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母校和我的良師

永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的母校和我的良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張銀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0月12日,是我的母校一一山西平遙中學建校100周年之日,百年風雨兼程,繼承革命傳統(tǒng)。我是平遙中學1962年畢業(yè)的高27班學生,闊別母校60余載,熱切期盼在母校百年華誕之際,追溯學校辦學歷程,再鑄母校輝煌前景,借以回顧自己在平遙中學的點滴往事,謹以下文表達一個學子對母校的懷念。(附照片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百年艱難建校史革命薪火永相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在平遙文廟東廂房,創(chuàng)立了勵志中學,這是平遙歷史上第一所中學。取名"勵志中學",意在勉勵學生從小立志,報效祖國。1928年,勵志中學更名為"平遙縣立初級中學",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晉中地區(qū)早期建立地方組織和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是當時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我的平遙四中郝生英老師就讀于平遙初級中學,他捷足先登,已寫下《不老的平遙中學》,是他少年求學的記憶,更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記實。深情回憶青春事,九十又三一少年。郝老先生,老驥伏櫪,筆耕不輟,吾輩楷模。1949年10月,平遙初級中學與沁源太岳中學合并,成立了"山西平遙中學",由山西省教育廳直接管轄。太岳中學是1940年8月1日,由鄧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太岳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的一所學校,是培養(yǎng)軍、地初級干部為主的半軍事化學校。太岳中學以抗大為榜樣,以毛澤東親自為抗大題寫的教育方針和校風為準繩,嚴格進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師生一手拿書一手拿槍,邊學習、邊戰(zhàn)斗、邊工作,爬坡過坎,艱難前行。平遙中學從1951年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在山西財經(jīng)大學工作的劉惠生教授、我的同學王蘭英的愛人李永祥和其兄王聲遠是平遙中學高一、二班學生,李永祥考上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分在公安部工作。平遙中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百年建校,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風雨兼程。信仰智慧在胸,責任擔當在肩,奉獻精神永存。1959年我上高中時,正是平遙綜合大學朝氣鼎盛時期,這是全國第一所縣級大學,成立于1958年10月19日,經(jīng)山西省教育廳批準,在原平遙中學的基礎上,增設工專班和師專班(語文、數(shù)學),下設帶小學、幼兒園,以及校辦工廠和農(nóng)場。平遙中學成為全國和華北局教育改革的典范,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團絡繹不絕,校黨委書記鄧峰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1年9月,根據(jù)黨中央"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停辦平遙綜合大學,仍恢復為山西平遙中學。建校以來,始終恪守"堅定、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訓,奮力開拓,銳意進取,為國家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學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遙中學原址是城內(nèi)城隍廟街東頭文廟,主校區(qū)大成殿是圖書館,東西廂房及南房是教室,西側是大操場,后來又蓋了教學樓。出文廟向南過天橋,有一大禮堂,也兼學生食堂,房頂是木頭人字結構的大梁,空曠氣魄,開學典禮、形勢報告、節(jié)日晚會,以及大型演講比賽等活動,都在大飯廳舉行。教職工和學生住在禮堂周邊各院落里。再往南走,穿過城墻下一個小南門,有一大片開闊農(nóng)田,是學校的農(nóng)場,學生每周有一下午在農(nóng)場勞動,種的各種蔬菜低價供給學生食堂和教工食堂。在糧食短缺的時代,蔬菜給師生填飽肚子解決了大問題。出文廟向北、城隍廟街北邊,有一個平遙中學在上世紀50年代創(chuàng)建的校辦工廠,后來發(fā)展為平遙減速器廠(搬遷于農(nóng)場附近),其產(chǎn)品遠銷全國各地,還出口北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學校辦工廠和農(nóng)場,旨在要求學生完成學業(yè)之余,適當參加勞動,體驗工廠、農(nóng)村生活,也能緩解學習壓力。我上高中時,學校要求下午有三分之一時間參加勞動。