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鄭州市新鄭辛店鎮(zhèn)有個名為歐陽寺的小村莊,據(jù)說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就埋葬在這里,趁假期去拜謁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祖籍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因吉州原屬廬陵郡,遂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p> <p class="ql-block">因父親在四川綿陽為官,1007年,歐陽修出生于綿陽。4歲時,父親病重去世,母親只好帶著歐陽修到湖北隨州,寄居在叔父歐陽曄家中。叔父為官清廉并不富裕,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身于江南的名門望族,知書識禮,是一個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平時就用蘆桿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這也是成語“畫荻教子”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奈何家貧,無錢買書,就經(jīng)常去別人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年少時習詩作賦寫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高興地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您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lt;/p> <p class="ql-block">17歲時,歐陽修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兩次落第,直到23歲時,勇奪縣里、省里的第一名并在一年后的殿試中進士及第,成為炙手可熱的官場新秀。宋代素有“榜下?lián)裥觥钡娘L俗,朝中高官都喜歡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乘龍快婿。歐陽修剛一中進士,就被恩師胥偃定為自己的女婿,人生兩件大事金榜題名和洞房花燭一夕完成。</p> <p class="ql-block">但此后,歐陽修因性格耿直,仕途十分坎坷,一生三次大起大落。但這都沒影響他樂觀開朗的性格,并在被貶滁州時,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還主持過一場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科舉考試:當年報考考生40萬,而錄取率僅有0.2%,但就在這0.2的人當中,有唐宋八大家中的3位(蘇軾、蘇轍和曾鞏)、大思想家張載、理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和程頤。其他還有9人日后官至宰相,24人在《宋史》中被列傳,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他的學生,因此,他又被稱為史上最牛伯樂。</p> <p class="ql-block">宋熙寧五年(1072年),歐陽修卒于穎州(今安徽阜陽),享年66歲,贈太子太師,謚號文忠,追封兗國公。</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祖籍江西,生于四川,長在湖北,卒于安徽,為什么最后會葬在河南新鄭呢?原來,宋代有關(guān)制度規(guī)定,朝中文武大臣死后必須葬于開封京畿五百里以內(nèi)。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歐陽修被賜葬于新鄭。此后,他的兒孫也相繼埋葬于此,逐漸形成了歐陽修的家族墓群。又因原來墓前建有寺院,稱"歐墳寺",也稱作"歐陽寺",故村以寺得名。陵地形勝優(yōu)美,丘陵起伏,南臨溝壑,溪流淙淙。</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陵園坐北朝南,建筑為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建筑。主要由山門、中殿、大殿、東西配殿及墓冢組成。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外照壁、大門、內(nèi)照壁、東西廂房,大殿直通陵墓,整個陵園紅墻黛瓦,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中殿內(nèi)矗立著明代的"宋太師歐陽文忠公之墓"神道碑和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祭文石碑。</p> <p class="ql-block">陵園主要由歐陽修、夫人薛氏及其子孫墓群組成。歐陽修墓,高約5米,周長約15米,規(guī)模巨大,墓前立碑一通,上刻:宋太師歐陽文忠公之墓。整個陵園碑碣林立,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據(jù)說,在雨后初晴時,陽光普照,霧氣升騰,如煙如雨,被稱為"歐墳煙雨",為新鄭古代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歐陽修三個兒子的墓。</p> <p class="ql-block"> 陵園四角建有"醉翁亭""豐樂亭""牡丹亭"和"植梅亭",西側(cè)為歷代名人拜謁歐陽修時留下的碑碣。</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入仕二十年,三遭貶謫,年近半百的歐陽修從此不再熱衷政治,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史著文上,他先后著成《新唐書》《新五代史》兩部史書,成為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后人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一生著述頗豐,成績斐然。他曾參與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編《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宋仁宗趙禎盛贊他: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蘇軾贊他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