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cè)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皯铱账隆苯ㄖO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p> <p class="ql-block">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yīng)縣城西北佛宮寺內(nèi),俗稱應(yīng)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p> <p class="ql-block">神池國家登山步道</p><p class="ql-block">神池登山步道是北方第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步道系統(tǒng),全長50公里,依托管涔山原有山間小道和護林防火通道,將山區(qū)林區(qū)村莊和自然人文景觀連點成線。</p> <p class="ql-block">寧化古城</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70公里寧化村</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書記載:古城初建于隋,唐代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wèi),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后歷代均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 磧口古鎮(zhèn)位于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明清至民國年間,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mào)重鎮(zhèn),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之美譽,是晉商發(fā)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磧口古鎮(zhèn)對岸,陜西吳堡縣黃河二磧紅龍塔。</p> <p class="ql-block">義居寺</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zhèn)棗圪撻村。寺院依山而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西朝東,三進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義居寺舊稱“佛堂寺”。由于寺院處于縣轄“義居都”,又稱“義居寺”。義居寺始創(chuàng)于北魏,興盛于宋代,幾經(jīng)修繕,現(xiàn)存古跡有北魏石窟、宋代壁畫、明清殿宇、萬歷皇帝藏經(jīng)序碑、歷代高僧閉關(guān)、圓寂石龕和罕見的石雕頂繪,中國第一代印度取經(jīng)人慧達法師紀念堂、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中國最后一部官刻漢文《乾隆大藏經(jīng)》等。</p> <p class="ql-block"> 五寨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部,地勢東南高,西部低。東南為石山區(qū),主峰蘆芽山海拔2736米,為縣境最高峰。</p><p class="ql-block"> 五寨縣是山西省的富水區(qū)之一,境內(nèi)的河流眾多,有“坐在水庫”上的縣之稱,南山生態(tài)自然旅游區(qū)被人們稱為北方的“五寨溝” 。有蘆芽山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古稱云中、平城、云州,別稱中國煤都。</p><p class="ql-block">大同市地處華北地區(qū)、晉北大同盆地中心、晉冀蒙三省區(qū)交界、黃土高原東北,是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長城與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接壤,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p><p class="ql-block">大同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國南都、北魏首都,遼、金、元初陪都,境內(nèi)古跡眾多,包括云岡石窟、大同古城、北岳恒山、大同長城、華嚴寺、善化寺、懸空寺、九龍壁等。</p> <p class="ql-block">上華嚴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區(qū)清遠街,是依據(jù)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shù)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大雄寶殿是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檐高9.5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guī)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歷經(jīng)雨,至今光澤燦然。</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內(nèi)還有一座華嚴寶塔,華嚴寶塔是繼應(yīng)縣木塔之后我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jié)構(gòu)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形蓮池,塔下還建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地宮四壁上供奉著4尊主佛和448尊小供養(yǎng)佛,加上塔壁和塔柱上的浮雕雕像共有1000余尊,在地宮中央的水晶舍利寶塔里還供奉著佛界高僧舍利。更特別的是,該地宮采用了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地宮中藻井、塔柱、壁畫、地板、扶梯等,采用了多種銅工藝技法,建成時成為中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龍壁</p><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龍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內(nèi)東街南側(cè),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單面五彩琉璃照壁。</p><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龍壁坐南朝北,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gòu)件拼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大同代王府</p><p class="ql-block">代王府是明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建設(sh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在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的基礎(chǔ)上興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p><p class="ql-block">代王府歷經(jīng)了明王朝由建國而至失國的歷史過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wù)和生活起居,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傳?被執(zhí),王府毀于大火,僅九龍壁幸存。</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樓</p> <p class="ql-block">向云端</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3年6月26日至30日</p><p class="ql-block">攝影:胡麻花開,秋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