當時我擔任高27班班長,下午帶領全班同學到農(nóng)場由張逢瑞老師分配任務,有鋤地間苗拔草抬大糞等勞動。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緊張學習之后,來到田園勞動,滿目綠意撲面而來,心情格外輕松,又能吃到自己種的蔬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有時也到工廠勞動,由安峰業(yè)和劉鳳林老師指導翻砂制坯等任務。1958年9月,陸定一到平遙中學視察工作,并親自題詞:“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充分肯定學校辦工廠和農(nóng)場的意義。今日之平遙中學,已遷移出文廟,新建校位于城東1.5公里處,占地238畝,建筑氣勢恢宏,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所花園式、數(shù)字化、人文化、現(xiàn)代化學校,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文廟是平遙古城重要景點,前幾年,我和愛人王桂花也進去參觀過。我們靜坐在曾經(jīng)是教室前石階上,仿佛聽見昔日老師的講課聲;走在大成殿前廣場上,想起當年鄧峰書記、郝晉瑞校長、米道淦教務處主任的訓導;也回憶起我們和高中老師及同學們的點滴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遙中學是革命的搖籃,百年來培養(yǎng)出了無數(shù)革命家,成為民族脊梁;平遙中學是人才的搖籃,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大批省部級、軍級領導干部、各行各業(yè)杰出人物;平遙中學英雄輩出,培養(yǎng)出了航天英雄劉旺,以及數(shù)以萬計的優(yōu)秀建設者。至于此,平遙中學在國內(nèi)聞名遐邇,成為山西省級重點中學,享有多項殊榮。據(jù)報道,截止2017年,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實踐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百佳示范學校”等14項模范集體和先進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平遙中學舉行60年校慶,我和山西大學王恩龍組織太原地區(qū)百余同學回母校參加慶典,當時平遙中學校長王樹祿任校慶委員會會長,校黨委書記王守基和我任副會長。2004年10月4日,平遙中學舉行80年校慶活動,我組織六二級同學回去30多人參加慶典。為感謝母校培育之恩,當時吟小詩一首:“闊別一中四十載,遠游學子返校來。感謝師長培育恩,撫今思昔抒情懷。桃李芬芳遍神州,赤誠奉獻報國才。教書育人堪楷模,再鑄輝煌展未來?!?018年夏,我和夫人王桂花、省政府秘書長王可福及其夫人武鳳英、省直單位王體善部長、東泉平遙四中王邦亮等人回母校捐贈書(附照片六),校黨委書記梁建國、校長趙立新、副校長王維彬等參加捐書儀式,原校黨委書記王守基陪同,并參觀了校史館和舊校文廟,觀看了大戲臺精彩的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師資力量很雄厚一代賢師展風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學認為,學校質量如何,教師是關鍵。一所好的學校,必須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好學校必定有名師、大師、高師、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據(jù)2017年校園網(wǎng)顯示:平遙中學現(xiàn)有教師374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省高級教師69人,國家級骨干教師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42人,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60余人。名師出高徒,強校育人才。雄厚的師資力量,成為平遙中學躋身于全國強校的不竭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遙中學在上世紀50年代,就是全省重點中學,并向周邊文水、祁縣、介休、孝義、太谷等五、六個縣招生,分配來的教師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名牌大學畢業(yè)生,人才濟濟,個個廣智博學,熠熠生輝,幾乎每位老師身上都有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學生。這些年輕老師們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愛崗敬業(yè),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他們對主講課程嫻熟精湛,對所授專業(yè)駕輕就熟。而且有些老師講課如同演講,枯燥的課程也講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講數(shù)理化的老師,條分縷析,娓娓道來,還時不時妙語連珠、出神入化,將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解釋得通俗易通;講文史地的老師,生動形象、旁征博引、妙趣橫生,使人聽得身臨其境、如癡如醉,心潮起伏、蕩氣回腸,不但學了知識,而且心靈受到震撼。