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你造嗎?呼倫貝爾有歷史座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一一哦</p><p class="ql-block">一一博物館挺大的,建筑大氣,物件多,文字驚艷,很吸引人!</p><p class="ql-block">一一嗯</p><p class="ql-block">一一呵呵</p><p class="ql-block">一一沒想到吧,里面有一萬多件文物呢,包羅萬象,蒙族人民家底挺厚??!</p><p class="ql-block">一一哦</p><p class="ql-block">一一哼</p><p class="ql-block">一一唉?那么厲害?</p><p class="ql-block">一一真的啊?那有機會我也得去一趟看看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去掉“哦、哼”以及不屑一顧的路人甲乙丙丁,下面就讓我?guī)е脗內⒂^一下我特別心儀欣賞的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吧。</p> <p class="ql-block"> 呼倫貝爾博物館外觀簡潔大氣,又不失莊重肅穆??赐庥^就知道這個博物館面積很大,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總投資5.3億元,館址占地面積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展陳面積1.1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主體建筑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館內共設12個展廳,是集綠色、數(shù)字、惠民等特色于一體的大型現(xiàn)代化的博物館。共展出各類文物總數(shù)2866件(套),重點展現(xiàn)了從冰河時期至今的呼倫貝爾歷史。</p> <p class="ql-block"> 受時間所限,我們只參觀了第一、二層展廳。博物館一層:星耀北方,史前時期的呼倫貝爾; 融合之路,夏至南北朝時期的呼倫貝爾。 臨時展廳,呼倫貝爾冰雪之約。 特展,柳州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展。二層:萬海歸流,隋唐至唐宋時期的呼倫貝爾; 匯聚交融,元明清時期的呼倫貝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把拍下的照片盡量順次展示給大家(因為沒及時分類,斷代不準,圖序可能有錯亂,歡迎指正),有些照片有文字說明有些沒有,大家可以打開腦洞,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解說詞是沒有的哈。</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星熠北方</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融合之路</p> <p class="ql-block"> 《融合之路——夏至南北朝時期的呼倫貝爾》以歷史脈絡為主線,文物展品為脊梁,輔以場景、微縮景觀、沙盤模型、雕塑、繪畫、多媒體等其它陳列手段,生動展示了呼倫貝爾的文化歷史風貌。</p> <p class="ql-block"> 拓跋鮮卑族是早期活躍在大鮮卑山以嘎仙洞為中心地區(qū)的一個民族。他們曾經(jīng)在茫茫林海中以洞穴而居,采集漁獵為業(yè)。</p> <p class="ql-block"> 拓跋鮮卑源于東胡,是我國古代的一支北方少數(shù)民族,早期生活在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歷經(jīng)呼倫湖階段、內蒙古草原陰山階段、盛樂階段、中原階段,不斷遷徙與發(fā)展,活動的時間大約在夏末商初至隋統(tǒng)一之間,其所創(chuàng)建的北魏,深切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的進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廳各類文物包含陶器、骨器、石器、金銀器、銅器、鐵器、玻璃器等。展覽內容共分三個部分,即肇源興安、南遷大澤、問鼎中原。</p> <p class="ql-block"> 拓跋鮮卑在呼倫湖地區(qū)(今扎賚諾爾)生活了二百年,1959年至今,在扎賚諾爾地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了扎賚諾爾和蘑菇山兩處大型鮮卑墓群。</p><p class="ql-block"> 扎賚諾爾地區(qū)出土的拓跋鮮卑相關的歷史文物不僅數(shù)量豐富,而且精美程度也居全國之冠。融合之路展覽按照民族的發(fā)展史,介紹了拓跋鮮卑的起源、發(fā)展、興盛、融合的全部過程。</p> <p class="ql-block"> 拓跋鮮卑在大澤(今扎賚諾爾呼倫湖)生活期間,留下了扎賚諾爾墓群、蘑菇山墓群等一大批墓葬,扎賚諾爾墓群是我國唯一一處原生態(tài)的古墓遺址。</p> <p class="ql-block"> 鮮卑族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它是漢族以外的古代民族,鮮卑族在古代民族中,他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其它已消失的各族無法比擬的。因為鮮卑民族入駐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尤其是孝文帝主動地推進漢化的過程,它是自發(fā)的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的格局中,鮮卑族是燃燒了自己壯大了中華民族。最后鮮卑民族融入到了很多民族中去了,這樣一個民族的興起最早的一個地點除了大興安嶺,就是大澤(今呼倫湖)。換句話說拓跋鮮卑也可以說是從扎賚諾爾的蘑菇山走出去的。