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醉蓬萊·甘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漠連戈壁,山地高原,嶺圍峰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張掖丹霞,隴上江南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麥積泥雕,崆峒道教,洞窟敦煌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泉月沙鳴,炳靈寺盛,峪關雄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石匣城仙,官鵝溝魅,拉卜楞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軟梨園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洮硯青銅,古蟲寧河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百合玫瑰,黃芪干白,礦藏繁而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拉面呱呱,草莓橄欖,杏桃佳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甘肅地形呈狹長狀,地貌復雜多樣,是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最復雜的省份,幾乎是我國的自然縮影,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huán)抱,主要山脈大多分布在省境邊緣,形成自然的地理分界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張掖丹霞,指張掖市的七彩丹霞地貌。其境是中國北方干旱地區(qū)發(fā)育最典型的、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高度復合區(qū),總面積50平方公里,數(shù)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xiàn)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該處的丹霞地貌發(fā)育于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紅色砂礫巖經(jīng)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色彩繽紛,集雄、險、奇、幽、美于一身。2013年,七彩丹霞景區(qū)被評選為“全球最刻骨銘心的22處風景”,2020年7月7日,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批準張掖地質公園為“張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3:隴上江南,特指甘肅隴南地區(qū)。境內氣候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江河縱橫,小溪密布,森林廣覆,山川秀麗,物產(chǎn)豐富,全省一流。距今7000多年前該地就有人類活動,是秦人的發(fā)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qū),他們和漢族及其他民族,創(chuàng)造了隴南燦爛的古代文化。其境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的麥積山石窟,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石窟藝術走廊”;有稱為甘肅省的西雙版納的陽壩亞熱帶生態(tài)區(qū),有“中國北方第一洞”武都五象洞,有水澈如鏡的文縣天池,有小九寨之稱的宕昌官鵝溝;有隴南西狹頌摩崖、深山林區(qū)的云屏三峽等等勝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4:麥積山,位于天水市麥積區(qū),系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麥積山建有石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齊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經(jīng)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現(xiàn)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石窟造像以泥塑為主,高大者有十余米,小者僅十多厘米;有的魁梧強健,有的慈悲寬憫,有的笑意盈盈,有的“竊竊私語”等等;特別是北周時期創(chuàng)作的“薄肉塑”伎樂飛天,將繪、塑技法結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畫呈現(xiàn)出強烈的立體效果,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獨樹一幟。石窟充分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后世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5:崆峒山,位于平?jīng)鍪?,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其境雄奇秀美: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崆峒山以丹霞地貌為主,褶曲、斷層、節(jié)理、裂隙等地質現(xiàn)象典型清晰,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罕見的地貌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史記》等古籍中,有記載黃帝在崆峒山見廣成子請教“至道之要”的故事,就有了“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后經(jīng)歷代陸續(xù)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東部一般為佛廟,西部為道觀。自古以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蒞臨,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霞蔚壯觀。