平遙中學的老師們,不但知識淵博,而且人長得帥氣漂亮,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外表,幽默風趣、跌宕流暢的語言,嚴謹縝密、縱橫捭闔的思維,吸引著學生,感染著學生,成為一些老師的鐵桿“粉絲”。老師們不但課講得好,而且課后輔導和批改作業(yè)極其認真負責,對學習吃力者,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在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老師們的生活條件很差,一家子住在設施簡陋的平房里,冬天生鐵爐取暖,夏天要拉風箱做飯,生兒育女,贍養(yǎng)老人。在糧食緊缺年代,南方老師吃不上大米,每天也是啃窩頭、喝糊糊、吃和則飯。物質生活條件差,老師們都能克服,最使人傷感的是在那個極左思潮泛濫的癲狂年代,正趕上“階級斗爭月月講、天天講”的年月,一些老師或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或由于個人有些歷史問題,因而在各種政治運動中,要承受巨大壓力和沖擊。但是,在我們學生看來,什么困難和壓力,都沒有埋沒他們的教學熱情。他們一走進教室看見學生,總是笑容可掬,精神煥發(fā),在三尺講臺上揮灑自如,唯效桃李競顯風流,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詮釋著人民教師的崇高與神圣。他們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平遙中學的老師們堪稱教師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59年7月畢業(yè)于平遙四中(東泉),王守基、李潤財、趙玉花和我被保送到平遙中學上高中。這一年國家處于困難時期,好多縣停止高中招生,平遙中學那年高中招了8個班,從高27班到34班,介休、文水、孝義、靈石的考生都來平遙中學讀書。我被編在高27班。我在平遙中學就讀時,名師有劉德森、李嘉貴、樊光蘊、王振芳、聶守智、陳耆夫、王樹祿、曹振武、楊靜、呂旭光、郭三元、田振堯、尤乃才等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可謂“才高八斗”“學正為范”。綿綿追憶無窮期,諄諄教誨記心頭。歲月悠悠催人老,耄耋之年念師恩。(師生合影照片二)我是高27班的班長,團支書是介休的張玉貞,學習委員是趙承惠,生活委員冀有林,班內(nèi)同學還有武生明、趙惠民、武增璉、梁乃武、張丕昌、郝再信、馬其升,姚學森、宋啟富、王啟元、郭健、霍鳳英、李玉梅、岳玉蘭、張順華等人。趙承惠身體瘦弱,但學習成績優(yōu)異。有一次我沒有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樊光蘊老師當堂批評了我,表揚了趙承惠。樊老師檢查作業(yè)一個不漏,批改作業(yè)極其認真,表揚學生激勵眾人,批評學生不講情面。從此之后,我開始把學習放在了首位,各門功課成績均提至上游。后來樊光蘊老師調(diào)到太原化二建中學,在她老年生病期間,我和雷慶祺、仵升銀等人多次去看望。2005年,樊老師因病去世,我和申克己、仵升銀、趙承惠、侯玉蓮等人,受王樹祿和聶守智老師委托,代表平遙中學全體師生參加了樊老師的追悼會,送上平遙中學學子的一片真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遙中學校風純正,教師恪盡職守,學生刻苦努力。學生看書寫作業(yè),主要靠晚自習時間。此時間,教學區(qū)安靜祥和,主課值班老師坐在講臺上,一邊備課,一邊隨堂為個別同學答疑解難,慢聲細語,不影響他人學習。這樣的制度一直延續(xù)至今。有一年,我愛人桂花住在平遙城,晚上去看望王振芳、田振堯、聶守智老師,他們兩家是鄰居。聶老師的家門鎖著,王振芳老師告訴:聶老師輔導學生晚自習,10點之后才能回來。當時聶老師已年逾花甲,對教學還如此認真負責,這是多年養(yǎng)成的職業(yè)操守使然。聶守智老師愛生如子,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許多學生的孩子送到平遙中學借讀,她都給以幫助,甚至讓孩子在她家食宿。她一生不離開平遙,一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直堅守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一直為基礎教育嘔心瀝血,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她熱愛學生,學生也敬重她。老年的聶老師,往返于北京兒子周軍家和平遙“老家”,有時也路經(jīng)太原,或暫住幾日,總忘不了和她幾十年來的歷屆學生相聚,也留下學生和老師的合影(附照片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十分敬重平遙中學的老師們,凡是調(diào)回和離退休后住在太原的老師,我和桂花常去看望。王樹祿校長和耿桂棠老師住在省委黨校宿舍,多次去看。呂旭光老師住在大眾機械廠宿舍,我們?nèi)タ催^。王振芳和田振堯老師住在北張小區(qū)附近,與山西財大是近鄰,我和桂花經(jīng)常去看他們,我的兒媳婦多次幫他們從平遙田曉靜那里往太原給他們捎帶工資和物品。上世紀末,我到北京探親,正好聶守智老師也在北京,我和聶老師、王蘭英、李洪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道去北京通州看望劉德森老師,受到他全家人的熱情款待(附照片三)。郝晉瑞調(diào)到省教育科學研究所任所長,我去看望郝校長和師母杜瑞碧老師;曾和王可福、雷銑、楊建勛、梁子信、閆國棟、王恩龍、高汝年、仵升銀、馮淑秀等人去看望過,相聚并合影留念(附照片五)。