967年文革期間在《海港》劇組民族樂隊擔(dān)任曲笛演奏員,劇組解散后回到戲校當(dāng)教師。2002年戲校歸并于上海戲劇學(xué)院,成為附屬中專,校址從華山路遷入蓮花路211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著“咿咿呀呀”學(xué)唱的孩子,不由滿心歡喜,中華傳統(tǒng)音樂后繼有人啊。本人忍不住也哼上一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 再聆聽幾首白石道人歌曲(歌曲背景見曲譜底部說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天影音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霓裳中序第一音頻(何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亭怨慢音頻(揚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暗香古琴彈唱(葛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惜紅衣音頻(單秀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九歌·帝舜 音頻(單秀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九歌·越相 音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琴歌·《古怨》 視頻(查阜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 關(guān)于白石道人歌曲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一)為什么宋代歌曲好用“偏音”(4、7,還多有升降半音),旋律和風(fēng)格與今天的音樂不太一樣?</p><p class="ql-block"> 答曰:因為它來源于唐朝。</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隋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開放交流的鼎盛時期,各種外域文化藝術(shù)聚集長安,比如龜茲、疏勒、天竺、康居、安息等中西亞、南亞國人帶著各自特色的音樂藝術(shù)紛至沓來,致使音樂舞蹈空前繁榮。</p><p class="ql-block"> 另外,當(dāng)時最高統(tǒng)治者唐玄宗對音樂非常愛好并大力提倡,引起社會各階對音樂的廣泛重視,學(xué)習(xí)和專研。所謂“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xué)胡樂。”</p><p class="ql-block"> 大唐的音樂自然廣泛吸收,雜糅進了許多異域元素。</p><p class="ql-block"> 因此唐音深受西域影響,自然宋曲好用“偏音”(4、7)也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二)人們一定還會有疑問:“宋曲怎么還有點像日本音樂的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答曰:也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因為宋音和日音同源,出自一個師門嘛。</p><p class="ql-block"> 古都長安在當(dāng)時是公認(rèn)的世界音樂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在兼蓄外域各國的音樂文化和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音樂的同時,當(dāng)然也向域外傳輸盛唐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尤其對東亞的日本、高麗,東南亞的琉球、南越,臺灣有較大影響。</p><p class="ql-block"> 日本古代十分崇尚華夏文化,七世紀(jì)至九世紀(jì),先后向唐朝十幾次派“遣唐使團”取經(jīng),以及后來日本高僧、學(xué)者訪問,大量的中國音樂文化帶入日本,使得日本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較早地進入狀態(tài),孕育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xué)者如田邊尚雄、林謙三等,從而對日本的宗教、文化、音樂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p><p class="ql-block"> 中國最早的古琴譜《碣石調(diào)·幽蘭》就是這一時期傳入日本的。</p><p class="ql-block"> 與唐朝同代的日本奈良、平安朝貴族能演奏一手出色的中國的琴、箏。</p><p class="ql-block"> (順便一提:與燕樂半字譜有些類似,俗字譜的譜字看起來和日文片假名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這里可以大膽地推測一下:日文片假名正是從俗字譜改造過去的。)</p><p class="ql-block"> 令人遺憾的是,作為千年古譜的唐代音樂的重要研究對象——敦煌琵琶譜卻不在中國:盛唐時期的《五弦琵琶譜》(773年)現(xiàn)藏于日本京都陽明文庫,《天平琵琶譜》(747年)也藏于日本正倉院。</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琵琶譜外,箏譜、笙譜、橫笛譜、篳篥譜等絕大部分都能在日本見到,在其發(fā)源地中國卻已難覓其蹤影。</p><p class="ql-block"> 1908年《敦煌曲譜》被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藏經(jīng)洞劫走(現(xiàn)收藏在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當(dāng)我們?yōu)槎鼗团米V爭論不休之時,1938年林謙三率先發(fā)表了《琵琶古譜的研究》,1955年又用英文發(fā)表了《中國敦煌古代琵琶譜的解讀研究》解譯了25首敦煌曲譜。</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承認(rèn),唐音在東瀛之地得到了較好地保留和傳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平琵琶譜「番假崇」日本伶樂舍復(fù)原演奏視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曲譜》:</p><p class="ql-block"> 也被稱為唐人大曲譜、敦煌卷子譜、敦煌琵琶譜等。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的5月26日,敦煌的一位道士在清理一個洞窟的流沙時,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封閉的石室,里面堆滿了古代文物,共有四萬多卷佛經(jīng)、詩詞、信件等珍貴資料,其中就有后來被稱為《敦煌曲譜》和《琵琶二十譜字表》的珍貴音樂文物各一件。這一石室就是著名的"敦煌藏經(jīng)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清朝的腐敗和沒落,對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卻被外國人乘虛而入,先后有萬余件文物被偷運到英國、法國等地。