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大學(xué)

麗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7年,是我在延安農(nóng)村插隊的第四個年頭。我從一個手不能拿,肩不能扛的中學(xué)生,變成一個皮膚黝黑粗糙,身板強壯的鐵姑娘。以至于我春節(jié)回家過年,家人竟認(rèn)不出我了。鋤地、割谷、收麥、拿糞(手抓拌了糞的種子播撒)、上山背莊稼、拉架子車修梯田、出民工修水壩、打鐮枷,除了沒喂過牲口放過羊,陜北的大部分農(nóng)活我都干得非常熟練。真正是滾了一身泥巴,練了一顆紅心。然而,那顆紅心里著實帶著些蒼白。激情澎湃地來到延安的廣闊天地,除了與農(nóng)民一樣下地勞動,還能做些什么呢?沒有北京知青孫立哲為百姓治病的醫(yī)術(shù)和張革修建水電站的本事,拒絕了大隊書記讓我去村小學(xué)當(dāng)老師的美意,我的空空如也的腦袋,如何給孩子們一碗水?正是汲取知識的年紀(jì),卻無望讀書。一腔熱血被腳踩黃土背朝天的現(xiàn)實消磨殆盡。我生長在軍人家庭,似乎長大當(dāng)兵理所應(yīng)當(dāng)。但因父親文革受挫和他的從不徇私,我當(dāng)兵無望。好笑的是,村里有個大字不識一個的女娃,因其父有點背景而被招為女兵。穿了軍裝沒一個月,卻因不適應(yīng)部隊而被退回,白白浪費掉一個女兵名額,令人扼腕嘆息而又無可奈何。尤其是在一部分知青招工走后,心中更加迷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山峁上鋤地,歇工時一屁股坐在土棱上,望著連綿起伏無邊無際的黃土溝壑,心里也翻卷著皺折。身邊的婆姨女子們刁空納著鞋墊,不忘回應(yīng)著男社員的玩笑。婆姨們提前收工回家做飯,一溜煙不見了身影,卷起的塵埃向我撲打過來。我瞇了灰塵的眼睛望向她們離去的溝壑。將來我也是她們中的一個嗎?不,不,絕對不可以!算了,啥都別想。收工后,在窯洞里放聲唱歌或彈我的秦琴,或埋頭寫寫日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秋冬之季,隱隱約約聽說國家要恢復(fù)高考,我心里活動起來??墒钦l也沒有明說,誰也不能不干農(nóng)活,生產(chǎn)隊也不準(zhǔn)請假。因為不出工,既掙不到工分,年底可能倒貼糧錢,又可能落得表現(xiàn)不好的印象,影響以后的招工。知青中暗流涌動,白天照樣在地里干活,晚上便開始找出以前的書本偷偷摸摸地看。誰也不知道會考什么,誰也不知道怎樣考、什么時候考。我心里沒一點底,覺得自己基礎(chǔ)太差了。正值陜北秋收時節(jié),活多得忙不過來,在川地里刨土豆,上山割蕎麥、收谷子和糜子,甚至月夜里背莊稼,整天勞作沒有停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月中旬,廣播里傳來全國高教會召開的消息,招生是確定無疑了。大家歡呼雀躍??墒桥d奮中我們還得出工。又過了十幾天,公社召開了知青大會,宣布凡是參加高考的人,給一個月的復(fù)習(xí)時間。至此,我們才可以明目張膽地復(fù)習(xí)功課??墒牵蠹叶枷胱ゾo復(fù)習(xí),做飯成了我們最頭疼的事。誰來做飯呢?沒辦法只好輪班吧。每天我們都希望有人來替我們做飯,好讓我們?nèi)ν度霃?fù)習(xí)。終于有一個知青信心不足放棄了復(fù)習(xí),成了我們的“火頭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延安知青都回家找老師輔導(dǎo)。我們幾個西安知青,離家遠(yuǎn),既沒有回家,也沒有老師可找,更沒有豐富的參考書。我向村里的一個初中生借了一本數(shù)學(xué)書,同學(xué)寄來幾張復(fù)習(xí)題,學(xué)習(xí)做題。在杭州讀大學(xué)的二哥寄給我一本老版本的《語文》書,翻來覆去地看。報考的知青都選擇了理科,我數(shù)理化是弱項,猶豫了一下便選擇文科。于是,唯一一份史地資料就到了我手里。其實那僅僅是一張16開的印著若干史地基本常識的活頁紙。這就是我拿到的一點“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點總比沒有好。翻天覆地地背那一頁紙的常識,反反復(fù)復(fù)地做那一本數(shù)學(xué)書的題。晚上不知何時睡著,白天不知飯的滋味,還餓得極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學(xué)期間,我喜歡語文,每次作文都被當(dāng)成范文。我還喜歡抄抄寫寫。一本精美的塑料皮筆記本,抄滿名人名言,好詞語和好短文,并配上插圖。同學(xué)間互相傳閱互相補充,成為至寶。插隊時,延安大學(xué)中文系的學(xué)生來農(nóng)村體驗生活,住在我們知青窯洞。他們中間的一位也有這樣的本子,扉頁上寫著“寫作與亂彈”,只是里面的內(nèi)容是人家自己寫的詩歌和小文。后來我也模仿著給自己弄了一本。