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閑聊,不約而同都想出去溜溜,簡單商議,決定自駕去河南。臨時動議,沒有作更詳細的攻略,只為避開曾游玩過的河南中部和南部,選擇了沿河南西北的線路。說走就走,商定后的第三天我們便一車兩家三證(駕駛證)四人開拔。自駕出行的最大便利就是隨心所欲,入境河南我們才發(fā)現(xiàn),無意間制定的行車線路竟誤打誤撞的行駛在南太行風景線上。也許蒼天成全,在返程落腳河北淶源縣城時,竟又意外闖入了北太行之首白石山景區(qū),見識了北太行的大美風光,彌補了不識北太行的缺憾。也使這次自駕無意間成為大美太行山的主題之旅。雖本人水平有限,但也愿在這里與朋友分享太行之大美:</p> <p class="ql-block">林州太行大峽谷</p><p class="ql-block"> 林州大峽谷,又名太行大峽谷,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石板巖鄉(xiāng)境內(nèi),在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因為他坐落于林州,所以也叫林州太行大峽谷。 林州大峽谷境內(nèi)斷崖高起,群峰崢嶸,臺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核心景區(qū)包括:泉潭疊瀑桃花谷、百里畫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巖。</p> <p class="ql-block">林州紅旗渠</p><p class="ql-block"> 說起紅旗渠,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人幾乎無人不知。如今,紅旗渠已經(jīng)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也成為國家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shè)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zhèn)~河南任村鎮(zhèn)),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xiāng)鎮(zhèn)。 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shù)近10萬、耗時近1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偉大工程,不僅是“新中國奇跡” ,和“世界第八大奇跡”。也為后人鑄就了永世不可磨滅的“敢叫山河重安排”的“紅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焦作云臺山</p> <p class="ql-block"> 云臺山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nèi),是一處以太行山岳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zhì)地貌景觀和歷史文化為內(nèi)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云臺山風景區(qū)因山勢險峻,峰壑之間常年云鎖霧繞而得名。2300萬年以來,新構(gòu)造運動的強烈抬升和水蝕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臺山雙崖對峙的峽谷群和各種動態(tài)的瀑、泉、溪、潭。景區(qū)內(nèi)的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獼猴谷和云臺山主峰茱萸峰等主要景點共同構(gòu)成了“云臺地貌”景觀 。</p> <p class="ql-block">山西平順井底村</p> <p class="ql-block"> 穽底村,是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寺頭鄉(xiāng)的一個自然村。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穽底村地處晉豫古道,歷史上曾是山西河南兩省之間的物流客流集散地。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外地交通運輸格局的改變,穽谷通古道逐步廢棄,成了閉塞的山村。直到2001年1.5公里掛壁公路打通,井底村才結(jié)束了閉塞與外面的世界公路相通。尤其近些年依托原始的民鄉(xiāng)民俗和太行山深谷的獨特景色及特色的掛壁公路而發(fā)展成太行山峽谷中的一個旅游景點。小村依山傍水。祥云湖的狹長碧澈,宛若玉帶環(huán)繞于群峰之中,泛舟其上,小艇行在水中,激起道道漣漪,驚得湖面碎銀蕩漾,仰望兩側(cè),峭壁猙獰,奇峰、怪石、綠葉、飛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山西壺關(guān)八泉峽</p> <p class="ql-block"> 八泉峽景區(qū)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壺關(guān)縣大峽谷鎮(zhèn),原名“八道水”,因峽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八泉峽雄居太行山大峽谷中段,最低海拔600余米,最高海拔1400余米,最大落差約1100米。長峽蜿蜒10余公里,如同一幅潑墨長卷,將峽谷氣勢、山泉飛瀑,激流浪花、奇峰異石濃縮于此,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峽風景畫。崖間涌泉突噴,水柱飛瀑,諸泉匯谷,聲若洪鐘。八泉峽將北方山川的壯觀和江南秀水的柔美完美融合:有重巒疊嶂的山峰、鬼斧神工的峭壁、千姿百態(tài)的山石、綠浪滔天的林海、潺潺流淌的泉水、清澈見底的池潭,行走其間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河南欒川老君山</p> <p class="ql-block"> 欒川老君山坐落在洛陽市欒川縣南部,海拔2192米,AAAAA級景區(qū),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之一,又名景室山。因為相傳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在此山歸隱修煉,故而得名老君山。北魏時建老君廟,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唐、宋、明、清諸代都把這里尊為道教圣地。老君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老君山氣勢雄渾,“駐足峰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少林”。歷代文人騷客對老君山多有推崇,明代詩人謝榛曾慨嘆老君山之美“兼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朦朧”。故有“天下無雙圣境,世界第一仙山”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黃土地上,挖一個邊長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鑿?fù)?至12孔窯洞,窯院一角的一孔窯洞挖出一個斜向彎道通向地面,作為居民出入院子的門洞。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門峽境內(nèi)保存較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依然保持著“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p> <p class="ql-block">黃河三門峽大壩</p> <p class="ql-block"> 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北鄰山西省,西鄰陜西省,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距市區(qū)30km的三門峽大壩,誕生于1957年,是我國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相傳大禹治水時疏浚河道,“斧劈三門”,形成神門島、鬼門島、人門島,故名三門峽; 三門峽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裝機容量40萬kw,全長875.2m,最大壩高106m,巍然屹立于黃河三門峽谷之間。</p> <p class="ql-block">駐馬店遂平嵖岈山</p> <p class="ql-block"> 嵖岈山,又名玲瓏山,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嵖岈山系伏牛山東緣余脈,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相連,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分布其中,有峰、洞、棚、石等各類景點。。史傳唐朝玄奘早期曾在嵖岈山一帶頌經(jīng)修行。吳承恩為避禍遠行,途經(jīng)嵖岈山,從嵖岈山石猴、睡唐僧、醉八戒、白龍馬、定海神針、老君花園、黑風洞、高老莊、流沙河等景觀中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了巨著《西游記》,故嵖岈山又有“西游仙山”之美名。</p> <p class="ql-block">河北淶源白石山</p> <p class="ql-block"> 在河北淶源聳立著一座巍峨的大山,那就是白石山。因山體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山體高大,有三頂、六臺、九谷、八十一峰,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登臨其頂可以遠眺狼牙山和五臺山。白石山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張家界之秀??芍^"雄"、"險"、"奇"、"幻":峰高谷深,峰林壁立,落差可達600米,是謂"雄";峰林崢嶸,峭壁陡崖,是謂"險";峰林如塔、如劍、如筍、如仙,鬼斧神工,謂"奇";而夏秋時節(jié),海拔1800米以上(步游路的起點海拔就超過1800米)常常云霧飄渺,云海如夢似幻,若雨后初霽,波涌浪卷,飄渺難當,更是一個"幻"字。</p> <p class="ql-block"> 沒有事先籌劃的自駕出行竟成就了一次太行山主題之旅,看來對于喜歡旅行的人有些時候不一定要籌劃的很詳細,只要走出去就可以見到不曾見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攝影:天馬行空</p><p class="ql-block">資料:來源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編輯:天馬行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