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白居易有詩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焙唵蔚囊煌氩?,就能給人帶來如此深遠的情感。而生活之中,此情亦隨處可見。</h3></br><h3>泡一壺老茶,和幾位“來不迎,去不送”的知己,聊些無關(guān)風月的閑事。無論何時,有了一間茶室,閑適的滋味,便會落滿心頭。李清照妙語“別是閑滋味”,足解此情。</h3></br><h3> <h3>明人袁宏道謂:“世間第一等便宜事,真無過閑適者”。閑適,是生命中最奢侈同時又最簡單的事。平日的忙碌生活中,茶室中的一刻靜處,便能換得半日清福,文人對此體悟最深。蘇軾、文徵明、張岱等,茶事之中寫出多少鴻章……吃茶,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h3></br><h3> <h3>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天忙著同時間賽跑,忙著追逐名利,自我的迷失,身心的失衡讓我們越來越浮躁。都市的喧囂與繁忙,不該是生活的全部,再忙,也要有一個安放心靈的空間,閑暇處才是生活。</h3></br><h3>有一間茶室,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奢想。獨處之時,可品一年輪換的風景:春試新茶,夏銷溽暑,秋聽夜雨,冬煮寒雪;明窗凈幾,茶煙清談,可陽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一室之間,可以悅己;一室之茶,可以悅?cè)?。有間茶室,便是清福。</h3></br><h3> <h3>明人袁中郎謂:“酒可醉,茶可飲,太湖一勺水可游,洞庭一塊石可登,不大落莫也”。筑一小室,營造茶席。室外有修竹清風,如唐寅事茗之圖卷,雖為籬落,也生幾分清湛;室內(nèi)有風爐疏煙,如陸羽茶經(jīng)之巨細,雖為素物,也生一縷氣質(zhì)。</h3></br><h3>明窗凈幾,人之精神也倍增爽朗;草木添秀,人之耳目也漱洗無暇。至于桌椅有致,器陳精良、錯落隨分,實為心性與氣質(zhì)的折射,營造一間茶室,更像是找到契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h3></br><h3> <h3>“幽花野竹頻移座,薄酒清茶共說詩”。幾席之間,茶煙漸起,有幽花野竹;器座之前,清談漸歡,有三倆好友。由清晨至日暮,這大概是最俱清福的事情了。晚明程孟陽在《松寥詩引》中便有記述:“已亥夏,尋洞庭潤公不遇,留閣中,與湛公譚詩品茶,至通夕不寐”。</h3></br><h3>茶此刻不再是口腹之欲,也不再是精神之需,它成了賓朋之間談笑的媒介。雅,可以是人間詞話;俗,可以是市井俚語。雅俗之間,悅?cè)藲g顏。</h3></br><h3> <h3>不過,環(huán)境的“閑”始終是外在的,真正的閑適來自內(nèi)心的平和。蘇軾便曾說“奇茶妙墨俱香”,飲茶若與其他雅事一起,如讀書、賦詩、清談、焚香等,更能助添清興,聊以抒懷??梢哉f,“閑”之一字,藉由茶事,刻入了中國人的性靈,也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h3></br><h3>“閑”不一定遠在山野,繁華都市里,于居所中置一間茶室,坐臥隨心,詩書隨情。在茶香氤氳里靜享閑慢時光,慰藉平日勞頓,庸碌之余,感受生活的詩意。</h3></br><h3> <h3>生活不在別處,也許就在茶杯里。一杯茶湯,入喉便解口腹之欲,入心便成精神之需;一間茶室,幽獨時便可適意清心,眾樂時便可圍爐清話。</h3></br><h3>愿你心住一方茶室,靜觀云卷云舒,忘卻人生得失,以云淡風輕面對人間悲喜,“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h3></br><h3> <p class="ql-block">來源:圖片文人空間,版權(quán)歸原作者,侵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