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記得是1973-74年的秋天,那年我6–7歲的樣子。我們一家隨父母工作的調(diào)動從甘肅一個叫疏勒河火車站的地方舉家搬遷到了柳園鎮(zhèn)。鐵路衛(wèi)生所在柳園鐵路地區(qū)東大街北側(cè),東臨軍供站,北靠工務(wù)段機關(guān),西邊是鐵路供應(yīng)站。中間夾了一個小廣場,是鐵路地區(qū)放電影的地方。那時還沒有住房,父母就在鐵路衛(wèi)生所院子里一排平房的西把頭加蓋了一間土坯房,加上平房的一間,就有兩間房子。父母住在里間,我們兄妹三個和奶奶住在外間。記得當時蓋外間平房的時候由于有個水泥電線桿無法繞開就被蓋在了房子里面,柳園風(fēng)大,每天一刮風(fēng)吹著電線就嗡嗡作響。遇到下雨的時候雨水還會順著電線桿流進來,每次雨都停了都要上房頂把熬化的瀝青往房頂與電線桿的縫隙灌一些防止下次再漏雨。</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鐵路衛(wèi)生所就有一排磚混的平房,坐北朝南。大門是內(nèi)外各兩扇綠色油漆剝落的木質(zhì)彈簧門,往里往外都能開的那種,由于彈簧門軸老化缺油,每次開門都發(fā)出滋滋嘎嘎的聲音,到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在耳邊回響。進門的左手邊是掛號室和藥房,父親就在藥房上班,對外有個玻璃窗戶下面開了一個倒U型口,可以給病人取藥。往里走有兩間診斷室,有大夫坐診看病。右手邊的過道兩側(cè)有護士值班室、換藥室、搶救室和注射室,還有幾間簡陋的病房,好像有三張床,基本上都是住滿的。母親就在里邊上班。由于就住在一個院子里,父母上班的地方也就成了我們兒時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這排平房的東邊有一排南北走向麥草和泥巴蓋的房子,好像存放有中草藥之類的東西,每次上廁所路過都能聞到濃濃的中藥味。那時候我們都要去這房子的后面的旱廁上廁所,廁所和這排麥草房還有大概三四十米的距離,東邊與軍供站相鄰,廁所前面就是太平間。每次上廁所尤其是晚上總覺得有點陰森恐懼。地面還沒有硬化,每到下雨或積雪的時候就很泥濘,不得不癲著腳尖一蹦一跳的走。</p><p class="ql-block"> 那時鐵路衛(wèi)生所有幾個老大夫相隔四十多年了還能依稀記得她們的名字,張國育一個慈祥和藹慢性子的老內(nèi)科大夫,父母們每次聊天都說他看病慢,說話啰嗦。還有叫老孟三的外科大夫,大名叫孟憲豐,性格豪爽喜歡喝幾杯,做手術(shù)動作麻利,堪稱“一把刀”,他也是孟柳星的父親。藥房的劉增勤、朱玉蓮家里有三個兒子,都和我們兄妹同齡。還有牙科喜歡電子技術(shù),大家都說他‘不務(wù)正業(yè)’的張智仁,他也是我學(xué)習(xí)電子技術(shù)的啟蒙老師,聽說后來調(diào)去南疆的醫(yī)院了。還有王元的媽媽吳俊英,一直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操著一口四川口音的大夫劉達忠。最常見的是一個大家都叫他“馮嘎子”的老師傅,那時候整天不是在院子里掃地曬水就是在洗各種醫(yī)院的被單白大褂,話不多,活干的最多。后來他退休了讓兒子叫馮東海的接了班。</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天晚上衛(wèi)生所門口來了很多人,聽說是發(fā)生了車禍送來急救,爸媽急忙都去工作了,我透過門縫往外看,不禁嚇得心里哆嗦。外面的人有擔架抬來的,還有架子車拉來的,橫橫豎豎躺了一片,有的在痛苦的呻吟有的好像沒了氣息,擔架棉衣上都有鮮紅的血跡,我第一次感覺到生死離我們這么近,心里不免多了對死亡的恐懼。后來,聽爸媽說車禍死了幾個人,遺體都放太平間了,這下好了我都不敢去廁所了,都跑到遠一點的鐵小邊上的家屬區(qū)去上廁所。這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一直伴隨著我,時常還做夢驚醒。隨著年齡大了,也看慣了人間的生離死別,這種感受也漸漸淡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柳園鐵路地區(qū)也開始蓋房子了,我們家搬到了鐵小東邊與輝銅礦專用線之間新蓋的一棟灰色的磚混結(jié)構(gòu)二居室的房子,開始了新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