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親屬昔別家鄉(xiāng)南岔三十余年,今夏從山東威?;貋?,特意邀請我和他一起看望他的母校,南岔木材水解廠第一小學。</p><p class="ql-block"> “卡奴“臺風,橫掃小興安嶺腹地,南岔縣雨水綿綿,沿街彌漫著污水,小車駛過兩側濺起一米高的水花。轉瞬間駛進了南岔縣東部新修的寬闊的公路,在一層帷幔的薄霧中,一座金黃色的小二樓頓入我的眼簾。</p> <p class="ql-block"> 門前兩側的牌子上寫著“南岔縣行政學?!?,“南岔縣黨?!?。</p><p class="ql-block"> 這座小樓的建筑風格,與四周微派建筑的居民樓群,顯得格格不入,恍如隔世。雖然涂上了新色,但也掩飾不住它歷史的蒼桑。</p> <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為長期霸占東北,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在小興安嶺一個叫唐梨川的地方,建了一座火鋸廠,并以侵華日本人的名字,取為“小松火鋸“。1945年東北光復后,東北局將該廠更名為“東北局第一制材廠“,(簡稱一廠)。木材源源不斷地從這里,送往全國各戰(zhàn)場,為解放戰(zhàn)爭提供了物資保證,解放后,又將木材發(fā)送祖國各地,有力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工廠建設了這座小樓,并作為辦公室使用 ,后改為學校。</p> <p class="ql-block"> 據史料紀載,這座小樓是南岔有史以來第一座樓房,學校也是南岔第一所學校,并且是至今南岔唯一保存下來,極具歷史厚重感的遺物。</p><p class="ql-block"> 據南岔黨校工作人員介紹,在南岔實施棚戶區(qū)改造前,黑龍江省委專門作出指示,要完整保護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這座小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局革命建設歷程的縮影,是中國林業(yè)的一部歷史,它見證了林業(yè)發(fā)展的興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南岔水解廠黨委宣傳部任宣傳干事,曾多次去水解廠一校采訪。記得,這座小樓是磚混結構,房間舉架很高,門窗較小,便于冬季保暖。樓梯踏板是水磨石,扶手為木制,教室鋪的是粗糙的木制地板。學校設為五年制,每學年兩個班,后來設了初中部。初中部設在此樓,學校更名為“南岔木材水解廠子弟第二中學“。樓的西側蓋了一排平房為小學部。學校老師大部分是全國知名院校分配來的學生,師資力量雄厚,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成為社會上骨干和中堅。</p> <p class="ql-block"> 黨校工作人員聽說我們的來意,熱情地將我們請到樓內。</p><p class="ql-block"> 帶著過往的記憶,推開教室門的瞬間令我驚艷;棚燈璀璨,墻白如銀,與純天然的大理石地磚相互輝映,皮制的高檔桌椅和先進的音響及播放設備 ,一個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夜色朦朧,華燈初上。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座小樓,宛如合上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