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人,普遍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能動不能靜。只要稍稍安靜下來,就會發(fā)慌無所適從,非要不停的刷手機、上網(wǎng),來麻痹自己。</p><p class="ql-block">一個靜不下來的人,身體是絕對不會好的,腦筋是絕對不會靈光的。因為心不靜的人,遇事容易沖動急躁,最后勢必把身體和生活搞得一團糟。</p><p class="ql-block">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時,其實問題本身并不大。但如果心亂了,就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場關于心的修行,心不靜,則意亂,意亂則神迷。我們只有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活出安寧。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心靜下來?今天我們分享3點。</p><p class="ql-block">1、真正的靜來自于內心</p><p class="ql-block">《易經(jīng)》里面有一個專門講如何獲得內心安寧的修身之卦,就是艮卦。艮卦卦象,是兩座山,下面一座山,上面一座山。</p><p class="ql-block">那為什么不叫山卦呢?因為山太具象了,只能代表一座一座的山,不足以表達艮卦所要說的事情。艮含有止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止。天底下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不停地動的。</p><p class="ql-block">老子講得最清楚: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p><p class="ql-block">狂風和驟雨,來得越猛,去得越快。可見不管怎么動,動得多么劇烈,最終都會慢慢停下來。人動久了會疲倦,輪子動起來以后,因為與地面有摩擦力,也會慢慢減速,直到最后停下來。</p><p class="ql-block">動,自己會靜,動一段時間,就想靜下來。最好的辦法是去想象風雨中的寧靜,那才是真正艮的境界。</p><p class="ql-block">這告訴我們,真正的靜,是一個人的心靜,而不是外界的靜。外面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你無法阻止。什么時候我們的心不動了,就會感覺到外面風風雨雨,其實無比寧靜。</p><p class="ql-block">2、去除讓你不能靜的禍根</p><p class="ql-block">那么,人想靜卻靜不下來,到底是什么在影響呢?當然是起心動念,牽動你情緒波動的那些東西,說到底就一個字:欲。</p><p class="ql-block">欲望沒完沒了,所以人會得寸進尺,貪念無止。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念,無所不用其極,會偷、會搶、會做假賬、會侵占……這些東西牽引著你不僅越來越靜不下來,還會損人不利己。那么,如何把妨礙自己靜下來的“欲”去掉?</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給出了方法: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p><p class="ql-block">老子所講的“欲”,基本上都是貪欲。為了生存,人有欲望是正常的。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人就活不了。所以,老子所謂的欲,都是多余的欲,即貪欲?!盎鳌保褪侨俗陨蚤L的時候,貪念就出來了。那怎么辦?“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吾”,就是道。</p><p class="ql-block">當人一念生出的時候,要用一套方法,拿出來鎮(zhèn)住這種很難控制的欲望。</p><p class="ql-block">人,不可能沒有念頭,而且念頭很多。念頭一動,就要用自己內在的東西控制它,讓它適可而止。這就是“杜外以養(yǎng)中”。里面叫作精、氣、神,外面叫作目、口、耳。</p><p class="ql-block">在五官里面,眼睛跟嘴巴是可以開關的,鼻子跟耳朵始終是開的,關不了。眼睛可以開關,就是叫人閉目不看。看那么多干什么?嘴巴可以開關,就是叫人不要說話。說錯話遭人討厭,老說話干什么?這就叫修養(yǎng)。</p><p class="ql-block">“杜外以養(yǎng)中”,就是盡量減少目口耳的外界引誘,盡量充實里面精氣神的修煉,這個就叫無名之樸。只要把無名之樸搬出來,就能安定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亂七八糟的心靜下來。</p><p class="ql-block">“夫亦將不欲”,所有的貪念,都會很快地減少、消失,甚至根本不會發(fā)出來,這就叫作不欲。不欲就會趨于平靜,趨于心平氣和,天下很自然地,就回復到安定的狀況了。這個過程也是修煉的歷程。</p><p class="ql-block">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阻塞住那些讓你很容易受到外界引誘的東西,會牽動你情緒波動的東西。</p><p class="ql-block">這樣,你的內心就很安寧, 就很虛靜,就不會產生那種不必要的欲望,你就會終身都不憂苦。</p><p class="ql-block">3、靜非一日之功,要常常修煉</p><p class="ql-block">那么靜,要靜到什么地步呢?</p><p class="ql-block">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止”,靜到像山一樣。山不動,人就不動。其實山也在動,但是最起碼它是所有東西中最不動的。軍令如山,誰能夠撼動?不動如山,你能把我怎么樣?這都是我們常講的話,卻沒有好好地運用到生活當中。</p><p class="ql-block">《大學》里面有一段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一個人有沒有定力,就看他能不能靜下來。</p><p class="ql-block">有人說我很靜啊,那我們就要問,你靜到什么地步,靜到什么程度?你也許是裝的,只靜個兩分鐘而已。小孩大概只能靜兩分鐘,就開始動了,因為他小,還沒有多少修養(yǎng)。如果大人也像小孩一樣,整天都在動,那這一輩子能做什么事呢?大家自己去想想。</p><p class="ql-block">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p><p class="ql-block">虛掉我們心中的執(zhí)著,達到極致,就叫作“致虛極”。因為不把他那些執(zhí)著執(zhí)念虛掉,就化解不了我們的心病。守靜到什么地步?就是很篤實的程度。這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人安靜一分鐘可以,兩分鐘可以,第三分鐘就不行了。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使心歸靜,要花很大的功夫。當然“致虛極、守靜篤”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我們提出四個字給大家當作行為的參考,就是清心寡欲。</p><p class="ql-block">“清心”,就是把內心清一清,不要雜念太多?!肮延?,就是把欲望減一減。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但是減一減總可以吧。</p><p class="ql-block">從安靜一分鐘開始,慢慢兩分鐘、三分鐘……這樣你就能慢慢靜下來,達到“止”的狀態(tài),逐漸獲得內心的清明自在。</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這樣,耗損的補不回來,就越老越快;耗損的補得過多,就越來越慘。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損益平衡表。</p><p class="ql-block">公司的損益平衡表還要很多人控制,而人生的損益平衡表卻只能靠你自己。</p><p class="ql-block">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lt;/p><p class="ql-block">安靜對于急躁來講,是有控制力量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靜,安靜控制得了急躁。</p><p class="ql-block">所以,一個人平常要養(yǎng)成穩(wěn)重、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fā)力。這樣的人才叫作可靜可動,伸縮自如,才能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狀態(tà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