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行走在日本(關西篇一)

桐丘人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一站:京都金閣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我國的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曾經多次出現過金閣寺的身影。畢竟動畫片里那位經常給小一休和尚出難題的搞笑將軍正是這座建筑的主人——足利義滿。結果一次次地自取其辱,那便是我對金閣寺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  金閣寺,正式名稱為鹿苑寺,位于日本國京都府京都市北區(qū),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日本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其名稱源自于日本室町時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又因為寺內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墻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稱為"金閣寺"。1994年12月,鹿苑寺寺院全境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金閣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諧幽雅。是庭院建筑的杰作,表現了足利義滿吸收各種文化的格調與品位。這棟"四周明柱、墻少的建筑物",使人聯(lián)想起船的結構,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則給人以海的象征,金閣就像是一艘度過時間大海駛來的美麗的船。</p> <p class="ql-block">  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筑,一層是平安時代公家文化的寢殿造,使用了蔀戸,稱為法水院,突出的臨水釣殿則稱為淑清,前面的苑池則被稱為鏡湖池。二層是鐮倉時代武家文化的武家造,使用了舞良戶、格子窗呈現和式佛堂風格,叫潮音洞。三層則是使用了棧唐戶,中央板窗兩邊花頭窗的中國禪宗佛殿風,名喚為究竟頂。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鳳凰裝飾。這座三層的舍利殿正是北山文化最好的詮釋。</p><p class="ql-block"> 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筑物上協(xié)調存在,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游式庭園里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p> <p class="ql-block">  鹿苑寺現址原為鐮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為藤原公經所建,曾經榮華一時,但在歷經多代之后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應永元年(1394年)足利義滿以位于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開始大興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將軍職位讓渡給其子足利義持并出家入道,只保留太政大臣的頭銜督政,應永四年(1397年)他將北山第改名為"北山殿",并且以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于義滿將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義滿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遺愿,勸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并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山號則為"北山"。</p> <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應仁之亂中,鹿苑寺境內大部分的建筑成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遺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戰(zhàn)前就列為國寶。</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不幸的,在昭和25年(1950年)時,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而完全燒毀,連放在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與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 ? </p> <p class="ql-block">  “舍利殿”旁邊的鏡湖池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優(yōu)美的池泉回游式庭園,池中有島嶼洲渚,展現了多樣的“石組”“川景”和“海景”,營造移步換景的自然景觀。沿鏡湖漫步,由遠及近,欣賞著“舍利殿”多樣的面貌,周圍濃密的花木環(huán)護,幾株精致的黑松隨風搖曳,如同精致的盆景。白色的云絮點綴在碧藍的天空中,所有的一切被這面鏡池包裹其中,隨著水波的浮動輕微蕩漾,與池面上的真實的金閣相互交映。精致的舍利殿在鏡湖的倒映下,虛實掩映,雖靜靜地佇立觀人世變化,卻悠悠地訴說沉浮身世……。