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軍節(jié)又要到了,不由自主的翻了翻手機上的老照片??粗@些照片,想到了曾經(jīng)的一些人和事。也許往日我們不會去提及,會把這些往事掩埋在內(nèi)心的角落里,可有些時候一旦被觸及,回憶便會將我們帶回到過去……</p><p class="ql-block"> 寫個什么標題呢,我也不太確定,就無題了,但沒有一點拿捏的意思。其實,有過相同經(jīng)歷的戰(zhàn)友都一樣如此,我并無心取悅什么,也并非咶咶而談,只是想說點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人和事,或許就是感同身受后的一點感悟。</p><p class="ql-block"> 都說青春的歲月是一首歌,今天回頭看看,我們的青春旋律是怎樣的劃過。這里就用幾張照片來紀念青春,致敬軍旅!</p> <p class="ql-block"> 這里先扯點閑篇,這張照片是到部隊發(fā)了新軍裝后的留影。我與楊曉輝,既是同學,又是戰(zhàn)友。1978年初,我們一起走進了軍營,還有一個栗建明,比我倆小一歲,他與我姓氏音同字不同,而名一字不差,同是校友,也是戰(zhàn)友。</p><p class="ql-block"> 當兵對我來說,應該算是不期而遇的事,就沒有想過能去當兵。能應征入伍,有被接兵干部相中的因素,也有想趕緊離開的原因,當然前者是主要的,總之這是一個不二的選擇;其次三個人能分配到一個連隊,并非是意出望外的事。因為接新兵的新兵連長楊學海、排長王明坤,兩位首長就是我們連隊的干部,這是主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齻€人是從同一個公社,不同的知青點應征入伍的,隨后又坐著同一趟軍列悶罐車,一起拉到了部隊,走進了一個連隊……那年我們19歲。</p><p class="ql-block"> 19歲的年齡,是一個踏上青春期末班車,還懷揣著夢幻的年齡;當你仰望燦爛星空時,還會充滿著無限遐想的年齡,對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人生的一切是美好憧憬的剛剛開始……當兵,就此離開小紅山農(nóng)場,我算是知青“勝利大逃亡”中率先掙脫的第一個人,值得慶幸。畢竟那里,只是我們途經(jīng)的一個驛站和一群匆匆的過客。但并不妨礙我去懷念,與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也珍惜著那段彼此間純樸、簡單一起度過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還是說正題,人總是要往前走的,或許是上天對我們都有著不同的眷顧,或許是每個人要走的路不一。而幸運的是,我與另一群年輕人,一同走進了軍營的洗禮。</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不知道,洗禮這兩個字的涵蓋,后來懂得了,這兩個字的分量和你要去承受的一切。我理解的洗禮,就是在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里,經(jīng)過艱難的磨煉或考驗后,或是經(jīng)過一種良好的教育或是引導后,你對人生有了新的認知、起點,或者是開端與選擇,并在時間和承受的變換下,體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的存在……這樣的表述,不知是不是妥當,但我理解無論是對誰,或者你去做什么事,干什么工作,都是一樣要去承受去面對那個現(xiàn)實,甚至是你想像不到的現(xiàn)實。</p><p class="ql-block"> 其實,當兵來到這里的每個人都一樣,在部隊你要接受很多的鍛煉和磨礪,又一點點的收獲著成長,漸斬變得有責任能擔當,這才是我們來到這里,你愿意或是不愿意的最終目的。當兵,應該說從你跨進軍營大門的那刻起,不一樣的環(huán)境就改變著你的一切,你要學會去接受去親歷,去做太多你從未做過的事,在這里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走,誰也幫不了你,更沒有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你日復一日的堅持,或是你不斷執(zhí)著后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形像的說,成長過程中的洗禮,就像破繭成蝶一樣,在破繭中掙扎出來,又一次次在痛苦的脫變中,褪去稚嫩和過多的依賴,漸漸地長大,學會自立自強。對我們來說,其實脫變的過程是同樣的,一樣有笑有淚,有付出有收獲,有曲折有成長,也有血性的見證……時間不語,所有的磨煉換來的都是成長,讓洗禮漸漸變得名付其實。</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記實了,那個年代部隊生活的一角。這是部隊教員,在教唱歌曲的一個場景,我不知道他們是哪個連隊的,但能看到他們引吭高歌和精神飽滿的姿態(tài)。