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p><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中國古代高等學(xué)府。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培養(yǎng)造就人才發(fā)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國家文物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書院時賜名嵩陽書院,并設(shè)院長掌理院務(wù)。嵩陽書院為宋代程朱理學(xué)的發(fā)源地之一。其建筑風(fēng)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內(nèi)原有古柏三株,其中1株已毀,僅余2株稱“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4000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西漢元封六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p><p class="ql-block"> 此為嵩陽書院第二寶,第三寶為武則天的金牌。</p><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內(nèi)建筑布局保持著清代建筑布局,現(xiàn)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間,共占地面積10084.4平方米,東西寬78.6米,南北長128.3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tǒng)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筑,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間。書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廢止,嵩陽書院作為這種已經(jīng)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載體,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為歷史紀念碑,其對于現(xiàn)代教育文化的意義也是重大而深遠的。</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嵩陽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陽書院在內(nèi)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前身叫嵩陽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五代之后,儒學(xué)漸漸在此興起,并成為“洛學(xué)”的誕生地,宋仁宗親賜匾額更名為嵩陽書院。</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大門是一座三開間卷棚式硬山建筑。檐下原掛有“高山仰止”“曲徑通幽”匾額,門額橫匾書:“嵩陽書院”四個大字。黑底金字,樸素大方,原匾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的墨寶,現(xiàn)為當(dāng)代書法家宋書范書。</p><p class="ql-block"> 儀門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因書院除具有講學(xué)的主要功能外,還有藏書和祭祀孔子的功能,儀門的設(shè)置是提示學(xué)子到此要注意言行舉止,注重禮儀。</p><p class="ql-block"> 如此盛名之嵩陽書院,其山門卻并不起眼,但兩旁的對聯(lián)非常之大氣,有氣吞山河之勢:</p><p class="ql-block"> 近四旁,惟中央,統(tǒng)泰華衡恒,四塞關(guān)河拱神岳;</p><p class="ql-block">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fēng)雨作高山。</p><p class="ql-block"> 儀門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因書院除具有講學(xué)的主要功能外,還有藏書和祭祀孔子的功能,儀門的設(shè)置是提示學(xué)子到此要注意言行舉止,注重禮儀。</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是我國宋代最高學(xué)府之一,以理學(xué)著稱于世。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為嵩山佛、道、儒三教薈粹之地。原為嵩陽寺,隋改為嵩陽觀,唐改為奉天宮,五代后周改為太乙書院,宋代景佑二年賜額為"嵩陽書院",成為傳播儒家思想,培育英才的教育基地,宋代巨儒程顥、程頤在此創(chuàng)立"二程理學(xué),司馬光、范仲淹、朱熹、韓維、李剛、呂海等都曾在此著書講學(xué)。</p><p class="ql-block"> 從嵩陽書院外的雕塑群,可以看出當(dāng)年講學(xué)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的講堂和道統(tǒng)祠之間還有個泮池,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舉行繞池一周的儀式,據(jù)說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濱,繞池是為紀念先師孔子,表示要效先師之法,安邦治國益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 道統(tǒng)祠是座面闊三間、欞門檻窗、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建筑。殿內(nèi)供奉帝堯、夏禹、周公石膏頭像,后壁懸掛帝堯、夏禹、周公當(dāng)年在嵩山地區(qū)巡狩、治水、測影等活動情況的大型圖案。道統(tǒng)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在拱橋的兩側(cè)分別刻有"泮池橋"三個字。</p> <p class="ql-block">杏壇</p> <p class="ql-block"> 杏壇清初著名中州學(xué)者耿介主持倡興嵩陽書院,循孔子杏壇講學(xué)舊學(xué),在此除地為壇,講學(xué)其章節(jié)。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今石護壇,周匝平臺欄桿,回復(fù)舊貌。</p> <p class="ql-block"> 先賢殿的東側(cè)有御碑亭一座。當(dāng)年,乾隆皇帝巡游嵩山,曾寫下兩首詩,時人于第二年將皇帝的詩刻于碑上,并修亭予以保護。碑上的詩句是:“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虛夸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對嵩陽書院極盡贊美。御碑亭左側(cè)那棵由一架長梯支撐保護的古槐。</p> <p class="ql-block">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jīng)林學(xué)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最大的柏樹。</p> <p class="ql-block"> 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tài)龍鐘,卻生機旺盛,虬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dāng)山風(fēng)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huán)佩,猶聞絲竹之音。</p><p class="ql-block"> 三將軍柏毀于明末。</p> <p class="ql-block"> 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yīng)之頌碑,又名大唐碑,刻于唐天寶三年(744年)。</p><p class="ql-block">大唐碑,上下分作五層(基座、碑身、碑首、云盤、碑脊),共由六塊巨石組成,全碑上下頗似一座建筑物。其雕工精細,達練圓熟,是唐代石刻藝術(shù)之珍品,反映了唐代石刻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該碑的書法藝術(shù)、雕刻圖案、碑體造型被譽為“三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