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7:00離開葡萄溝景區(qū),17:30抵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qū)亞爾鎮(zhèn)新城西門村坎兒井民俗園。</p> <p class="ql-block">2、對于久負盛名的坎兒井,我并不陌生。在未到新疆之前就聽說過,但僅僅是聽說而已。</p> <p class="ql-block">3、但當我踏上這片神秘土地的一剎那,我才明了此井非彼井,與湘江之濱的水井有著天壤之別。這是當?shù)剞r(nóng)業(yè)、牧業(yè)賴以生存、發(fā)展、難以替代的水利工程和一種特殊景觀。</p> <p class="ql-block">4、坎兒井,井穴也,維語稱“坎兒孜”,《史記》中稱“井渠”。</p> <p class="ql-block">5、坎兒井是我國荒漠地區(qū)古代先民根據(jù)當?shù)氐乩項l件、水文特征和大氣環(huán)流的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進行自由灌溉的一特殊灌溉系統(tǒng),遍布吐魯番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6、在我國只有新疆才有坎兒井,其中80%分布于吐魯番,暗渠總長度約5000km,堪比3條京杭大運河,接近黃河的長度。</p> <p class="ql-block">7、坎兒井民俗園為國家4A級景區(qū),是一處展示坎兒井文化為主題的景區(qū),包括新城西門坎兒井、坎兒井博物館、民俗街、民居賓館和葡萄園。</p> <p class="ql-block">8、在這里,可以通過最生動、最直觀的方式,感受這凝聚著勤勞與智慧的人間奇跡。</p> <p class="ql-block">9、吐魯番地區(qū)現(xiàn)有坎兒井1108條,新城西門坎兒井只是其中的一條。</p> <p class="ql-block">10、新城西門坎兒井為塔爾郎水系水源。1200年開挖,總長度4500m,豎井總數(shù)180眼,首部井深62m。</p> <p class="ql-block">11、西門坎兒井沿途灌溉7個村莊,日水量可澆20畝地,歷史最大流量81升每秒,現(xiàn)在流量47.5升每秒。</p> <p class="ql-block">12、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稱為中國“地下運河”。</p> <p class="ql-block">13、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坎兒井,是中國農(nóng)業(yè)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其開鑿技藝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p> <p class="ql-block">14、坎兒井有著獨特的生態(tài)價值,它是開發(fā)利用地下水一種很古老的水利工程。吐魯番是中國極端干旱地區(qū)之一,年降水量僅16mm 而蒸發(fā)量可達3000mm。如何引來水、留住水,對古代先民的智慧是極大的考驗。</p> <p class="ql-block">15、在吐魯番盆地大量興建坎兒井和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密不可分。其北部博格達峰和西部克拉烏成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博格達峰海拔5445m,而盆地中心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m。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離僅60km, 高差竟達1400多米。</p> <p class="ql-block">16、山上雪水融化流出山口后流經(jīng)盆地砂礫質(zhì)的土壤,大部分潛入地下形成地下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人們利用地面的坡度巧妙地創(chuàng)造了坎兒井,在地下順著山勢開挖暗渠,引地下潛流灌溉農(nóng)田。</p> <p class="ql-block">17、坎兒井以高山雪水為水源,在一定間隔打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后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將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農(nóng)田。</p> <p class="ql-block">18、由于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jié)、風沙影響,蒸發(fā)量小,流量穩(wěn)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非常適合盆地的自然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19、坎兒井由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個主要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20、豎井是供定位、進入、通風之用,也是開挖或清理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的通道。在吐魯番盆地,可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p> <p class="ql-block">21、開挖時所取的土會在周圍形成環(huán)形土堆,從而防止地面水滲入;豎井的深度與坎兒井所處的位置有關(guān),下游地區(qū)一般只需10m左右,上游地區(qū)則可能深至100m。</p> <p class="ql-block">22、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m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p> <p class="ql-block">23、暗渠又稱“輸水廊道”,由集水段和明渠段組成。其寬度、高度等一般只能允許一人側(cè)身進入,長度則根據(jù)水位深度、土質(zhì)等因素不同而變化,一般3km到5km,最長可能超過10km。</p> <p class="ql-block">24、在開挖暗渠時,為確定方向,減少彎曲,先民們先后創(chuàng)造了木棍定向法和油燈定向法。</p> <p class="ql-block">25、木棍定向法,即在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的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方向挖掘。</p> <p class="ql-block">26、油燈定向法,是依據(jù)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油燈定位只能用于同一個作業(yè)點上。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這樣不同的作業(yè)點就可以保持一致不偏離方向了。</p> <p class="ql-block">27、明渠與一般渠道基本相同,橫斷面多為梯形,坡度小,流速慢。暗渠與明渠相接處稱龍口。</p> <p class="ql-block">28、澇壩又稱蓄水池,用以調(diào)節(jié)灌溉水量,縮短灌溉時間,減少輸水損失。澇壩面積不等,以600-1300平方米為多,水深在1.5m`2m。</p> <p class="ql-block">29、坎兒井的修建,為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重要保障,是造福百姓的千年大計。而耗資巨大的萬里長城,固然能抵御外敵入侵,但從造福人民的角度看,坎兒井也許比長城更偉大。</p> <p class="ql-block">30、對于新疆特別是吐魯番人民來說,坎兒井有著“母親河”一樣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井渠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p> <p class="ql-block">31、作為對環(huán)境破壞最小的坎兒井見證了綠洲的繁榮和發(fā)展,是水利事業(yè)、綠洲農(nóng)業(yè)的里程碑,時至今日仍是吐魯番農(nóng)業(yè)灌溉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32、20世紀50年代末,坎兒井的數(shù)量達到了最高峰,全疆有著1784條大大小小的坎兒井,灌溉面積達到24200公頃。</p> <p class="ql-block">33、然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的日益擴大和農(nóng)田機井灌溉增加,水資源被大量消耗,許多坎兒井被迫廢棄,尚能使用的坎兒井數(shù)量顯著減少。</p> <p class="ql-block">34、以吐魯番地區(qū)為例,在1957年到2014年間,坎兒井減少了1023條,平均每年就有18條消失。</p> <p class="ql-block">35、坎兒井的減少致淺層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土壤結(jié)構(gòu)發(fā)生不可逆的改變,荒漠化面積大大增加,生物多樣性也顯著降低。</p> <p class="ql-block">36、自2009年開始,坎兒井搶救性保護加固工程在吐魯番拉開帷幕,實行掏撈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裝井蓋等保護工作。</p> <p class="ql-block">37、經(jīng)過多年持續(xù)不斷實施保護工程,最大程度保存了坎兒井的基本形態(tài),延續(xù)了坎兒井的灌溉等功能,最大限度遏制了坎兒井的消失。據(jù)統(tǒng)計,加固后的坎兒井出水量比過去平均增加30%左右。</p> <p class="ql-block">38、九月的吐魯番,秋風習習,寥廓澄清??v橫交錯的坎兒井血脈般流淌著,靜靜地滋潤著一片片綠洲,默默地哺育著一方人民!</p><p class="ql-block">(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