那卷《敦煌曲譜》在1908年被賣到了法國,收藏在巴黎國家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敦煌曲譜》中抄寫了琵琶曲25首。抄寫這些樂譜的紙張的另一面是公元933年農(nóng)歷9月9日抄寫的《仁王護國經(jīng)變文》,可見這些琵琶曲譜也是在公元933年前后(五代后唐時期)抄寫的。25首樂曲的標(biāo)題分別是《品弄》、《急胡相問》、《傾杯樂》、《又慢曲子》、《急曲子》、《西江月》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曲譜·急胡相問》-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編號為P.3808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曲譜·傾杯樂》-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編號為P.3808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敦煌曲譜》為世人所知以來,中外音樂史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破譯研究,但至今還沒有達(dá)成共識。對于大眾而言,更是無異于天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三) 唐音宋曲為什么后來成了“絕響”?以致今人苦思冥想、勞心費力也很難恢復(fù)原貌。</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 一是中間有了元朝和清朝非漢化的斷層,這好理解。</p><p class="ql-block"> 二是中日不可同比。</p><p class="ql-block"> 日本是地窄物匱的島國,四周環(huán)繞是海,少有外來入侵,歷史發(fā)展呈“單線條”,也就是說宗教、民族、語言、風(fēng)俗相對單一,因此音樂文化傳延也是相對封閉單一的,一般不會出現(xiàn)混雜和沖突,以致失滅。</p><p class="ql-block">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域和族群存在著各自特色的語言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由此產(chǎn)生的音樂當(dāng)然迥異而呈多樣性。</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北、西、南三面與外域接壤,歷史上一直受西侵北犯的影響,也曾出現(xiàn)兩次長期南北割據(jù)分治而又歸于統(tǒng)一,歷史文化和音樂藝術(shù)必然產(chǎn)生交匯和變遷。</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們說到某種音樂樣式,都只是中華藝術(shù)長河中的一支,可以是支流,也可以是主流,但絕非全部,它們是局部和整體的關(guān)系,這好比渭水之于黃河、湘江之于長江,無論是滔滔大河還是涓涓細(xì)流,終歸納入浩蕩奔騰的長江黃河之中,然后入海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唐音宋曲最后匯合融入于整個浩如煙海的華夏音樂之中了。這一過程不管是憾還是幸,是進步還是倒退,當(dāng)然可以任由評說,但已是歷史既成,無法更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四) 以上所聽到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歷史上的宋曲嗎?或者說多大程度上還原了800年前的真正宋音?</p><p class="ql-block"> 答曰:是的,又不是的。</p><p class="ql-block"> 歌曲的音調(diào)旋律已基本無異了,但唱詞唱腔不是原來那樣的,因為要考慮到語言變遷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中國各個地方的語言和風(fēng)俗都是非常不同的,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客觀存在,就拿蘇、浙、滬有多少個不同的方言啊,再往南下去,溫州話不好懂,至于閩南話,粵語就更難聽懂了。</p><p class="ql-block"> 姜夔生平活動在南方,《白石道人的歌曲》唱的肯定不是今日的普通話(也不是現(xiàn)在的北方話),一般認(rèn)為是中古漢語的宋代官話,但是現(xiàn)代人實在無法卒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你聽聽這首:用中古漢語宋代官話擬音吟唱《鬲溪梅令》的視頻,反而不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還有泉州南音的歌曲亦如是,照著曲譜聽唱詞都不知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所以應(yīng)該這樣看待此種現(xiàn)象:每個歷史時期,為了有利于傳播和繼承,人們總是用當(dāng)下大眾可接受的流行形式來詮釋既往的藝術(shù)內(nèi)容,歷史不會簡單重復(fù),總是在發(fā)展的,這樣做法是普遍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從歷史長河的視角看,后面的修改,應(yīng)視作是前面的延續(xù)和翻新(二度創(chuàng)作)。相信八百年以后再來看《白石道人歌曲》,一定又會有新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而“原汁原味”的古董,那是放在博物館里,僅供瞻仰和專業(yè)研究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結(jié)束語</b></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的文化藝術(shù)曾經(jīng)達(dá)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宋代音樂既弘揚了歷代音樂中調(diào)式的精華,也繼承了唐代燕樂二十八調(diào)、八音、九歌等多音調(diào)式的音響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今人看到白石道人的“自度曲”,一方面為其中調(diào)式中的變化音高(偏音)的巧妙用法而稱道,同時也為此后音樂歷史發(fā)展軌跡的改變而感嘆。</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界內(nèi)人士在肯定楊蔭瀏譯譜貢獻(xiàn)的同時,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對于姜白石歌曲恢復(fù)原貌的樂譜和音響,至今還有一些細(xì)節(jié)上的爭議,或許這正是它吸引人們孜孜不倦的進行探究的原因所在,也因此,我們期待這方面工作繼續(xù)深入下去,使其更接近歷史原本的真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f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和音像資料來源于網(wǎng)上,錯誤難免,歡迎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完)</b></p><p class="ql-block">2023.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