郝校長去世后,我參加了他的追悼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三、亦師亦友趙福良高大形象永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27班的班主任是從部隊轉業(yè)的昔陽人趙福良老師,他是校黨委委員兼??倓罩魅?。趙老師組織領導能力強,善于管理,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同學們選我當班長,趙老師成了我的直接領導,班長的任務是上傳下達。一天,趙老師把我叫到他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你在初中寫了入黨申請書,大家又選你當班長,對你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要以學為主,各門功課爭取優(yōu)秀。其次,今年高中招8個班,27班是排頭班,學習和各項工作要走在前,努力成為其他班的表率。你要大膽工作,團結好班委一班人,敢于負責,別事無巨細都問我,自己秉公辦事即可,爭取先進班集體。在趙老師的鼓勵下,經(jīng)過全班同學共同努力,期末考核,班級工作走在前面,評為先進班集體,我本人被評為優(yōu)秀班干部。1959年12月,我由趙福良老師和學姐李嘉瑜介紹入黨,在校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入黨宣誓儀式。同一天入黨的還有校長郝晉瑞和王守基、仵升銀等同學。1961年夏,平遙中學鑒于我工作和學習的突出表現(xiàn),校黨委任命我為學生黨支部組織委員,翟玉璜老師為書記,仵升銀為宣傳委員。學生黨支部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中品學兼優(yōu)者為入黨候選人,兩年中發(fā)展了雷慶祺、雷銑、張永明、李嘉玨、武鴻生、程玉英、侯懷勇等10名為預備黨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夏天,離城30里的普洞一段公路被洪水沖毀,縣領導要求平遙中學派師生去搶修。接到通知后,軍人出身的趙福良老師雷厲風行,馬上組織班內(nèi)黨員和團員帶上工具趕到事發(fā)地。趙老師首先跳入水中搬石頭堵決口,同學們也紛紛跳入水中,搬石頭運草袋。大家干得熱火朝天,每個人都成了泥人人,衣褲濕淋淋??鄳?zhàn)兩小時,決口徹底堵好,路也修平了,行人和車輛暢通無阻。任務完成后,大家打著紅旗、唱著歌,興高采烈回學校。這次實地搶險行動,趙老師身先士卒、勇敢無畏的行動,感染著同學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高中當了三年班長,和趙福良老師結下深厚友誼。他真誠坦率,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是一位堅強的政治工作者。他教我團結群眾,放手大膽工作,讓我懂得為人處世之道,鍛煉了我處理問題的組織能力。我考上山西大學教育系,也當了5年班長,高中階段的工作歷練,影響我之后的成長,這與趙老師教誨分不開?;诖?,我和趙老師的師生情感永續(xù)不斷,他成為我一生的良師益友。趙老師有輝煌的歷史,解放前參加工作,當兵打仗,盡了軍人保家衛(wèi)國職責。退伍轉業(yè)到平遙中學,身兼數(shù)職,辛勤工作,評為紅旗班主任,頗受師生擁戴。文化大革命中,他曾任平遙縣革委會副主任。后來分派到達蒲公社。這期間,我曾把趙老師和師母趙新民接到太原,參觀景點,和同學們聚會;之后又到陽泉看了三礦副礦長張增光和劉鴻香夫婦,看了陽泉礦務局教育處長張增祿和卜金嬋夫婦。后來,趙老師和師娘趙新民在太原買房定居,太原的同學與趙老師往來頻繁,我和山大副校長王恩龍、省政府正廳級秘書長王可福和夫人武鳳英、省人事廳處長白永福、省中藥材學校校長高汝年、太原重機學院人事處長仵升銀等人,參加了趙新民在常州駐太原企業(yè)開業(yè)典禮。我和高汝年、趙承惠、李仙梅、武鳳英等10余位同學在太原給趙老師過了七十大壽,逢年過節(jié)我常會去看望恩師。有一年,聶守智老師來太原,我和桂花陪聶老師去看趙老師夫婦,幾位老友相見,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2021年12月30日,趙福良老師在平遙不幸病逝,享年90歲。斯人已去,往事如煙,點點滴滴,樁樁件件,事情不大,但份量很重,每當想起,不禁潸然淚下。趙福良老師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他為人和藹、雷厲風行、踏實苦干的品格,永遠激勵我們向他學習看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求學艱難路漫漫追逐夢想不停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幾代人無緣上學讀書,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自從我上學后,父母就教導要好好念書,講“讀書是一時窮,不讀書是一生窮”的道理。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村和離家5里的東泉鎮(zhèn)完成,上高中則要到離家35里的縣城去讀三年書,國家免去學費,但課本費和一個月3塊錢的伙食費要自家花。為此,我父親擔木炭掙錢,他先爬山越嶺到仁義山住一宿,第二天擔上木炭回到家,第三天擔上木炭到縣城賣了,三天可掙3塊錢,夠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母親瘦弱多病,紡花織布做鞋縫衣,幫父親拉磨推碾、薅苗拔草,春夏秋冬忙不停。在這樣的貧寒家庭長大,從小懂得吃飯生存是人生第一要務,養(yǎng)成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習慣,之后漸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十來歲就是半勞力,放羊割草打柴禾。