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初夏,我們一行來到了歷史文化名城福州,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發(fā)展鼎盛于明清時期。從鴉片戰(zhàn)爭、洋務(wù)運動、變法維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無不與三坊七巷里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三坊七巷蘊涵著厚重的歷史人文情懷,從而提升了這里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根深蒂固的文化藝術(shù)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福州,市中心坐落著的三坊七巷占地約40公頃,由西三個坊、東七條巷、南北一條中軸街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因此自古就被稱之為“三坊七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偏居?xùn)|南一偶,僻處海陬,不顯山露水。這到成了天下擾攘之時,世家大族辟亂南遷的世外桃源,無意間給后人留下了一處千年不變的建筑格局~三坊七巷。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fēng)雨變遷,它成了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biāo)志性符號,也成了福州人的驕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說成都人閑適生活的發(fā)源地-寬窄巷子,是成都市井文化的縮影;甘肅臨夏-八坊十三巷,匯聚了回族名揚天下的臨夏美食。那么,福州~三坊七巷,就是民族脊梁的集聚地。歷史上眾多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建筑師、文學(xué)家、詩人都先后從這里走向了輝煌!他們對當(dāng)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進(jìn)程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氣息、進(jìn)而提升了福州的人文價值,被譽為有福之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嚴(yán)復(fù)、林則徐、沈葆楨、林旭、林覺民、林徽因、謝冰心、郁達(dá)夫、黃炎培、郭化若……一大串中國近代舞臺上杰出人物的生活背景,或多或少都映現(xiàn)在三坊七巷里。這里現(xiàn)有古建筑200多處,其中,水榭戲臺、歐陽氏民居、陳承裘故居、林覺民故居、嚴(yán)復(fù)故居、二梅書屋、沈葆楨故居、林氏民居、小黃樓等9座建筑群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hù)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踏入三坊七巷,走在青石板路面的古巷里,叩響名人們白墻青瓦、高墻大院的門環(huán),尋找當(dāng)年風(fēng)起云涌人物們的足跡。這里看不到古代文治武功的輝煌遺跡,也沒有歷代名居滄海桑田的命運歷程,更沒有金戈鐵馬的浩然傳奇??吹胶透惺艿降膮s是平靜有序,和諧相安的寧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氣。在三坊七巷居住過的人,不論是什么年代,不論在什么地方,總是會用文章、詩詞、曲賦、楹聯(lián)乃至譯作等精彩紛呈的文學(xué)形式,營造出三坊七巷里特有的、郁郁蔥蔥的文人氣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福州的朋友,梅姐家居三坊七巷附近,她特意趕來陪我們觀光游覽。她介紹說:由于城市建設(shè)發(fā)展的需要,三坊七巷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只有二坊五巷了。昔日的光祿坊,楊橋巷,吉庇巷已經(jīng)看不到原始的面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市城區(qū)街巷及水岸等處自古就遍植榕樹,許多榕樹高大婆娑、亭亭如蓋,滿城綠蔭,蔭覆寬廣,甚為壯觀。與閩人所尊崇的有容乃大頗為契合,故福州自古就有“榕城”之稱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行走在濃蔭蔽日、坊巷縱橫,屋宇精致,匠藝奇巧,富于閩越古城民居特色的小巷里,感到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的愜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棵種植在市中心,修剪成桃心形狀的樹型別具一格,成了很多人打卡拍照之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因文顯,文因人傳。我們觀賞瀏覽完精致的三坊七巷。午飯品嘗了福州名吃: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的福州魚肉丸和太極芋泥后。便直奔林則徐、冰心等名人故居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則徐紀(jì)念館緊挨三坊七巷的澳門路,紀(jì)念館圍墻外側(cè)大型的虎門銷煙浮雕展現(xiàn)在游客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故鄉(xiāng),也是他出生、求學(xué)、成長,及晚年退養(yǎng)之地。我們在林則徐紀(jì)念館參觀了館內(nèi)主要建筑:儀門廳、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這是個漂亮、幽靜,具有江南風(fēng)格的四合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門銷煙是我國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dāng)眾銷毀鴉片歷時23天,至6月25日結(jié)束,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則徐因虎門銷煙得罪了各方利益,道光帝迫于無奈,發(fā)配林則徐去了新疆。林則徐流放到新疆,也一直為清朝時代做貢獻(xiàn),為了將地下水自然地引出地面,進(jìn)行農(nóng)業(yè)灌溉、解決人和牲畜的飲用水、澆灌和不斷擴(kuò)大綠洲,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在大力推廣坎兒井方面立有功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則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顧個人安危,剛直不阿。正如他詩中所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市鼓樓區(qū)楊橋東路17號,這里先后住過二位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福州,這座故居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中國名人故居無數(shù),但“一座宅院,兩位名人”居住,卻實不多見。它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革命家、愛國人士林覺民先生的故居,也是中國兒童文學(xué)奠基人,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座具有濃郁閩都特色的傳統(tǒng)官府建筑,故居內(nèi)部裝飾精美,展示了林覺民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家族歷史。墻上掛著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外面,有一個美麗而典雅的園林,種植著各種花卉和樹木。在這里漫步,仿佛穿越到了舊時代,感受到了福州悠久歷史和濃郁文化氣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覺民的故居,在林覺民就義后,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lǐng)全家躲到福州遠(yuǎn)郊。謝冰心的祖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后,著名作家謝冰心(謝婉瑩)曾居此,這里也就成了冰心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段時光的記憶,一座文化的瑰寶。來福州不可錯過去三坊七巷看看,去探尋歷史人物的印記。它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歷史遺跡,更是一扇窺探福州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發(fā)展的門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坊七巷,它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脈昌盛之地。這里被譽為中國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中國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這里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底蘊,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