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如火夏日,燃情七月,是內(nèi)蒙古最美的季節(jié)。2023年7月2日,我、大姐、小喜跟隨二姐,千里迢迢來到了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逗留在烏拉特后旗整整八天。他鄉(xiāng)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只是一轉(zhuǎn)身,一切都成了回憶——夢里夢外,風(fēng)從遙遠(yuǎn)的內(nèi)蒙古吹來,眼前依然是巍巍陰山、茫茫戈壁、滔滔黃河,以及根植于那塊土地上的一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 打卡烏梁素海 </p><p class="ql-block">去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游玩的第一站,就是烏梁素海。</p><p class="ql-block">那天,從烏拉特后旗出發(fā),我們的車飛馳在高原上。</p><p class="ql-block">車窗外,藍(lán)天白云之下,滿眼是綠,一眼望不見頭。路兩邊的行道樹大多是颯爽的銀白楊,又高又直,風(fēng)一吹,銀白色的葉片亮晃晃的。銀白楊是固沙,保土、護(hù)巖固堤及荒沙造林樹種。田野里綠色的是玉米,黃色的是麥子。據(jù)說這里人均十多畝田,要是收割莊稼可有的忙了。</p><p class="ql-block">夏日的高原水豐草茂,是最美的。一路上風(fēng)景自由切換,這一段是田野,那一段是村莊,只不過房子是一律又矮又小的平房,而大多是突兀立在路邊或田野上,零零散散,很少連片的。不像我們客家人,聚族而居,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偶爾經(jīng)過的地方,路邊的房子漸漸多了,見到了三三兩兩的人,同行的劉庭說是什么鎮(zhèn),忘了。果然,路邊的房子種類多了起來,有商店,有銀行,有藥鋪,還有雜貨店,還有什么“張家大院”“李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我睜大眼睛,驚奇地望著著北方的小鎮(zhèn)。小店和大院一律還是平房,小小的十多平吧,兩層以上的房子的基本沒有。門上一律掛著門簾,防風(fēng)防沙吧。有一點(diǎn)比我們南方人好,那就是店門口都不擺放商品貨架。如果不細(xì)看,根本找不到什么店。</p><p class="ql-block">倒是在烏拉特后旗縣城還看得見兩層以上的房屋。</p><p class="ql-block">汽車奔馳了兩百多公里,烏梁素海到了。</p><p class="ql-block">一下車,不禁打了個寒顫:“好冷的風(fēng)!”腳下就是細(xì)細(xì)的柔軟的白沙。</p><p class="ql-block">坐上觀光車,前往烏梁素海。</p><p class="ql-block">下了車,迎面“跟著總書記打卡”幾個緋紅的大字撲入眼簾。游人們在紅彤彤的地標(biāo)前爭先恐后合影留念。咦,總書記來過這?哦,原來,習(xí)近平總書記6月5日在內(nèi)蒙古考察,抵達(dá)巴彥淖爾市后,第一站就來到烏梁素海??疾炱陂g,總書記強(qiáng)調(diào)要“守護(hù)好這顆‘塞外明珠’”。</p><p class="ql-block">擠不上去,那就先欣賞美麗的烏梁素海吧。</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棧橋上,游人如織。總書記到內(nèi)蒙古烏梁素海視察過后,烏梁素海名氣大漲,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循著總書記的足跡,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打卡烏梁素海。</p><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煙波浩淼,碧波萬頃。湖中,高高的蘆葦蕩密密麻麻,各種各樣的鳥兒翩躚在碧波之上,自由自在沐浴著高原的陽光,或引吭高歌,或玩水嬉戲,給靜謐的湖面增添靈動的氣息。</p><p class="ql-block">我們登上快艇,近距離感受烏梁素海的魅力。水花四濺,快艇風(fēng)一般馳騁在湖面,激起層層水浪,湖面上不時濺起的水珠打在臉上,清爽。天那么藍(lán),水那么清,風(fēng)那么爽。青青的蘆葦蕩漾起綠波,鳥兒在湖面起起落落,或游弋湖中、或棲于葦蕩、或翱翔天空,一派自然和諧景象。</p><p class="ql-block">在蘆葦蕩里,我們的快艇停了下來,貼心地讓我們姐妹幾個和高原的蘆葦蕩來個近距離接觸。仲夏的蘆葦已經(jīng)長成密密蘆蕩,仿佛綠色叢林長在清澈的湖水中,一眼望不到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置身于浩淼無垠的蘆葦蕩中,不禁詩意滿懷。</p><p class="ql-block">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它猶如"塞外明珠”,鑲嵌于黃河“幾字彎”頂部。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烏梁素海承擔(dān)著黃河水量調(diào)節(jié)、水質(zhì)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tài)功能交匯區(qū),也是控制京津地區(qū)風(fēng)沙源的天然生態(tài)屏障。它是全球范圍內(nèi)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區(qū)極為少見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也是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這里還是鳥的世界、魚的樂園,各種珍禽益鳥近200種,600多萬只,它是是歐亞大陸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也是亞洲北部重要的水鳥繁殖地和遷徙驛站,每年有近2000萬只鳥類在此棲息,其中有600多對疣鼻天鵝在此繁殖。</p><p class="ql-block">要離開了,我們姐妹幾個好不容易抓住機(jī)會,站在地標(biāo)前打卡留念,不虛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