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關于桃源縣剪家溪初級小學的回憶

伍炳炎

<p class="ql-block">公元1957年8月下旬,奶奶要我“發(fā)蒙”,去讀書。政府規(guī)定:七歲才能“發(fā)蒙”。</p><p class="ql-block">此年我七歲。于是,在本家姑姑芝仙、竹仙的帶領下,8月底在剪家溪初級小學報名,9月1日上學了。</p><p class="ql-block">這所學校,解放前是伍氏宗祠及其所辦的“廬山書院”。五代十國中有個南唐,南唐狀元伍喬,號廬山,安徽廬江人。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伍喬考中狀元。剪市的伍氏先賢,將自己所辦的伍氏子弟學校取名“廬山書院”,寄寓光前裕后、光宗耀祖之意。</p><p class="ql-block">這也是剪市各姓氏辦學的潛規(guī)則。如沙蘿溪郭氏,其子弟學校取名“伯達小學”,是因為沙蘿郭氏始遷祖郭伯達,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遷常德,歿后葬桃源二里崗(現(xiàn)桃紡位置),其后裔辦學校,以始遷祖名號給學校命名。八公橋向氏辦學校,取名“竹林小學”,是因為魏晉“竹林七賢“中有個向秀,他是向氏的驕傲,故以“竹林”命名。</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廬山書院收歸國有,取名“桃源縣剪家溪初級小學”。學校沒有圍墻,用竹籬笆圍了一圏,算是界址。伍氏宗祠高大,內(nèi)空面積不小,作了學校的大禮堂(此禮堂后來成為剪市區(qū)公所辦公樓,后又為鹽倉庫)。</p><p class="ql-block">當時,這所學校只有四個班:一、二、三、四年級各一個班。</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一年級班主任是李士心(李志)老師,兼教語文。他是河對岸雙湖的人。身材高大,和靄可親。</p><p class="ql-block">那時,同學們的年齡間隔大,七歲八歲,十歲十一歲的都有。</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還依稀記得的同學: </p><p class="ql-block">劉立群 熊錦云 管慶久</p><p class="ql-block">劉伯祥 劉桃仙 劉荷枝</p><p class="ql-block">伍立剛 李忠元 向杏榮</p><p class="ql-block">羅延壽 潘菊清 楊芝仙</p><p class="ql-block">楊平和 劉世華 伍再成</p><p class="ql-block">姚耀元 文新全 伍光榮</p><p class="ql-block">伍正前 伍正瓊 伍錦元</p><p class="ql-block">伍怡元 伍祖榮 李樹章</p><p class="ql-block">聶安國 羅建初 伍運秋</p><p class="ql-block">王美球 伍雪枝 李梅清</p><p class="ql-block">曾立芬 廖玉珍 劉連生</p><p class="ql-block">伍美成 李富生 李明清</p><p class="ql-block">宋 清 朱桂林 江衡山</p><p class="ql-block">楊中一 凃一清 廖心平</p><p class="ql-block">趙迪平 伍春太 伍耀榮</p><p class="ql-block">羅金名 伍樹堂 伍國成 等等</p><p class="ql-block">廖玉珍是班上最漂亮的,可惜天不假年,豆蔻早夭。</p><p class="ql-block">有的同學,讀了一期或二期,就輟學了。時過境遷,現(xiàn)在委實記不清了。</p><p class="ql-block">我和劉連生坐一排,我算術成績差,主要是乘法胡凃,經(jīng)常抄他的作業(yè)。我以為加法和乘法是一樣的,還和他爭論:你看,2加2等于4,2乘2等于4,加法和乘法,不是一樣的嗎?所以,我的算術作業(yè)本上,3乘4等于7,老師給劃個紅叉。</p><p class="ql-block">每天放學前,李老師都把當天的生字寫在黑板上,讓每個同學都唸一遍,唸不出就留下來,大人們稱之為“留學”,唸對了就可以立刻回家。有一次,輪到聶安國讀生字“南”,他忘記了讀音,就把“南”字上面的拼音字母拼讀出聲了。老師聽到,隨即擦掉拼音字母,這下把我們害苦了!以往都是暗暗唸拼音認生字,現(xiàn)在拼音都沒了,生字又多,根本記不住,弄得后面的人全部留學。</p><p class="ql-block">音樂課:學的第一首歌是:“兩只老虎?!备柙~是:</p><p class="ql-block">“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lt;/p><p class="ql-block">(這首兒歌傳唱了幾代人、幾十年,現(xiàn)在我孫子還在唱)。</p><p class="ql-block">后來,老師教三四年級的同學也用這個曲調(diào),唱另外一首歌,我聽起來,好像是“抗一音發(fā),抗一音發(fā)……”很羨慕大哥大姐們會唱這首歌。</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后,我才弄明白這首歌詞:</p><p class="ql-block">“抗議英法,抗議英法,反侵略,反侵略。支持埃及斗爭,支持埃及斗爭,要和平,要和平。”</p><p class="ql-block">原因是:1957年,埃及青年軍官納賽爾發(fā)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成了埃及總統(tǒng),收回英法出資修建的蘇伊士運河為國有,英法出兵干涉。埃及是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所以我國大力聲援埃及,才有了這首兒歌。