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5:洞窟指莫高窟,位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始鑿于366年,後經(jīng)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現(xiàn)存洞窟735個,分南、北兩區(qū),布于高15至30多米高的壁崖上,各個朝代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莫高窟塑像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題材豐富、手藝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壁畫繪于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主要系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jīng)變、神怪、供養(yǎng)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表現(xiàn)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zhàn)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畫作;敦煌飛天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是敦煌藝術的標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延續(xù)近兩千年的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7:泉月沙鳴指鳴沙山和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城南5千米處,占地面積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區(qū)面積為12.79平方千米。嗚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山體由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堆積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fā)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二是,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會痕跡全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月牙泉處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南北長100米,東西寬達25米,泉水最深處有5米,東深西淺彎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內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蘆葦茂密,四周被流沙環(huán)抱,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堪稱“沙漠第一泉”。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8:炳靈寺,位于天水市秦州區(qū)西南,依五臺山圓照寺格局興建,占地面積為1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炳靈寺石窟始建于西秦,距今有1600多年歷史,最早名唐述窟,后改為炳靈寺,諧藏語“十萬佛洲”之音。炳靈寺石窟由下寺區(qū)、上寺區(qū)和洞溝區(qū)三部分組成,現(xiàn)存窟龕216個,各類造像800余尊,藏、漢兩種風格的壁畫1000多平方米,佛塔56座,藏品438件。窟內現(xiàn)存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書題記,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有明確造像紀年的題記。萬尊文殊寶塔內供銅鑄鎏金佛一萬零八百零八尊、佛教經(jīng)典書百部和寺內珍存高僧大師所賜墨寶和書法匾聯(lián)。2014年6月22日,作為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9:峪關,指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其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邊陲鎖鑰。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寬闊縱深百多里,扼守兩條古道,多處山口,集中了所有長城種類和形態(tài),名副其實的長城文化標志地,是世界上冷兵器時代最經(jīng)典的防御體系,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0:石匣城,指扎尕那,藏語意為“石匣子”。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的益哇鄉(xiāng),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處,海拔3000-3300米,周圍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東邊是凌空入云、云霧繚繞峻峭巖壁;南邊兩峰相峙并立成石門;南至東哇、納加一帶,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飛輪,流轉不息。山勢奇峻、景色優(yōu)美,猶如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石頭宮殿,宛如仙境。扎尕那由四個村寨與一個藏傳佛教寺廟拉桑寺組成,按山勢從低到高依次為東哇村、業(yè)日村、達日村、代巴村。居民以藏族為主,原生態(tài)的藏式榻板房層疊錯落,與雪山、圣湖、藍天、河流、原野森林、牦牛綿羊交相輝映,一幅遠離紅塵喧囂的世外桃園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1:官鵝溝,為官珠溝和鵝嫚溝合稱,位于隴南市宕昌縣城郊,和木隆溝、廟溝等景區(qū)組成總面積4.2萬公頃的國家森林公園,最低海拔1780米,最高海拔4153米,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夏天一路攀行,能感一天內四季的變換。官鵝溝自然山水優(yōu)美獨特,被稱為“九寨溝的姊妹”。景區(qū)內幽谷縱橫布奇峰怪石,原始森林古木參天,草甸雪山映杜鵑花海,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色彩斑斕的湖泊和直瀉而下的瀑布20余處。