</p> <p class="ql-block">  金閣寺的門票卻是一張完整的可以收藏的朱印,上面寫著“金閣舍利殿-御守護”的祝福話語,祈求保佑家宅平安,仿佛時刻提醒游客們這里仍然還是一個有各種祈福功能的廟宇,絕不是只供人清修的禪寺。</p> <p class="ql-block">  “金閣??!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么請告訴我,你為什么這樣美,為什么必須美?”這句出自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中的質問,讓我回味悠長,陷入深思。</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二站:京都哲學の道</p> <p class="ql-block">  “哲學の道”是京都左京區(qū)最有名的櫻花名所之一,位于東山山麓,沿著琵琶湖人工引水渠旁,從若王子神社,途經法然院,止于銀閣寺,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散步小徑,質樸且充滿鄉(xiāng)野氣息,被評選為“日本の道100選”之一,因日本近代哲學家、京都學派創(chuàng)始人西田幾多郎(1870—1945)經常來此散步,冥想人生哲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水渠兩邊散布著500多株的染井吉野櫻,因由畫家橋本關雪夫人所贈送,人們也稱它為“關雪櫻”,一到櫻花時節(jié),站在櫻花樹下,一陣微風吹過,散落漫天的粉紅,櫻吹雪悄然而至,風吹花落,漪惹云紅,構成了京都最美的親水櫻花小徑。別具一番風情。只是我們稍微來的早些,冠蓋如云的櫻花還未完全盛開。</p><p class="ql-block"> 沿渠而行,小道每隔數十米便會有座造型怡人的小橋,不時見到掩映于花樹間的庭院、茶亭和住家,格調都非常高雅,令人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  “哲學の道”上有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西田幾多郎的名言:“我是我,我有我要走的路”,頗能體現他的思想個性。據說他曾受中國文化的啟蒙,對于《詩經》、《論語》等經典相當精通,同時深受佛教及日本物哀思想的影響,學術路徑和西方的邏輯學、哲學有交叉,也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1911年,他出版了哲學著作《善的研究》,開始構建以“絕對無”概念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并與學生西谷啟治一同創(chuàng)建了京都學派。在擔任京都大學的哲學教授時期,他經常于此道散步冥思,并從中漸漸孕育出他龐大而艱深的哲學世界。只是令西田幾多郎無法預見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后,一條留有他足跡的小徑,竟被賦予了極高的文化附加值,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國學者來此體驗這種“思境”。</p> <p class="ql-block">  我對哲學知之甚少,漫步“哲學の道”不僅僅是欣賞櫻花爛漫的嫵媚和嬌艷,更主要的是感受一下人文氣息,儲備知識,增長閱歷,讓自己活的更灑脫,更自在,更開心。</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三站:奈良東大寺</p> <p class="ql-block">  離開京都,前往奈良,奈良在京都的南部,直線距離大概40多公里,行程1個小時左右,導游例行職責,給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奈良的歷史和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奈良是日本歷史名城和國際觀光城市,由被稱為“近畿之屋頂”的紀伊山地及擴展至北側的平原組成,自公元710年建都起,作為日本都城歷時七十五年,是日本吸收唐長安、洛陽規(guī)劃并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所建的都城,古稱“平城京”,奈良作為古老的文化城市,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稱號,被日本國民視為“精神故鄉(xiāng)”,并享有“東方羅馬”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  奈良美麗的自然風光同悠久的歷史文化相互結合,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古都奈良文化財”是日本奈良市內一系列歷史遺跡的總稱。在1998年12月2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登錄為世界遺產,也是日本的第九件世界文化遺產。古都奈良文化財包括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唐招提寺、平城宮遺跡等共8項資產。 </p><p class="ql-block"> 聽著導游一路滔滔不絕的講解,不知不覺間旅游大巴車把我們帶到了奈良公園停車處,導游一番交代后,我們就各自行動,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幾個一起先參觀了東大寺,最后游玩了春日神社。</p><p class="ql-block"> 東大寺在奈良公園的北邊,奈良公園面積廣闊,占地660公頃,是一座規(guī)模雄偉、綠樹成蔭的歷史公園,,是日本現代公園的先驅之一,大正11年(1922年)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名勝,公園里放養(yǎng)著1200多頭悠閑的野生鹿群,另外,公園內還有約1700株不同品種的櫻花樹,以奈良八重櫻和九重櫻為主。</p> <p class="ql-block">  東大寺因位于首都平城京(奈良舊稱)之東,故名東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是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國寺院。