</p><p class="ql-block">(1970年,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在國慶閱兵臺上遭到槍殺,我國派出了以郭沫若為特使的代表團,前往埃及首都開羅參加悼念。)</p><p class="ql-block">手工勞動課:印象最深的就是劉伯祥扎的紙飛機。同樣一張白紙,我們扎的紙飛機,飛個二三米就掉下來,而劉伯祥扎的,在河邊順著風飛了近百米,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盡管是小學生,勞動還是要搞的。當時最大的勞動,就是挑磚挑瓦。</p><p class="ql-block">董家橋北邊的廟宇“觀音庵”、“紫竹林“拆了,遠一點的“慈光寺”也拆了,我們參與把那些磚瓦,跌跌撞撞挑到書房崗(就是現(xiàn)在剪市中學處),說是修建“剪市完小”(1958年,完小如期落成)。</p><p class="ql-block">開學沒幾個月,學校召開大會,負責人楊老師宣布:李士心是右派,開除回家。</p><p class="ql-block">于是,李老師收拾行李,要走了,同學們依依不舍。大家?guī)椭脰|西,我拿著洗臉架,走到河邊,李老師租了一個小船,東西裝在船上,大家眼望著小船緩慢離去……</p><p class="ql-block">課余活動:操場空曠,沒有任何體育設施。全校就一個籃球,休息時,同學們聚集在操場上,看籃球在高年級同學手中傳來傳去,沒我們的份。最活躍的是雷宏元、伍桃軒、伍竹軒、伍仲伯、陶國中、張順清等等。他們說是“打革命”,就是不讓小同學拿到球。</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沅江河里漂來很多通紅的橘子,同學們想撿來吃。老師馬上制止,說:“這個橘子不能吃!有可能是敵人搞的陰謀詭計,里面可能有毒,有細菌?!按蠹抑坏米髁T。</p><p class="ql-block">中午休息時,男同學跑到河邊,撿子彈頭。當年打仗時,這東西河邊留下不少。同學們撿到后,用鐵絲彎一圏將子彈頭固定,用它來敲“克瑪子”。這東西,男生都愛玩。就是一張較厚的紙上,排著很多小突起,用石頭或鐵器一敲,能發(fā)出“啪”地一聲響,里面肯定有火藥。此外,有時中午也在河邊釣魚,用一根細竹竿,捆一根線,拴個魚鉤,捉只蜻蜓(或者蛆蟲)掛在魚鉤上,甩到河里,很快就能釣上一條馬龍皮,比游叼子(小白條)大,一條約一兩到二兩重,那時魚真多!</p><p class="ql-block">到剪家溪街上蹓跶,也是很愜意的事。若逢趕集,更是熱鬧。賣糖胡蘆的,賣打白糖的,看西洋鏡的,都能吸引我們。買打白糖,需要老板用錘子鑿子敲打,方能弄下一塊。那西洋鏡,也叫萬花筒,就是一個支架上放了一個鏡筒,花五分錢能看三十秒鐘左右,大概十幾個鏡頭:基本上都是樓房、風景片,但是很美!</p><p class="ql-block">街上有唯一的一家面館,人稱“食館業(yè)”,上街如果能碰上叔叔、舅舅之類,帶我去吃一碗餛飩,那就太高興了!餛飩一角六分一碗,面條一角四分一碗,光頭面一角。</p><p class="ql-block">每到傍晚,白帆點點,許多大船、木排順江而下,在剪家溪停泊,高高的桅桿矗立江面,滾排甚至排到了江心,場面十分壯觀。船工、排工紛紛上岸補充生活用品。剪家溪也因此生意興隆,充滿活力。</p><p class="ql-block">那時,家庭作業(yè)不多,老師偶爾布置一點。無非是抄寫拼音、生字等。煤油燈下,花十分鐘,作業(yè)即可完成。</p><p class="ql-block">文娛活動:基本沒有。我記得剪市第一次放電影,是無聲電影,沒有聲音,內(nèi)容也不記得了,因為人多,我還是騎在父親脖子上看的,叫騎“頸馬”。</p><p class="ql-block">政府辦過一次物資交流會,規(guī)??涨啊T诩艏蚁舆叴盍藨蚺_,先是劃彩龍船,玩蚌殼,叫“打鬧臺”,金鼓齊鳴,十分熱鬧!目的是把附近的群眾吸引過來。然后是折子戲《陳姑姐趕潘》、《武松打店》之類。再就是正本戲《轅門斬子》,《大破天門陣》等等。</p><p class="ql-block">1956年,我們這里成立了初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1957年轉成高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農(nóng)民稱之為“合作化”。1958年,則變成了剪市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開始修建九龍水庫。剪市人民公社書記吳愈俊(陬市前河人)、社長羅林章(喜雨村人)帶領上萬民工開展大會戰(zhàn)。工地上紅旗招展,人聲鼎沸,打硪的號子聲和廣播聲此起彼伏,一派熱火朝天的景像。大壩兩旁豎著巨大的標語牌:</p><p class="ql-block">叫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幅巨大的宣傳畫:一個農(nóng)民滿面笑容,手里牽著九條龍。這是二中盧起舞老師畫的。</p><p class="ql-block">從九龍水庫到剪家溪的公路也修好了。路上鋪了鵝卵石,路邊還豎起了松木電桿,電燈泡也安上了。可惜的是:燈泡剛安好,就被上學的學生們打碎了。他們從公路上就地取材,撿起鵝卵石擊打燈泡,說是“練正手”,燈泡全部打沒了。</p><p class="ql-block">那時的口號是:</p><p class="ql-block">共產(chǎn)主義是天堂,</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是天梯。</p><p class="ql-block">樓上樓下,電燈電話。</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剪家溪初級小學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學生全部遷往新落成的“剪市完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