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北師大迎來了120歲華誕,同學們舉手加額,紛紛慶祝。是啊,120年的光輝歲月,成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部傳奇,對于這座百年名校來說,昔日的輝煌和苦難,譜寫了一曲高等師范教育的世紀樂章,是值得訴諸筆端,載入史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北師大,隴上名苑。地處黃河之濱,坐落于金城蘭州。是西北地區(qū)教師的搖籃。其前身為國立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創(chuàng)辦人是清末管學大臣張百熙。這是我國設置高等師范學校的開始。后改名為北平師范大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了保存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火種,北平師范大學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相繼西遷。史稱西北聯(lián)合大學,設教育學院。后改稱師范學院,1939年,師范學院獨立建制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遷址蘭州。在荒蕪的黃河岸邊,蘭州安寧區(qū)十里店建立永久校址。從此西北師范學院,即今天的西北師范大學正式誕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西遷到蘭州的西北師范學院,李蒸為校長,黎錦熙為教育長。袁敦禮,呂斯百,常書鴻,孔憲武,南國農(nóng),李秉德,胡德海等為教授。一時間眾星閃耀,群賢備至。正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今天我們回顧校史,追溯到京師大學堂,追溯到北平師范大學,并非為了攀高枝,給人留下“祖上曾闊過”的印象。而是要正本清源,不忘先賢,砥礪來著。十年文革期間,西北師大陷入重災區(qū)。1978年我們?nèi)胄5臅r候,已被改名為“甘肅師范大學“,從“國立”降為“省立”。后來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又改回“西北師范學院”。百年老校幾經(jīng)易名,幾經(jīng)折騰,昭示著這座名校的輝煌過去和艱難歷程,一路走來崎嶇坎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與現(xiàn)在相比,我們當時的學習條件是微不足道的。 外語教學實行的是小班授課。全班27個人,上課時共用一臺老式的磁帶錄音機。錄音機放在講臺上,用連線接通到每個同學的課桌里,再配上一副大耳機,聽錄音磁帶。后來有了盒式錄音機,俗稱“磚頭快”,學習起來,就方便多了。那時雖然學校并不富裕,卻依然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學習和生活保障。大學四年的學費全免,還給每個同學25元生活費,另加3快零花錢。待遇不可謂不厚也。二十五元的生活費包括了食宿,交通,課本等學雜費,使同學們沒有了后顧之憂,安心學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上世紀八十年代,外語系的知名教授尚有:李學禧,黃席群,馮竟,余杰,李森,許天良,張儒林,金雨時等老先生。其中,余杰教授英語聽說及語音課,李森授教學教法及語法課,許天良授翻譯課,張學智授精讀課,金雨時授泛讀課,陳紹述講英美文學及詩歌翻譯課。在師大四年的時光里,老先生們諄諄善誘,口傳心授。使我們在學習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大學的生活是簡單而又快樂的。每天三點成一線;寢室-教室-食堂。7人一間宿舍,上下鋪,全都住校。晚飯后,到教室上自習,燈火通明。每天早上麻麻亮,就到食堂打熱水,吃早飯,然后夾上課本,在文科樓下的樹林里背誦美國民權(quán)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句“ I have a dream…”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改革開放伊始,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顯得尤為重要。在師大校園里,我們目睹了諸多新鮮事物,一些現(xiàn)在看來稀松平常的事,卻反映出新的氣象。 首先是學術交流的大門打開了。來自于英格蘭的兩名英語外教為同學們開始授課,用他們地道的英語侃侃而談,開啟了西北師大外語教學的新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學們的課余活動也豐富了。團支部經(jīng)常組織文藝比賽,跳交誼舞等。這些生動活潑的娛樂形式,我們從未見過。起初系里組織的是許多人圍一圈,手拉手的聯(lián)歡舞。大家都很害羞。這些被認為是封資修的東西,以前是不能蹬大雅之堂的。在師大讀書的時候,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那時的電視只有黑白的。小小的12寸。還要憑票才能買到。老同學榮耀明家有電視,同學們就到他家去看足球,可熱鬧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著裝也有了變化。以前大多是著中山裝的,清一色灰藍色,而穿洋裝,打領帶,這種高大上的行頭還是頭一回見。我們班長是見過世面的,從家里拿出了幾套筆挺的西服,讓大家穿上過過癮。于是大家到隴上名山五泉山游覽,第一次穿著西服拍了照,同學們一本正經(jīng),裝模做樣??上в性S多照片現(xiàn)在都找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我們班的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yè)。有工人,干部,插隊回城的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等。年齡相差懸殊。外語系還有個特點,是女生多,幾乎占到了一半。她們個個才華出眾,如花似玉。有的能歌善舞,有的過目不忘。文藝骨干羅林泉的歌聲高亢優(yōu)美,每次歌詠大賽都能拔得頭籌。一曲《泉水叮咚》風靡校園,至今在耳邊回響。還有學習委員,勞動委員等,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苗子,用現(xiàn)在的時髦用語,那就是學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西北師大自西遷蘭州以來,碩果累累。到目前為止已向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了近三十萬教育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將振興地方教育為己任,面向基層,面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廣大地縣中學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教師。也改變了許多寒門弟子的命運。我班同學張權(quán)是來自于靖遠石門溝的考生,當年他心目中的殿堂就是西北師大。無奈幾次報考未中,只好先到臨洮師范求學,畢業(yè)留校后繼續(xù)報考師大。他說,只要堅持夢想,就一定能夠成功。于是他一次又一次沖刺,終于如愿以償,考上了師大教師進修班,經(jīng)教務處批準,插班到78級丙班繼續(xù)深造,為此他曾留下過激動的淚水。若干年之后他再接再厲,又考上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對于偏遠地區(qū)的考生來說,能進入西北師大學習,就像鯉魚跳龍門一樣,實現(xiàn)了華麗的轉(zhuǎn)身。張權(quán)考上師大,就可以將農(nóng)村戶口遷到省城蘭州。之后,通過多年不懈之努力,終于做到了高校副教授的位置。娶妻生子,家庭,事業(yè)雙豐收。用老張的話說,車子房子票子都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記得八十年代初期,社會上文學藝術開始繁榮了。廣播里播出了許多好聽的歌曲。李谷一的《再相會》就是同學們最喜歡唱的歌: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從八十年代到現(xiàn)在,兩個二十年都過去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催白了我們的華發(fā),卻沖不走我們的記憶,湮沒不了對老師和同學的思念之情。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懷念那些英年早逝的同窗好友,連征勇同學,姜玉英同學,武芝萍同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畢業(yè)后,同學們奔赴祖國各地,大江南北。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有進入大專院校的,有到各中學任教的。還有的進入了科研院所和機關事業(yè)單位。雖然崗位不同,大家都在無怨無悔,努力的拼搏奮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幾十年來,同學們始終不忘母校教誨。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許多同學事業(yè)有成。他們當中,有中學的名師,有大學的教授,也有企事業(yè)單位的翻譯,有遠赴重洋的游子,還有的進入機關,歷練成為黨的中高級干部。如今,這些當年的天之驕子們,大都退休在家了,但同學們不忘初心,敬崗敬業(yè)的精神始終沒有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木鐸金聲,清越悠揚。國民教育,茲事體大”。我們78級外語系的同學能有今天的成就,要感恩這個時代,更要感恩母校的培養(yǎng)和教育。雖然我們散落在世界各地,但無論身在何處,走到哪里,同學們的根都在黃河之濱,都是西北師大人,我們永遠為母校感到自豪和驕傲。</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