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圖/ 史 權</p> <p class="ql-block"> 石頭與棗樹,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物事,在那遙遠的青平川上,總是那么契合地相生相伴。</p><p class="ql-block"> 走進青平川甄家灣古村,踏著腳下滄桑的青石路,我的腳步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心底不由地觸動一種神圣的尊崇感。凝望著那些年代久遠的石墻、石窯、石磨、石碾、石槽、石倉、石雕,引發(fā)了人們諸多感慨。就在那內心波瀾泛起的一刻,我仿佛讀懂了沉默了千百年的石語。</p><p class="ql-block"> 一座座毗鄰錯落的石壘小院,除了這些布滿歲月痕跡的石物、石事,便是院落里寂寥挺立著的棗樹,一株、兩株、或三株……</p><p class="ql-block"> 星星點點的棗花正開,散發(fā)出陣陣醉人的清香,翠綠的棗葉掩隱了棗刺兒尖銳的鋒芒。這些粗壯皮糙老棗樹,一看也有了不小的年頭。它雖然沒有石頭耐久,可卻煥發(fā)出欣欣向榮的活力,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詮釋著萬物有靈的真諦。</p><p class="ql-block"> 一陣涼爽的清風撲面而來,吹拂起斑駁樹影下游人的薄衫裙裾,令人神清氣爽。搖曳的棗葉兒是在欣喜而動,是在歡迎鼓掌,還是在感慨萬千?那些巋然不動的石頭,倒像是在一旁默默勸解著棗樹兒:別激動,壓穩(wěn),壓穩(wěn)點!</p><p class="ql-block"> 青平川雖然被稱作為川,其實也如陜北高原普通的地貌一般,山連著山溝套著溝,一道彎彎曲曲的河溝直通向遠方。就在這蜿蜒的河道邊,零散布局著甄家灣古村、太相寺紅軍高級會議舊址、關莊知青點等村莊景點。這些地方最大的共同點,便是每個村子里,都有著許許多多的石窯洞和石頭打制成的老物件,還有遍布村落的棗樹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你可千萬不要小瞧這些石頭和棗樹兒,它們可是見識過很多的大世面。它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聽過太相寺悠揚的晨鐘暮鼓、熏陶過與人為善的頌經梵音;</span>見過古時舉人貢生家大小姐的似玉容顏,聆聽過村頭戲臺上秦腔名角“咚咚蹌蹌”的唱腔;陪伴過書生秀才們月下苦讀吟詩,偷窺過姑娘在油燈為心上人繡花納鞋墊的小秘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些個不引人注意的石頭和棗樹兒,雖然不言不語,卻見證著清平川的過往歷史。它們經歷過烽火狼煙、兵荒馬亂的年代,見識過偉人的堂堂威嚴;領會過紅軍東征、西征會議精神。那些叱咤風云紅軍將領們,穿著普通的粗布衣衫,吃著老百姓一樣的粗茶淡飯,坐在棗樹下的石碾盤上,舉手投足、談笑風生間便產生了厲害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青平川這些平凡的小村里,都有一些簡單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就像這些遍處可見的石頭和棗樹兒。就地取材用小河邊的石頭,壘起了院子的石墻,修建成了居住石窯,雕刻成了日常生活需要的器具;院落里的棗樹兒,一年年花開花謝、棗青棗紅,從一棵棵小樹苗長成虬枝勁拔的大樹,一代代扎根傳承、一輩輩守望著美麗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青平川的這些石頭和棗樹兒,沉默是一種領悟,屹立是一種守望。</span>石頭如是,棗樹如是,人亦如是。有石頭、有棗樹、有炊煙裊裊,便有雞鳴狗吠、牛耕羊撒歡的人間煙火故事。 </p><p class="ql-block"> 在一個月明星朗的夜晚,那個從遙遠首都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小伙子,躺在雜石砌成的陜北窯洞里,傾聽著小溪水嘩嘩流淌聲,嗅著空氣中飄蕩的沁人心扉棗花兒香。從《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直寫到《秋天的懷念》,史鐵生將頑強的生命,用文字譜寫豐碑,“沙沙“的筆尖下刻畫出磐石般的堅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流淌著的還是那條清亮小河,仍在奏響著石頭和棗樹們耳熟能詳的歌聲:</span>“上河里的鴨子下河里的鵝,一對對毛眼眼望著哥哥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故事雖已成為過去,</span>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人生》卻已火遍全國。如今河里嬉戲的一群群鴨鵝,是駐隊第一書記號召鄉(xiāng)親們飼養(yǎng)的致富成果。近年來數多慕名而來的劇組,將這些平凡而又祥和的景象搬上了熒幕,這些悠閑幸福的鴨鵝們,與青平川石頭棗樹兒,一起定格為永恒的紀念。</p><p class="ql-block"> 我愈發(fā)喜歡上了青平川的棗樹和石頭們,有幸能與它們一瞬間同框,也算是此行的一種額外之喜。尤其那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熱情好客的鄉(xiāng)親們和勵精圖治的地方干部,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鹼畔上的棗樹下,坐在石桌上的網紅甄姐,呈現(xiàn)出一片祥和的美感,無意中自成風景。這</span>位樸素的“古村甄姐”,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大力推廣紅棗、小米等地方特產,從而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如果說青平川的石頭是一位沉穩(wěn)憨厚的北方漢子,那一株株搖曳迷人的棗樹兒,就是潑辣熱情的陜北姑娘。</span>細細品味,青平川的石頭和棗樹兒,更像是飄蕩在陜北大地上,一首首意味深長的信天游。</p><p class="ql-block"> 遠去的只是流逝的時光,歸來仍是熱戀的故鄉(xiāng)。青平川的大路邊,這些曾經寂靜無名的小村,正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下,逐漸地沸騰起來。陜北民歌《三十里鋪》中唱到:</p><p class="ql-block">三十里鋪來遇大路,</p><p class="ql-block">戲樓拆了修馬路。</p><p class="ql-block">三哥哥今年一十九,</p><p class="ql-block">咱們二人沒盛夠……</p><p class="ql-block"> “盛”是“住在一起”的意思。飛馳的車子離大路口的石門樓子漸漸遠去,我那久久不能平復的思緒,卻仍在青平川上空繼續(xù)神游。</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