官鵝溝擁有白唇鹿、金錢豹、云豹、斑尾榛雞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毛冠鹿、蘇門羚、黑熊、林麝、紅腹角雉等2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700多種植物資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2:拉卜楞,系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從康熙年間始建,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寺院坐北向南,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房屋不下萬間,壁畫類型繁多而生動,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宏偉建筑群,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余人。整個寺廟現(xiàn)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現(xiàn)今寺內有著近20尊佛像,其中最高度達20米,有的金質,有的銅頂,藝術高超。拉卜楞寺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以聞思、醫(yī)藥、時輪、吉金剛、上續(xù)部及下續(xù)部六大學院為主,聞思學院是其中心。拉卜楞寺的古籍超過了8萬部,來自于宗教大師的編寫的中醫(yī)學、歷史等各個種類達到了10多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3:軟梨園,指皋蘭縣什川鎮(zhèn)古梨園,面積1.2萬畝,盛產(chǎn)軟梨。古梨園百年以上古梨樹9000多株,雖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梨花開時,什川似披上薄薄的雪花,潔白透亮,林間雪濤滾滾,花香彌漫,蜂蝶紛飛,隔河遠眺,只見梨花,不見古鎮(zhèn),置身梨園,令人心曠神怡。有學者贊為“植物界奇跡”、全球罕見的“活植物標本”、難得的“梨園博物館”;2013年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第一古梨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什川鎮(zhèn)軟兒梨種植始于明朝嘉靖年間,軟兒梨是香水梨的俗名。其果秋時色青黃,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變軟變黑,肉悉成漿,甘如蜜。有詩曰:“冰天雪地軟兒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滿樹紅顏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4:洮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洮硯產(chǎn)于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fā)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據(jù)地質專家測定,洮硯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距今約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細泥板頁巖石,其石粒徑為0.01毫米以下,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04克左右,質硬而不脆,經(jīng)久耐用。硯石因經(jīng)水長期浸潤,含水量高,又具多種金屬離子,故磨墨快而細膩發(fā)光,有雖酷暑而傾墨不干;其顏色有翠綠、赤紫、暗紅、黑等十多種,其色澤之美居諸硯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5:我國青銅業(yè)輝煌于中原,卻初萌于河隴大地,是中國青銅文化的淵藪之地,是研究中國青銅器起源的重要地區(qū)。在甘肅出土了諸多世所罕見的早期青銅器,青銅文化獨具一格。目前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一件青銅器,是1977年出土于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林家村馬家窯文化遺址的一把青銅刀,經(jīng)碳14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甘肅地處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農(nóng)耕、游牧文化圈在境內相切相交,形成了甘肅青銅器類型、風格的多樣性和特異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6:古蟲,古代生物;寧河,和政縣古稱。和政地區(qū)是歐亞大陸上最大的一個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產(chǎn)地,這里產(chǎn)出的化石迄今已創(chuàng)造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豐富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化石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化石巨鬣狗。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于和政縣城關鎮(zhèn)梁家莊新村。該館分一期館和二期館兩個部分,占地面積65畝,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館藏各類古動物化石30000多件,分三綱8目150個屬種,其中一級品50多件,二級品180多件,三級品350多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7:甘肅蘭州百合始植于清咸豐八年(1858年),生長在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七里河高原山地,因光照充足、降水適中、氣候冷涼濕潤、土壤疏松排水好,土地富含豐富有機質,產(chǎn)出的百合鱗莖常重在0.4千克以上,色澤潔白如玉、肉質肥厚香甜,品質極佳,是我國唯一一種藥食同源的百合,堪稱世界第一,故有“蘭州百合甲天下”美譽,系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2022年,榆中縣百合種植面積達到7.6萬畝,產(chǎn)量2.9萬噸,實現(xiàn)產(chǎn)值3.4億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8:玫瑰,指永登苦水玫瑰,是鈍齒薔薇和中國傳統(tǒng)玫瑰的自然雜交品種,中國四大玫瑰品系之一,世界上稀有的、生長在海拔1600—2400米之間、富硒清香型、食藥兼用的高原玫瑰品種,其栽培歷史可追溯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聞名于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天津酒廠用苦水玫瑰釀的玫瑰酒,在巴拿馬展覽會上榮獲銀質獎章,從此苦水玫瑰馳名中外,系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永登縣出產(chǎn)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國總量的50%以上,出油率萬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與世界著名的保加利亞的玫瑰香精媲美,被稱為中國的“玫瑰之鄉(xiāng)”。