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說起來想去爨底下村可真是心心念念好幾年了,奈何2020年疫情來了,而且一來就是三年。幾次欲行,幾次失敗,雖然并不遙遠,卻總是遙不可及,每年都決心去,每年都成了空想。還好,無心插柳柳成蔭,上級單位安排培訓,出差回來可以路過哪里,正趕上周六還不占用工作時間,算是苦心人天不負吧,終于如愿。雖然天氣悶熱,奈何情致更好,水平雖低也無關興奮。</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還留戀小時候的青磚碧瓦。那就來一趟爨底下吧,這里有石墻,墻上或者有青苔,或者有歲月的斑駁印記;這里有青瓦,青瓦上長滿瓦松,應該是五十多歲人記憶里才有。如果你已經忘記了門樓和影壁,那就來一趟爨底下吧,磚樓很舊,木門也皸裂,曾經的油漆已經蕩然無存,歲月的風雨讓木門皺紋深刻,有的裂縫也已經很大,雖然破敗,但卻并不比當下的塑鋼門窗丑陋,而且更多了一些滄桑和厚重。門框上貼著紅紅的對聯(lián),昭示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里家家都有影壁,有的寫著大大的福字,有的是很標志型的爨字,有的影壁在門口外,有的在院子里。講究的人家還有門當和戶對?看著木格子的窗,經年的窗戶紙變得發(fā)黃,手剪的窗花,曾經兒時的記憶立刻會跳回你的腦海。在這里你還能看到一個門口有三進房屋,里邊住的可能是一家人,也可能是同族人,在當代都是獨門獨戶的城市或者鄉(xiāng)村,小時候要穿過幾間房才能到自己家的感覺,如果不是在這里重溫,可能就真的被遺忘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太側重拍光影了,追求明暗變化,所以畫面并不鮮亮。匆匆一行,管中窺豹,就權作記錄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邊幾張是邢臺黃岔村,當年黃巾軍起義的地方,也是我們抗日根據(jù)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