其實,我們同樣也經(jīng)歷過這一切,只是這些人和環(huán)境不盡相同而已,卻一樣讓我有一種身臨其中的親切感,好像我又再次回到了軍營,走到了他們中間。</p><p class="ql-block">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是我們跨入軍營時的第一課?!皩W以致用,知行并進”我們是這樣唱的,也是這樣去做的,又貫穿于軍旅生活的始終。直到今天戰(zhàn)友們聚會時,還會唱響這首歌,是不是又讓你回首那些遠去了的往事……一首歌,帶我們走進了軍營,那時的我們年輕熱血、興奮激昂;一首歌,講述著我們一個又一個成長的故事,我們經(jīng)歷了鍛煉磨勵,也收獲著成長……</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戰(zhàn)友親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你來自邊疆,他在來自內(nèi)地,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為一個共同目標,我們從天南地北走到一起,一首“戰(zhàn)友之歌”始終鞭策激勵著我們一路并肩前行;“日落西山紅霞飛,戰(zhàn)士打靶把營歸,胸前紅花映彩霞,愉快的歌聲滿天飛……”,春來暑往,日復更迭,我們不懈于“時刻準備著”的堅守,去流血流汗,努力做好當兵人的本分,苦練掌握所學課目的本領……</p><p class="ql-block"> 這里用幾首軍營的老歌曲,來概括你的一段軍旅生活,似乎有點抽象,或者說不合時宜。其實不然,而我們唱響每一首歌的背后,都著有你鍛煉與成長的故事,似乎講述著我們在部隊生活的每一天,回頭想想你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每個細節(jié),又是如此的真實和貼切,在歌詞里都能找到你成長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在回憶連長張正光烈士一文中,我寫過一段戰(zhàn)前記實的回憶。臨近對越作戰(zhàn)的前期,部隊在云南省馬關(guān)縣古林箐鄉(xiāng)駐扎時,連隊的訓練學習、思想教育工作,都是圍繞著打仗展開的。譬如,戰(zhàn)前我們唱過一首“殺敵立功”歌,歌詞大意是“炮火連天,戰(zhàn)號頻吹,勝利在召喚,我們是人民解放軍,英勇高歌上前線,嗨!用我們的刺刀槍炮頭顱和熱血,英勇對敵去作戰(zhàn)……”當時的陳瑜指導員、連長張正光說,“這是我們連隊唱的最有軍人氣節(jié)的一首歌,鏗鏘有力的歌聲,吼出了全連官兵們的戰(zhàn)斗決心和堅定意志,歌聲都把老鄉(xiāng)家房樑上的塵土震落下來了……”。然而我們唱著這首“殺敵立功”歌,一起奔赴戰(zhàn)火硝煙的中越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 這些曾經(jīng)的往事,即便是時至今日,依然耐人尋味,令親歷者激昂……應該說軍營唱響的每首歌,每句歌詞都凝聚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與振奮,它更像一根根?立的精神標桿,讓我們努力的去追趕、去靠近、去找到你成長中的支撐。</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原步兵119團宣傳股王達眾干事,攝于1979年2月15日,云南省河口縣螞蝗堡,這是部隊作戰(zhàn)前真實的一幕,也是部隊出征前的誓師大會,這里離中越邊境,只是一山之隔。</p><p class="ql-block"> 在出征誓師大會上,首長說“戰(zhàn)場是軍人最好的學校,和平年代里的軍人能經(jīng)歷戰(zhàn)爭和考驗,才算是真正的軍人”,這是戰(zhàn)斗前夕,首長的豪壯激昂。雖然這一席話有著環(huán)境和時間的客觀限制,但它含概了無數(shù)先輩們流血犧牲、英勇無畏的奉獻與犧牲精神,我們也即將踏著先輩們的足跡,去履行一個軍人使命與忠誠的相承……那一幕幕,無懼無畏的血性與膽氣,迄今為止,依舊讓我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當時,根據(jù)各營駐地位置的不同,誓師大會以各營為單位進行。這張照片據(jù)二營的戰(zhàn)友回憶,是二營誓師大會的場景,當晚全營先行離開駐地,去執(zhí)行最艱巨的穿插任務。隨后全團上下幾千軍人,先后從各駐地出發(fā),去參加對越作戰(zhàn)。我或是你有幸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這是我們的榮幸。</p><p class="ql-block"> 時光飛逝,歲月已不復往昔,眼前照片上,這一排排一行行的軍人,如今也不知道誰是誰了,誰去了沒有回來,誰又幸運的活著,不知道,只是留給我滿眼綠色的身影和再也回不去的回憶。但我始終相信,總會有某個時間節(jié)點,能夠喚醒久遠的記憶和沉睡的感情,讓人們在歷史的坐標里,仰望崇高、砥礪精神。</p> <p class="ql-block"> 這是原步兵119團,參加對越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結(jié)束后,從云南省河口南溪河大橋凱旋。