距今約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741年圣武天皇下詔仿中國寺院建筑結構興建。東大寺曾于1180年和1567年兩次遭兵火,南宋淳熙九年(1182),受奈良東大寺住持重源之邀,曾在明州阿育王寺與重源結識的營造師陳和卿及石匠伊行末等7人,到達奈良,重建因被兵火而焚毀的東大寺。東大寺歷史悠久,許多建筑及佛像、佛畫都是建筑史和美術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價值。尤以奈良時代和鐮倉時代的佛像為著名。</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來到東大寺的南大門,它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大門,整個建筑氣勢磅礴且透露著古樸韻味,遠遠就看見大門的上方懸掛著“大華嚴寺”的匾額,很顯然名稱來源于佛教經典《華嚴經》,最早的南大門于760年建成但因為火災燒毀了,現在的南大門是鐮倉時代(1199年)重建的,由當時負責重建工作的重源上人與南宋明州匠師陳和卿實際主持,為典型的中國南方建筑樣式,被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這種樣式被認為是日本鐮倉時期建筑風格的新形式,體現出宏大、簡約、明快的特點,煥發(fā)出豪放的構造美。</p> <p class="ql-block">  南大門5開間,寬約50米、高約25米。門上豎立著18根20多米長直徑1米的大木柱。整個建筑體量巨大,高聳向上;幾根立柱通天徹地,撐起整座建筑,大門的上部空間敞開,近十根巨大的梁枋互相穿插,同時還穿過立柱,組成了建筑的骨架,顯示出其與我國南方穿斗式建筑樣式之間的淵源。鎮(zhèn)守在門內兩側的風神和雷神的金剛力士木像分別高8.4米,是著名的佛師運慶和快慶所造,是日本現存最大的仁王木雕像。莊嚴和氣派是這座日本最大寺廟大門給人們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  在南大門的兩側擺放著一對石獅,據說是慶元二年(1196),負責建造東大寺的南宋明州石匠尹行末等4人將隨船而來的壓艙石—明州梅園石雕刻而成,高2.5米,與南大門一齊并成日本國寶。</p> <p class="ql-block">  過了東大寺的正門,走過一段甬路,路過兩側的鏡池,就來到了中門面前。中門兩側連著長長的回廊,和大佛殿一起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殿大佛殿多次被焚毀,現在的大佛殿是1706年所建。即使規(guī)模比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一,仍然氣度不凡,讓人感到震撼。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高度達46.8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大殿正前方有一只銅制的八角燈籠,巨大而且精美。是大佛殿最初創(chuàng)立時留下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內,放置著總高16米的大佛像——盧舎那佛,通體銅鑄,坐在蓮花座上,鎏金背光耀人眼目,佛像左手平置于膝上,結施恩印,右手向前推出,結無畏印。意為庇護萬民,慈悲眾生。這是日本的國寶,一般稱作奈良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佛像。歷史上因天災和戰(zhàn)亂而數度修復,大佛的腹部及蓮花座的一小部分是僅存的原物。臺座上有千瓣蓮花,每瓣線刻釋迦佛像,呈現蓮華藏世界圖。盧舍那佛深受唐代美術作品的影響,匠心獨運,氣勢雄渾,金色生輝。</p> <p class="ql-block">  在大佛左側的是如意輪觀音。觀音的頭上的寶冠中有阿彌陀佛的小像。大佛的右側是虛空藏菩薩。大殿的四角分別樹立著巨大的四大天王木像。在大殿東部有一個柱子,底部中心有一個巨大的空洞,據說人從其中穿過可以獲得祝福,保佑平安,也有說會智慧無窮、大徹大悟。</p> <p class="ql-block">  據歷史記載,公元733年(日本天平五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真誠邀請我國唐代的鑒真大和尚赴日傳授佛家戒律。鑒真從江蘇揚州出發(fā),歷盡艱難險阻,6次東渡日本。于公元753年(唐永徽四年)抵達日本的薩摩,次年2月來到了奈良,受到孝謙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在東大寺大佛殿前臨時建造的戒壇向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天皇委任鑒真統(tǒng)領日本佛教事務,封“傳燈大法師”法號;兩年后(公元756年),鑒真又被冊封為東大寺的“大僧都”,在日本建立了正規(guī)的佛家戒律制度;鑒真在日本留居10年,一半時間是在東大寺傳授佛教戒律,為日本帶去了盛唐的璀璨文化,開啟了中日友好交往的歷史,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即是當年鑒真和尚平時傳授戒律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東大寺,在前往春日神社的路上看到很多小鹿,或是默默在草地上覓食,或是相互嬉戲玩耍。或是三五成群的跑到游客的身邊搶奪食物,非常的調皮和可愛,不僅讓我又想起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奈良東大寺》的詩句:“佛光塔影凈無塵,幾點櫻花迎早春。踏遍松陰何忍去,依依小鹿送游人。”</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四站:奈良春日大社</p> <p class="ql-block">  春日大社是奈良公園內的一座神社,舊稱春日神社。建于和銅二年(710年)。是建設者藤原不比等為當時的掌權者藤原家族的守護神而建造起來的神社,社內供奉的神明包括武甕槌命、經津主命、天兒屋根命和比賣神。