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澗人民大橋</p><p class="ql-block">林州市合澗村境內(nèi)橋梁</p><p class="ql-block">人民大橋原名“仙巖橋”,位于林州市合澗村南淅河之上,民間通稱“合澗大橋”。該橋始建于民國八年(1919),至十三年(1924)竣工,工期歷時五年。橋長九十丈,高三丈三尺,寬兩丈二尺,分九孔,為當(dāng)時縣境第一大橋。</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合澗人民大橋</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People close Stream Bridge</p><p class="ql-block">類型</p><p class="ql-block">大橋</p><p class="ql-block">地點</p><p class="ql-block">合澗</p><p class="ql-block">歷史記憶修復(fù)現(xiàn)狀TA說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歷史記憶</p><p class="ql-block">合澗南臨淅河,河上自古無橋。每逢雨季河水暴漲,常阻斷交通為害社會。年復(fù)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沙蔣村郭興義的關(guān)注。此人是當(dāng)時林縣知名慈善人士,他靠商業(yè)起家,致富后多有義行。民國七年(1918),又首倡修建合澗大橋。他看此地上距“仙人巖”不遠(yuǎn),便提議將橋名定為“仙巖橋”。該橋為當(dāng)時縣內(nèi)最大工程,耗資巨大。郭先捐錢七千串。為籌措資金,又開辦了凌集煤礦,將所得利潤全用于大橋工程。1922年,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彰其德行,親授其手書“博濟為懷”匾額。同年,興義八十壽終。之后不久,大橋工地施工告急,其子郭樹森承父遺志,始終不懈,捐錢至兩萬余串,終使大橋工程完工。</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一年(1932),大橋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災(zāi)襲擊,九拱橋眼被沖垮六拱。從此以后,交通再度中斷,時間長達十八年之久。</p><p class="ql-block">修復(fù)</p><p class="ql-block">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老根據(jù)地訪問團”來到林縣,了解到重修合澗大橋是廣大人民迫切要求,省政府撥下??畈⑴汕布夹g(shù)人員,由大橋附近的五個區(qū)141個等政村組織民工義務(wù)出勤修建。工程于1952年11月1日動工,1953年6月3日竣工,歷時七個月。在三拱老橋北端接建新橋五拱,并將原“仙巖橋”名改稱“人民大橋”。</p><p class="ql-block">現(xiàn)狀</p><p class="ql-block">人民大橋建成至今,又已五十三年,在這半個多世紀(jì)中,它經(jīng)歷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的考驗和現(xiàn)代化載重汽車的軋壓。目前,仍老當(dāng)益壯安然無恙,繼續(xù)為振興林州經(jīng)濟貢獻著力量。</p><p class="ql-block">1979年,此橋被林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