2022年,永登縣苦水玫瑰種植面積10.16萬畝,產(chǎn)值14.7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玫瑰生產(chǎn)基地,產(chǎn)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9:參,黨參;芪,黃芪;白干,當歸。甘肅盛產(chǎn)中藥材,以定西市為最,有“千年藥鄉(xiāng)”著稱,轄下岷縣、隴西、渭源三地,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七度左右,土壤沒有污染,適合種黨參、黃芪和當歸,“岷歸”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貢品;隴西盛產(chǎn)黃芪,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之說,被中藥材界譽為“芪中精品”,如今產(chǎn)量、質量、出口居世界第一。2022年,定西市種植中藥材180萬畝以上,形成了以岷縣當歸、隴西黃芪、渭源黨參為主的三個道地中藥材種植帶,產(chǎn)量54萬噸,總產(chǎn)值達到78億元,當歸、黨參、黃芪種植面積分別占全國的60%、20%和40%。2019年到2021年甘肅省當歸、黃芪、黨參的出口額分別為1.17億美元、8.07億美元、2.8億美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0:礦藏繁而貴,指甘肅礦藏豐富,截至2020年底,甘肅省已發(fā)現(xiàn)各類礦產(chǎn)180種(含亞礦種),在已查明的礦產(chǎn)中,甘肅省資源儲量名列全國第1位的礦產(chǎn)有11種,居前5位的有33種,居前10位的有58種。其中鎳、鈷、鉑族、硒、鑄型黏土和飾面用蛇紋巖等礦種居全國首位;水泥用紅土和黃土、巖棉用玄武巖居全國第二位;鉈、碲和水泥用砂居第三位;鋅、銅、鉻、重晶石、伴生硫、冶金用石英巖和飾面大理巖等7個礦種居第四;銻和菱鎂礦居第五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1:拉面呱呱,指蘭州拉面和天水一帶的傳統(tǒng)小吃。蘭州拉面,原名蘭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從河南省引入,后經(jīng)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 五黃(面條黃亮)”統(tǒng)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食客的好評,199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呱呱,甘肅天水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起于西漢,以蕎麥淀粉制作。首先將蕎麥等原材料石碾磨漿,然后將磨漿過濾、浸泡,濾掉淀粉中的雜質;三是將過濾后的淀粉加溫水,小火慢煮,不停地均勻攪拌,到鍋內形成一層厚厚的鍋巴時出鍋;出鍋后裝入盆內加蓋,進行回醒,最后用手捏成碎塊,放入碗中,配上油潑辣子、芝麻醬、食鹽、香醋、蒜泥等十幾種調料,食之香、辣、綿、軟,被贊為“秦州第一美食”。技藝被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2:草莓橄欖,野草莓,也稱瓢子, 薔薇科草莓屬植物,主要分布在隴南的大山里,花以白色為主,果實有紅、白兩種顏色。每年陰歷四月底開花,待花蒂脫落,青黃果露頭,隨著十幾個毒日頭過后,變成了紅似瑪瑙和粉嫩銀白的顆粒,橢圓如小拇指肚大小,象是點綴在山坡野地上的星星。野生草莓的果肉是漿狀體、多汁,味道酸甜,沁人心肺;有清熱止咳、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養(yǎng)補血等功效,所含的活性物質具有較高的防癌抗癌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隴南市武都區(qū)緯度、氣候和土壤條件與國際油橄欖主產(chǎn)區(qū)地中海沿岸非常相似,屬于世界頂級油橄欖黃金產(chǎn)區(qū), 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2017年5月份,武都橄欖油在美國紐約舉辦的國際橄欖油大賽上,特級初榨橄欖油榮獲金獎。 2022年武都油橄欖鮮果產(chǎn)量、橄欖油產(chǎn)量均再創(chuàng)新高,鮮果產(chǎn)量達4.5萬噸,產(chǎn)油6200噸,產(chǎn)業(yè)綜合產(chǎn)值已達28億元,種植面積、鮮果產(chǎn)量、初榨油產(chǎn)量均居全國第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3:杏桃佳味。杏,李廣杏,又名“敦煌李廣杏”,得益于當?shù)貧夂虻乩項l件,果皮金黃色,色澤油光鮮亮,皮薄肉多,平均單果重38.4克,最大45克,核小,味美汁多,香氣四溢,被譽為敦煌“水果之王”。2023年,敦煌市李廣杏種植面積1.6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5萬畝,產(chǎn)量預計在2萬噸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甘肅桃,有3000年歷史,原為野生,后經(jīng)人長期培育,成為花鮮果美的家桃。據(jù)《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鮮果,有湘核桃、紫紋桃、金城桃”;到了明清,蘭州東崗還盛產(chǎn)一種實大如碗、醇甜芳香的焦桃,被列為貢品。甘肅桃屬于我國特有的獨特物種,也是古老的孑遺落葉樹種,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甘肅的桃發(fā)展很快,僅蘭州安寧區(qū)就擁有桃園7100多畝,植株20多萬株,200多個品種,產(chǎn)桃850萬斤,此中以蘭州蜜桃、秦安蜜桃為最優(yōu)。</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