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煙雨和政 (馬寶明)</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和政寺營最火熱的日子。因了一座太子山腳下的寺廟,在那里聚集了善男信女前去許愿還愿的人們。而我乘著雨后的放晴,只為捕捉最清爽通透的風(fēng)景,踏雨而行。</p><p class="ql-block"> 真正最美的風(fēng)景還沒有到來!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者@樣說,再過個十來天,才是和政最美的時節(jié)。</p><p class="ql-block"> 遠山的牛羊,在煙雨中凝成了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太子山的胸懷如此博大,張開雙手,歡迎我的到來,煙雨也隨我一同到來,撲進這廣袤的綠色的海洋,我放開歌喉,呼喚一聲,太子山深處便傳來悠悠揚揚地回聲!</p><p class="ql-block"> 寺營以下,往西走,是通往兩關(guān)集的小踏,一直再往西,可直達太子山腳下。昔日太子的腳印早已印上了青苔縷縷,太子的故事也在這苔蘚里發(fā)出了嫩芽……蒙恬當(dāng)年修筑長城,史載修到了隴西枹罕,太子扶蘇監(jiān)蒙恬軍,駐大夏縣,大夏縣近臨大夏水,太子山是大夏水的發(fā)源地,源首的綠茵碧波是大夏水的根脈。北面的東鄉(xiāng)縣,古稱平羌,史載在長城之外。</p><p class="ql-block"> 煙雨中的和政,是太子山腳下雄起的旅游縣區(qū),也是歷史上西羌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圣地,西番川的嘛尼堆四周扎著五彩旗,葳桑爐中升起屢屢青煙,印染著高原的碧池藍天!這里的居民早已沒有古羌各族的稱謂,西蕃的昵稱也成了歷史,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古稀老人,裹著厚實的皮襖,說著夾雜著藏音的土漢話漸行漸遠,湮沒在集市繁華的喧囂中。</p><p class="ql-block"> 煙雨滌蕩的五月初五,沖洗著彩旗,沖洗著前往寺營深處人們的靈魂。而我,只為領(lǐng)略大自然的美境而來。在我的相冊里,又平添了幾張偉大祖國西北小鎮(zhèn)綠意滿滿的壯麗山河畫卷!</p> <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馬寶明,男,籍貫甘肅省廣河縣,廣河縣作協(xié)會員,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曾擔(dān)任《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副主編,參加《2015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論文集》的編輯工作。先后在《甘肅日報》《中國大禹文化》《民族報》《廣通河》上發(fā)表了《齊家文化一一被歷史湮沒的高原明珠》《齊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大夏一一大禹的家鄉(xiāng)》《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一一齊家文化銅器探究》《齊家文化銅器》 《齊家文化銅鏡》《廣通河遠古海洋生物化石一一見證人類早期“石文化”》《月亮之上》等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