</p><p class="ql-block"> 十年的中越戰(zhàn)爭,一批又一批軍人為此挺身而出,他們用英勇用熱血,為后世迎來了蓬勃向上,用生命用無畏,捍衛(wèi)了國家民族的尊嚴,英雄就應該被鐫刻在共和國的記憶里。譬如,我所在的原步兵119團,在1979年的對越作戰(zhàn)中,就涌現(xiàn)了中央軍委授予的“排雷英雄”白洪普等,一批功臣集體和個人,以及1984年在老山作戰(zhàn)中,被中央軍委授予的“戰(zhàn)斗英雄”李海欣及十五勇士,一批功臣集體和個人的榮譽,他們用鮮血用生命換來的142高地,被命名為“李海欣高地”……千秋功績,皆留青史,這段歷史如同鏡鑒,對親歷者來說,更像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地?立在我們心里,但愿后來人與我們一起去記住他們,緬懷他們。</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們履行盡職了軍人的使命與忠誠,今天同樣有無數(shù)的軍人,為此去流血獻身,這種精神的相承一樣在延續(xù)與光大。譬如,2020年6月,發(fā)生在中印邊境喀喇昆侖的加勒萬河谷地區(qū),中國戍邊的官兵為領土不容侵犯,四名軍人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他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震撼著有良知的國人……“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是康西瓦烈士陵園里,烈士墓碑前一塊青石上刻著的八個字,是18歲的戰(zhàn)士陳祥榕,生前寫下的戰(zhàn)斗誓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去做的。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去詮釋了一個中國軍人的承諾與擔當。</p><p class="ql-block"> 前面說到,青春的歲月是首歌,而他們的青春是消失了的那首歌,青春的旋律還沒有完全展開,短暫生命就此劃過。在電影“芳華”里演繹的戰(zhàn)斗場景及戰(zhàn)場上血腥與殘酷的淋漓盡致,同樣是我們經(jīng)歷的。或許很多人無法體會,今天這個和平時期或是那個特殊年代,那群年輕人是怎樣經(jīng)歷他們的命運和所面臨人生抉擇的呢?其實,答案都在影片里,那里有我們的影子和記憶……大家讀到這里,或許無題,已經(jīng)有題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79年3月7日,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結(jié)束后,參戰(zhàn)部隊撤回國內(nèi)邊境區(qū)域休整待命時,部隊為紀念對越“作戰(zhàn)歸來”,各連隊都留下了這樣的集體照或是個人的留影,對連隊或是個人來說,都是作為一次切身經(jīng)歷的紀念,值得珍惜。</p><p class="ql-block"> 都說人生有些人和事,是值得守望和珍惜的。對我們來說,或許是一首奮進的歌,一段相同的經(jīng)歷;或許是一次的不期而遇,一段同行的旅途。照片上有四個人,我們是同年同籍一起入伍的戰(zhàn)友,他們是楊曉輝、虎良愿、李建明、栗建明,另外兩人是連隊的傣族兵巖拉和廣西兵韋德標。</p> <p class="ql-block"> 這也是我們連隊,一群從戰(zhàn)場上,走下來的戰(zhàn)友,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照片之外的他們。雖說幾十年過去了,有的戰(zhàn)友已離開了我們,但我還能記住,他們的姓名與籍貫,他們綻放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歲月遠去的腳步,再也找不回我與他們一起走過的時光,更難留住他們遠去的身影。但這是一張張讓我感懷的照片,她能帶我穿越時空,去尋找那些遠去的記憶和思念。我們從鏡頭中閃過,黑白相間的照片里,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痕跡,留下了軍營青春的定格,留下我們從容而平淡,又帶著幾分青澀,而真實的模樣,與戰(zhàn)友們一起走過的那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經(jīng)歷,大多是稍縱即逝,不會留下太多的記憶和印象;而有些經(jīng)歷,則是任憑歲月的流逝與時代更迭,依然燦若星辰,記憶猶新,而這些經(jīng)歷是需要我們?nèi)フ湎ゾ次返摹簿拖駪?zhàn)友們常說的那句話,“從來不用想起,永遠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 祝戰(zhàn)友們,“八.一”建軍節(jié)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