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案例描述的是2021年9月份,入讀翠屏教育幼兒園小班的融合孩子小d。小d是輕度自閉癥患兒,主要核心障礙是社交障礙,同時對聲音敏感、缺乏安全感。因此班級教師在一日生活中會加強對融合幼兒關注和鼓勵,同時在班級集體和小組活動中,引導普通幼兒與小d進行互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介紹:</b></p><p class="ql-block"> 集體教學活動后老師組織孩子們進行入廁、喝水活動,小d跟著小朋友來到洗手池后就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不愿意進廁所,老師陪同小d進廁所也會跑出來。老師在安慰小d后就帶著小d進廁所,但小d一聽見其他小朋友便后沖廁的沖水聲,表現(xiàn)出身體顫抖和哭鬧情緒,一直強調(diào)我要出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 幼兒如廁能力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關注幼兒如廁能力的發(fā)展對幼兒的生理健康、排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性保護能力的培養(yǎng)有重要影響。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d在如廁的過程中是有想上廁所的意愿,但小d害怕沖廁所的聲音,所以不愿意如廁。如廁是人的一種本能,是幼兒生理成熟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因此為了能更好的幫助小d適應在幼兒園如廁,我們需要根據(jù)小d情況進行聲音脫敏訓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處理:</b></p><p class="ql-block">1.及時抓住幼兒情緒轉(zhuǎn)變的教育契機。 </p><p class="ql-block"> 融合孩子對于環(huán)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當融合幼兒出現(xiàn)不安的情緒時,教師要及時抓住幼兒情緒轉(zhuǎn)變的教育契機,安定幼兒情緒,減少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感。老師及時的引導教育能夠幫助并訓練自閉癥孩子,例如在融合幼兒如廁活動時出現(xiàn)不安情緒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情緒的轉(zhuǎn)換,及時安撫幼兒情緒使其讓幼兒情緒慢慢平靜下來。</p> <p class="ql-block">2. 創(chuàng)設舒適環(huán)境,增強幼兒對環(huán)境的信任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在外如廁對孤獨癥孩子來說是比較大的變化,首先幼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信任和焦慮,其次幼兒經(jīng)過多次在家如廁訓練,已經(jīng)熟悉家中的環(huán)境。以幼兒園的廁所為例,幼兒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注重溫馨、舒適,在廁所的瓷磚上,我們貼上了孩子們喜歡的卡通造型如長頸鹿、皮卡丘,喜洋洋等為形象,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相信孩子很快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3.根據(jù)幼兒個體設立訓練方式。</p><p class="ql-block"> 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在家如廁情況,根據(jù)家長的反饋教師分析幼兒在幼兒園如廁的行為,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因此父母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知道她為什么拒絕入廁。</p> <p class="ql-block">(1)讓幼兒熟悉幼兒園的坐便器。幼兒剛來到幼兒園的陌生環(huán)境,不習慣幼兒園的蹲便器和坐便器是正?,F(xiàn)象,因此家長及時和老師溝通,家園配合共同鼓勵幫助幼兒,同時老師可以在集體活動提前單獨帶幼兒先去幼兒園坐便器上坐坐。建立代幣獎勵,如果坐了可以讓孩子玩什么或者吃好吃的。然后延長坐坐便器的時間,再到要求孩子小解,逐漸過渡到大解。</p><p class="ql-block">(2)便后沖水訓練如果孩子害怕水濺或沖水的聲音,可以推遲這個步驟,當他們更適應的時候再沖水。給孩子一個沖水提醒會很有幫助,比如“準備-各就各位-發(fā)射!”。其他選擇是播放一些平靜的音樂,掩蓋沖水的噪音或用圖片解釋當廁所沖水時為什么會有噪音。當沖馬桶時,逐漸讓孩子靠近馬桶也會幫助減輕他們的焦慮。</p><p class="ql-block">(3)積極鼓勵、獎勵機制在幼兒園里,當幼兒主動地告訴老師自己要小便時,我們會送他一顆五角星或一塊糖作為獎勵,同時也讓其他的孩子感到,能自己主動和老師說要小便的,老師是很喜歡她的。入廁能力的培養(yǎng)是生活教育的一項內(nèi)容,不恰當?shù)奶幚矸绞綍绊懹變盒睦斫】蛋l(fā)展。培養(yǎng)中,我們應根據(jù)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措施,更要的是要堅持以正面教育、以積極和鼓勵為主。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輕松、自主地入廁。</p> <p class="ql-block">4.消除幼兒恐懼感,積極誘導。</p><p class="ql-block"> 除了給孩子必要的幫助外,盡量避免不斷地詢問孩子,“你今天在幼兒園里尿尿了嗎?”“你今天有沒有憋尿?”等類似的問法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焦慮心理,讓孩子很沒有“面子”,所以我們應給孩子一些時間克服暫時的困難,將孩子入廁真正當做一件平常事來看待。盲目的說教和忽視孩子的真實想法只能讓尿褲子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p> <p class="ql-block">5.多一點耐心和寬容,保護幼兒的自尊心。老師在這個時候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支持,不責怪幼兒,和幼兒一起面對問題,增強幼兒的安全感,而不是著急教訓孩子。教訓孩子很可能使孩子因恐懼而更難入廁,并在心理上形成自己不能干、總是做不好的陰影,在入廁訓練和孩子心靈健康發(fā)展中制造障礙。</p> <p class="ql-block">6.教師設計相關集體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健康常識。</p><p class="ql-block"> 可設計了一些短小的故事、兒歌,并通過木偶劇和童話劇的形式表演給寶寶們看,如:《小豬魯魯?shù)难澴印?、《我會尿尿》可設計了一些短小的故事、兒歌,并通過木偶劇和童話劇的形式表演給寶寶們看,如:《小豬魯魯?shù)难澴印?、《我會尿尿》等,通過觀看表演使他們知道:不能隨地大小便,要小便了叫老師,知道尿濕褲子會讓我們心理和身體都感覺不舒服,讓幼兒學習自己入廁,盡可能不尿濕褲子。懂得這些道理后,幼兒自然就會上廁所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反思:</b></p><p class="ql-block"> 本案例中小d如廁的問題,我們將需要它變成小d的個性化課程,并采用適合小d的方法策略將其落實。從培養(yǎng)小d自己需要如廁的意愿,到最終參與到融合。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小d能夠在老師的提醒下自己單獨去如廁,在如廁時小d會用手捂著耳朵來適應廁所沖水的聲音。在這一過程中,看到幼兒從恐懼、害怕到不斷的嘗試、單獨如廁,我們老師感到欣慰和感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