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起朝內(nèi)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史家胡同的名稱歷史非常悠久,北京僅有兩條胡同的名稱是從元代到如今沒變的,其中一條就是史家胡同。(另一條是磚塔胡同)</p><p class="ql-block"> 在明代的36坊中,史家胡同屬皇華坊,清朝為鑲白旗屬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舊址(現(xiàn)史家胡同59號)建起了“左翼宗學”,當時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學。1905年改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學堂”,1910年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又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保?939年第二中學校遷移至史家胡同北側(cè)的內(nèi)務部街,史家胡同59號又建了史家胡同小學。至今,京城里赫赫有名的兩所學校,即北京二中已有285年歷史,史家胡同小學也有70年校史。</p> <p class="ql-block"> 20 世紀初,史家胡同里曾設過考場,錄取赴美留學生。 1909年5 月,清政府制定了《 遣派留學生辦法大綱》,這是中國“實業(yè)救國”道路初端。在組織上,由外務部和學部兩家派出官員組成“游美學務”負責考試挑選、管理、派遣、聯(lián)絡等事宜。這個學務處先是在候位胡同,后是在史家胡同辦公,考場也設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績也是在此地。當年4 月8 日,第一批考生630 人參加了考試,47 人被錄取。第二年7 月,第二批400多人參加考試,錄取70 人。第三次為1911 年6 月,錄取了63 人。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組織考試,而是由清華大學選派赴美留學生了。</p> <p class="ql-block"> 該胡同建筑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胡同內(nèi)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胡同內(nèi)55號院,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lián)。史家胡同在新中國解放的初期,作為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將軍一家,曾經(jīng)居住在史家胡同32號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具有濃濃文化藝術(shù)氣息,不光來自史家胡同小學,胡同中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宿舍里,德藝雙馨的老藝術(shù)家們更是給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56號,這里原是一處很講究的三進大四合院,主院種了許多海棠樹,大家管那里叫“海棠院兒”。</p> <p class="ql-block">史家小學</p> <p class="ql-block">史家小學</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四合院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好園--鄧穎超1984年六月題詞。史家胡同51、53、55號宅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好園</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9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民宅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3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精誠實驗幼兒園</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9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3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1號---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qū)居委會</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號</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號</p> <p class="ql-block">門墩兒</p> <p class="ql-block">從左翼宗學搬到內(nèi)務部街的北京二中</p> <p class="ql-block">從左翼宗學搬到內(nèi)務部街的北京二中</p> <p class="ql-block">從左翼宗學搬到內(nèi)務部街的北京二中</p> <p class="ql-block">從左翼宗學搬到內(nèi)務部街的北京二中</p> 史家胡同博物館 <p class="ql-block"> 在史家胡同24號院設立了史家胡同博物館。2013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四合院,在史家胡同這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合院都不開放的地方,進入胡同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時博物館內(nèi)還有130個院落微縮復原,還能聽到“叫賣聲”、“鴿哨聲”等70多種胡同聲音。史家胡同24號院本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舊居。后被開辟為史家胡同博物館。凌叔華的外孫秦思源在其中辟出一個只有6平米的空間,專門展示老北京的聲音,期望建立一個老北京的聲場,讓人眼睛一閉就有回到老北京的感覺。這個6平米的空間竟一時成為文化熱點。</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月季</p> <p class="ql-block">廣亮大門</p> <p class="ql-block">金柱大門</p> <p class="ql-block">蠻子門</p> <p class="ql-block">如意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