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昌頭道營子鄉(xiāng)碾子溝村地處遼西屋脊大青山北脈,曾是革命老區(qū)。這里山巒環(huán)抱,土地肥沃,草木豐茂,農舍依麓錯落。這里藍天瀉清泉,蜿蜒流村郭;白云拂屋檐,田疇吐綠苗。這是個山溝里的農業(yè)村,人口2540人,耕地3900畝,以玉米、小米、豆類為主要作物。</p><p class="ql-block"> 按縣扶貧辦的安排,2012年由我們單位負責幫扶碾子溝村,領導讓我兼任扶貧工作隊長。這樣我有機會接觸村黨組織書記、主任和各貧戶。由于我的單位沒有太大的物質、資金實力,我們只能因地制宜為村黨組織提供智力支持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碾子溝村貧困人口曾有150人,多以體弱病身或輕微智障致困。這山溝村交通不便,一時招不來企業(yè)幫助村民增收,要如期完成脫貧任務,等、靠、要,沒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圈養(yǎng)紅白花肉食牛,每頭雛牛一年多就長大,可穩(wěn)賺5、6千元,而且這品種牛吃粉碎的玉米稈加點玉米麩子就長膘,比飼養(yǎng)豬羊容易,雖飼養(yǎng)成本低廉,但賣價不菲。正好碾子溝村,家家玉米滿柵愁賣,棄田秸稈怕引火災,消耗過剩、變廢為寶,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還有一個優(yōu)勢因素是,村黨員干部吳會計精通獸醫(yī),可義務提供飼養(yǎng)、預防等技術指導。由于這品種牛需要吃夜食,才長得更快,這就要求黨組織必須教育貧戶飼養(yǎng)者克服懶惰的積習,特別是寒冷季節(jié)更要有自己動手、吃苦耐勞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就是綜合考慮,抓貧戶飼養(yǎng)典型。我們先選擇了謝慶利和劉亞軍兩個貧困戶,村干部幫忙跑貸款、蓋牛棚、買秸稈粉碎機,精選雛牛,跟蹤指導,特別是母牛產犢期間更是盡心關心幫忙。</p><p class="ql-block"> 不久,謝慶利家已增加到6頭牛,劉亞軍家也有4頭牛,實現了由脫貧向致富的跨越。在示范效應下,貧戶廉占文、張慶文、趙行軍、廉文昌、張慶仁等也開始動手飼養(yǎng)牛了。三年來,整個村子發(fā)展到了28個養(yǎng)牛戶,共有122頭牛。大城市里有些餐館老板很青睞村飼牛的肉質。</p><p class="ql-block"> 我們依托并保護好自然無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用牛糞肥替換化肥種植作物,保持綠色充足的牛用飼料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努力在養(yǎng)牛質量、規(guī)模和防疫銷路等鏈環(huán)上下功夫,自己動手、因地制宜,用好用足黨的富農強農政策,栽好脫貧發(fā)展的梧桐樹,不愁山溝不棲金鳳凰!</p><p class="ql-block"> 經過幾年的養(yǎng)殖村民富了。很多貧戶都將土屋建成了小洋樓。</p><p class="ql-block"> 《葫蘆島日報》扶貧專版的鄭記者聞訊專門采訪了村黨支部張書記。鄭記者深感基層書記言之有理、夢想有望。在脫貧攻堅克、硬骨難啃的關鍵期,通過黨組織牽頭因地施策,自己造血實現精準脫貧的成功經驗,讓記者的心中冉冉升起了希望之光,堅定了主戰(zhàn)場如期脫貧的自信,于是寫了專題報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