所以扎賚諾爾是鮮卑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非常核心的地區(qū)。展覽通過與拓跋鮮卑民族相關的歷史文物,描繪拓跋鮮卑不同階段的文明與文化特征,呈現(xiàn)拓跋鮮卑的社會演進和發(fā)展的時代風貌。</p> <p class="ql-block"> “拓跋鮮卑”作為一個民族的實體和稱謂已經(jīng)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建立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其揚鞭催馬的身影、改革漢化的精神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拓跋鮮卑建立起的北魏,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的繁亂局面,統(tǒng)一中國北方,開啟南北朝時代,上承秦漢、下啟隋唐,開辟了一代民族的融合盛世,正如扎賚諾爾博物館拓跋鮮卑的歷史足跡主題展廳中所展示的——“消失不是消亡而是融合與和諧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 在鮮卑族的神話故事中,二次南遷中的“神獸引路”傳說充滿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展廳以屏風造型,分為正反兩面播放圣武皇帝詰汾南遷遇神獸,導引始居匈奴故地的故事。讓受眾了解南遷之艱,及這次南遷對華夏多元一體的多民族文化融合所起到的重大意義。</p> <p class="ql-block">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率領拓跋鮮卑部開始了第四次大遷徙,將首都從平城遷往魏晉故都洛陽,自覺地學習當時先進的漢文化,從而使這個原來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蛻變?yōu)橹性霓r(nóng)耕民族,并逐漸成為擁有萬里江山的強大王朝。</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冰雪之約</p> <p class="ql-block"> 呼倫貝爾冬季長達8個月,平均氣溫-25℃,極端氣溫達-50.2℃!</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天氣沒有打垮勇敢頑強的草原人。 亙古以來,這片土地上就一直有生靈活動著、繁衍著,人類出現(xiàn)后更是不斷改造著生存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如今,蒙古人民變冰山雪山為金山銀山,冰雪資源得到最大化開發(fā)利用。收到效益的同時,冰雪旅游吸引八方來客,冬季的草原漾起歡聲笑語,草原多了人氣多了活力多了財富,更加有魅力有朝氣有力量。大草原,未來可期!</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青銅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萬流歸海</p> <p class="ql-block">《萬流歸?!逄浦了螘r期的呼倫貝爾》</p><p class="ql-block"> 序廳空間主要以浮雕形式進行展現(xiàn),浮雕墻上除了“萬流歸海”的主標題外,還表現(xiàn)了室韋歷史上有影響的事件、人物,以及具有較深寓意的象征文物和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拓跋鮮卑南遷后留在呼倫貝爾地區(qū)的部族史稱“室韋”,展廳主要利用西烏珠爾墓地、崗嘎墓地、謝爾塔拉墓地三個板塊內容,展示了呼倫貝爾草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室韋遺存。</p> <p class="ql-block"> 展廳通過精品柜展示了大量的陶罐和陶壺,并通過通柜展示了謝爾塔拉墓地出土的弓箭、樺樹皮箭囊、鐵矛、鐵刀等重點文物。</p> <p class="ql-block"> 同時,展廳還復原了耶律延寧任羽厥律節(jié)度使,治理室韋的具體場景,并以微縮場景的形式表現(xiàn)了制陶工藝的復雜流程。</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重點復原了蒙兀室韋,熔鐵出山西遷草原游牧的場景。此場景運用藝術品和三維動畫的形式,展示了蒙兀室韋部落在艱難的情況下,如何熔鐵出山,并沿額爾古納河穿越原始森林走出森林進行遷徙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 金王朝依據(jù)北防南侵的戰(zhàn)略,在與蒙古接壤的西北方沿邊地帶修建了以防御為主的大型軍事防御體系——金長城。展廳結尾處設置多媒體展項作為展線的補充內容,通過影片對金長城的空間規(guī)劃布局、建筑與防御作用等進行了介紹。</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匯聚交融</p> <p class="ql-block"> 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把北方民族史詩般的歷史進程中所有的閃光點都挖掘出來,放到至高耀眼處,供人瞻仰膜拜,變成一種文化符號一種傳承,輝耀于中華民族歷史長河。</p> <p class="ql-block"> 我們大約三點五十入館,五點五十閉館清人,歷時兩小時,窮洪荒之力就只照了這些照片。</p><p class="ql-block"> 剛入館時參觀特展“青銅文物展”,我躊躇滿志要把館內文物和文字說明都拍上,先生憐憫的看著我說:“上下三層十二展廳萬余文物,六點閉館,你確定能拍全?”我當即便傻了。最后趕在閉館前只有這些收獲,唉,真后悔沒在海拉爾多留一天,再去次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下篇:草原行第五輯一一馳騁草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