有一年,我喂養(yǎng)的一只大肥羊,賣了20元,全家過了一個好年。上中學后已成人,假期要到生產(chǎn)隊下地勞動,雖說一個勞動日幾毛錢,但按勞分糧卻能吃飽肚子,而糧食是用錢也買不來的。上高中三年,正處在國家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在餓肚子,處于長身體的青年學生,也只能半饑半飽。有不少同學退學,或找工作謀生,一些女同學或找婆家嫁人,都是生計所逼。我和大多數(shù)同學堅持下來了。1960年,刮共產(chǎn)風,農(nóng)村家家戶戶斷炊上食堂,村里好多人得了浮腫病。記得有一天,我和同學們到農(nóng)場間胡蘿卜苗,大家把多余的青苗拔起來扔在地邊。我看到這些東西能吃,就向趙福良老師借了一個面布袋,將這些胡蘿卜苗撿了一袋子,步行35里路送回家,父母親看到這些可食東西很高興。真可謂“雪中送炭,餓中送飯”。經(jīng)歷過饑餓,深刻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時至今日,我也十分珍惜食物,杜絕浪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7月,迎來我人生第一次大考。高考前夕,校領導專門邀1961年考上清華大學的冀學孟同學回平遙中學給應屆生做升學指導,我們擠在大成殿,翹足引領,爭看這位“狀元”學友。高考前一天,鄧書記和郝校長要作動員報告,首先強調(diào)要“一顆紅心,兩套準備”,考上大學就去深造,考不上大學就去參加建設祖國,使考生輕松無壓力。其次,高考是檢驗三年學習成績,介紹學校往屆大學錄取情況,記憶最深一句話是“千錘打鑼,一槌定音,成敗在此一舉”。這一屆,郝守義考入清華大學,王桂花(27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李洪征、趙德晉、武福泰考入天津大學,張增光、武生明、趙惠民、蘆新福等人考入北京鋼鐵學院,我和李全祥、孫嘉琛、楊荊葆、劉寬富考入山西大學,趙承惠、李仙梅考入太原工學院,仵升銀、侯惠勇、孫輝銀、劉鈺勇、郝再信等考入太原重機學院,劉維邦、霍子德、李世武等人考入山西礦業(yè)學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這一天,學生伙食很好,早晨吃的是黃軟米加紅棗粥,很耐餓;中午是雜面蒸饃和熬菜。考場就是平遙中學的教室,校園內(nèi)外靜悄悄,沒有一個家長陪考,監(jiān)考老師可進考場,其他老師只能在校園內(nèi)走動。我進考場前,碰上聶守智老師,她把自己的手表讓我戴上,叮嚀要掌握好時間。考生在里面答題,老師在外面操心??嘉锢頃r,我們班的武生明僅用了48分鐘就交完卷出來了,正好碰上了物理老師劉德森,就狠狠批評他這么早就出來。武生明說,我都答完檢查過了,白坐那里沒事干。結果,他的物理考了98分,僅丟了2分。真可謂名師出高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結束后,學生各自背上行李回家。我回到家,似乎和以前暑假一樣,沒有人問你考的如何。第二天就下地勞動,為多分點口糧趕緊掙工分。一個月之后,高37班的張曉云捎來我的“山西大學教育系錄取通知書”。我的夫人王桂花是平遙中學高42班學生,班主任是聶守智老師,196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tǒng)計系,后在山西財經(jīng)大學任統(tǒng)計學教授。她的錄取通知書是我給她捎帶回來的。那一天,我到平遙火車站接從太原來的我的大學同學張恒,路經(jīng)平遙中學,李吉祿老師把我叫住,說傳達室有你們圪塔村王桂花的錄取通知書,來了好幾天了,快給捎回去。桂花家的情況是:父親在山上放羊,母親見她考試完了,急著要去介休紡織廠幫兒媳看孩子,吩咐她每天和生產(chǎn)隊的婦女們勞動,除了掙工分外,還按出勤分些蔬菜,并照顧好年幼的弟弟。在交通和通訊不發(fā)達年代,身居丘陵山村的我們,連到城里打聽錄取通知書的時間都沒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要去太原上大學,是在食品公司工作的楊占有同學騎車先到我家,帶上我的行李,然后到東趙村他家住了一宿,第二天他又把我送到火車站。坐上去省城太原的火車,這列車負載著我的夢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聲長長的汽笛聲響過,呼嘯而去,駛向理想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平遙中學完成了基礎教育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健全了品格和才干,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這里就像一塊堅實的墊腳石,托我起跳,腳踏實地,開始了人生的新的起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張銀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6月寫于太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作者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財經(jīng)大學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行為科學學會副會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省城平遙聯(lián)誼會常務秘書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