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顧其林先生(1900-1959)南京中央博物院建筑師,北京土木建筑工程學校(后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在建設中山陵過程中,他作為姚新記營造廠技術負責人,在呂彥直先生指導下,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例如:中山陵靈谷塔新建、無梁殿修葺等,都是顧其林先生在呂彥直大師指導下制定施工方案和推進實施的。</span></p> <p class="ql-block">南京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靈古塔,是為告慰北伐戰(zhàn)爭中陣亡將士所修建。九層八面,又名九層塔。塔內(nèi)是螺旋式臺階(顧其林先生得意之作)繞一根中心直通塔頂?shù)氖?。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欄圍護,可憑欄遠眺,以觀賞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靈谷寺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殿中供奉無量壽佛,因此被稱為無量殿,又因為整座建筑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梁、木柱,故又諧稱無梁殿。據(jù)記載,無梁殿在正統(tǒng)年間曾祀立三大佛,兩邊立有二十四諸天像,并被用于藏經(jīng)。該殿在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曾多次修葺,咸豐年間,靈谷寺一帶是清軍江南大營,寺內(nèi)建筑大多毀于清軍與太平軍的戰(zhàn)火,僅這座磚結構的無梁殿幸存。</p><p class="ql-block"> 1928年,當時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上興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1933年公墓建成。1931年,無梁殿經(jīng)過徹底修葺被改為公墓祭堂,名“正氣堂”。無梁殿南面設有公墓的大門和牌坊,北面依次設墓園、紀念館(現(xiàn)為松風閣)和紀念塔(現(xiàn)為靈谷塔)。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市人民政府對無梁殿又一次進行了整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呂彥直先生(1894-1929)設計、監(jiān)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都是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組群,是中國近代建筑中融匯東西方建筑技術與藝術的代表作,在建筑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的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讀書。</p><p class="ql-block">1913年畢業(yè),以庚款公費派赴美國留學,先攻讀電氣專業(yè),后改學建筑,接受西方學院派教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1918年,呂彥直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中國的公費留學,就讀于美國康奈爾大學,順利獲得建筑學</span>士學位。</p> <p class="ql-block">畢業(yè)前后,曾作為美國著名建筑師亨利·墨菲(HenryK·Murphy)的助手,參加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范大學)和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校舍的規(guī)劃、設計,同時描繪整理了北京故宮大量建筑圖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span>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向海內(nèi)外建筑師和美術家懸獎征求陵墓建筑設計圖案。當時年僅32歲,名不見經(jīng)傳的呂彥直以簡樸、莊重的鐘形圖案(指陵園總體),在40多種設計方案評選中,一逾群雄,榮獲首獎。不久受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之聘,擔任陵墓建筑師,監(jiān)理陵墓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