這是一處被原始森林環(huán)抱的古建筑,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春日大社是日本全國各處的春日大社的總部,與伊勢神宮、石清水八幡宮一起被稱為日本的三大神社,春日大社為了守護平城京及祈禱國家繁榮而建造。是藤原氏一門的氏神,由于武翁槌命乘鹿而來的傳說,當地把鹿當作神的使者。春日大社所在的山被稱為春日山,其后也是一座草坪山,叫做若草山。 </p> <p class="ql-block">  春日山作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來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布著以槲樹、米儲類樹木等為主體的常綠廣葉林的原始森林。由于春日大社從公元9世紀起禁止采伐樹木,原始林得以保護,并作為與春日大社不可分離的景觀和春日大社一起被列入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p><p class="ql-block"> 在奈良公園沿著表參道走向春日大社,表參道兩側密密麻麻豎立著2000多個石燈籠,高高低低、各式各樣,都是老百姓祈福所獻,歷經千年風雨,上面長滿了綠苔,成為神社內一道醒目的風景線,也令神社內的參道更為幽靜,神秘,石燈籠外側就是高聳的杉樹及白樺樹的原生林,古樹老藤,遮天蔽日,讓人心生平靜,還有隱身在林間的奈良鹿,間或,從樹林里跑出來,和人們來一個親密接觸。</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春日大社,在門口處看到很多游客在一個鹿雕塑的“手水舍”洗手漱口,聽導游介紹,其用意以洗凈污濁之氣,用最虔誠的心態(tài)面對參拜神靈,不過洗手的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沿參道前行看到一個類似牌坊的紅色建筑,日本人稱之“鳥居”,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區(qū)分神棲息的神域和人類居住的世俗界,鳥居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來訪者,踏入鳥居即意味著進入神域,之后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應特別注意。</p><p class="ql-block"> 以一座紅色鳥居為起點,往上幾十層臺階就是春日大社,神社內至今完整保留著御正殿、桂昌殿、幣點、舞殿、酒殿等古老建筑,社內有3000座石燈籠和吊燈籠,統(tǒng)稱為“萬燈籠”,在“春日大社神苑”里種植著約300個品種的植物,這些植物均在古代有名的歌集《萬葉集》中有記載。另外,社內還藏有包括520件國寶級文物在內的3000件文物。 </p> <p class="ql-block">  神社被回廊四面圍繞,西回廊上有內侍門、清凈門和慶賀門,不過南回廊上的南門才是正門,它也是這里最大的門,高約12米,舉行春日祭時,除藤原氏以外的敕使從此門進入開始祭祀侍奉活動。走進南門后正對的是幣殿和舞殿,二者實際是一幢建筑。東邊的兩間為幣殿,是暫存供奉天皇的貨幣供品的地方。西邊的三間為舞殿,是舉行從日本朝廷延續(xù)而來的神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庭院正北為御正殿,御正殿由并立的4個社殿組成的,里面又分若干小殿,其中第一殿供奉著武甕槌命、第二殿供奉著經津主命、第三殿供奉的是天兒屋根命、第四殿則供奉著比賣神。圍繞本殿的朱紅色的回廊與春日山麓的綠色叢林相映成輝,回廊下及社殿屋檐下約有1000多盞吊燈籠,古色古香,有青銅色和金色,與社殿一起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風景畫。中門是春日大社的象征,高約10米,向左右延展出的御廊各13米。中門下方的唐破風是明治時期后鑲嵌上的,與兩側御廊連為一體,宛如大鵬展翅。在御正殿祭典中,神職人員就端坐在御廊下。</p><p class="ql-block"> 我對神社不是太感興趣,源于心中的那個痛,但是對于日本人對文物和環(huán)境的保護還是很認可的。</p> <p class="ql-block">  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在返回酒店的路上,導游告訴我們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京都和奈良這兩座城市是古跡保存最多和最好的城市,竟要歸功于我國一位著名的建筑師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98座城市實行地毯式戰(zhàn)略轟炸,時任“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編制一份淪陷區(qū)的文物建筑,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圖,上面劃著兩個圓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當梁思成將這個地圖呈遞到盟軍司令部時,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么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梁思成的提議最終被采納,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宮殿、城墻和寺院也毫發(fā)無損。</p> <p class="ql-block">  日本古建筑權威福山敏男也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戰(zhàn)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京都和奈良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痹趯θ祟惞餐幕z產上的保護上,梁思成的意識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懷更是博大無私的,特別是在整個民族同仇敵愾的憤激氛圍中,能保持一份學者的冷靜和理性殊為不易,向梁思成先生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