時光流轉(zhuǎn),本子不知去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盡管我在農(nóng)村一直沒有停止過看書和寫作,但所看之書并不多,除了幾本被翻爛了的小說,主要的還是《毛澤東選集》和當(dāng)時報刊上的一些文章;而所謂的“寫作”,也只是寫寫日記、筆記和家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就憑著這一點點的復(fù)習(xí)時間和可笑的“家底”,我于1977年12月9日,那個我們都銘記在心的寒風(fēng)凜冽的日子,走進(jìn)了位于寶塔山下延安二中的高考考場。&nbsp;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許是沒有壓力吧,我盡其所有地發(fā)揮,甚至達(dá)到了極至。考的什么題,我現(xiàn)在幾乎一點都想不起來,只記得語文作文題二選一。一個是《難忘的一天》,一個是《給科學(xué)大會的一封信》。我后來看到有關(guān)的回憶,但凡參加了復(fù)習(xí)班的考生,老師都給押到了《難忘的一天》的作文題。而且,延安的許多考生都寫了當(dāng)年周總理回延安的那一天,即便有的人并不在歡迎周總理的人群里。而我沒有這樣的幸運。在緊張的考場,腦海里即便開上飛機也追索不出哪一天是難忘的,更不能快速構(gòu)思成文。于是,我選擇了后者。我在那封信里充滿憂心地感嘆祖國文革十年文化的荒蕪,充滿激情地展望科學(xué)大會將帶給國家的振興,充滿渴望地表達(dá)我們渴求知識的愿望。然而,交卷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聽到監(jiān)考老師的議論,說我們考場的某某肯定沒問題。這樣的議論讓我心里一無所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生產(chǎn)隊,依舊去地里干活。村里人那一段時間的中心話題也是高考。田間地頭,他們預(yù)測分析誰誰誰考得好,誰誰誰最有希望上大學(xué)。我那時不善言談,更不喜歡在人前說話,我不知道自己考得怎樣,自然也不好對人說起。聽著村人的議論越是沒自信。索性不再希望,安心勞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誰知沒過多久,渺茫中傳來我進(jìn)入初錄的(可能是分?jǐn)?shù)線)消息。同時,我還接到被推薦招工預(yù)備名額的體檢通知。“高考初錄”、“招工預(yù)備”,招工,還是上學(xué)?我的命運有太多的不確定。只有等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等待的日子,我回西安過春節(jié)。那一年,在外地當(dāng)兵的三哥也回家過年。不記得年節(jié)的哪一天,我接到大院傳達(dá)室打來的電話,讓我去取信。是我的延安知青同學(xué)幫我把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從延安轉(zhuǎn)寄給我。我一度很懵,這是真的么?我的家人相信是真的,尤其是我的哥哥們比我還高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從來沒有當(dāng)老師的理想,我害怕在人前講話,我不惜被大隊書記說我不去當(dāng)老師是“瓜娃”。所以填報的志愿根本沒有師范院校。然而,我卻被陜西師大錄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是,我返回延安,辦理一切手續(xù)。然后,我就成了恢復(fù)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xué)生,進(jìn)入了陜西師大中文系七七級二班。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進(jìn)陜西師大學(xué)府,如久旱逢雨,魚兒游進(jìn)了大海。4年寒暑冬夏,8個開學(xué)又放假,1000多個日日夜夜,年輕的我在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精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些曾經(jīng)被輕慢坐冷板凳的老師,那些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的教授,像遇到了久旱渴雨秧苗的老農(nóng),攢足了勁,用心地精心地培育著我們這些幸運兒。他們不注重外貌,衣著樸素,卻挺著智慧的頭顱侃侃而談。須眉白發(fā)的辛介夫老師教我們《古代漢語》,典故、成語信手拈來;慈眉善目不笑不說話的吳士勛老師教我們《現(xiàn)代漢語》,循循善誘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口若懸河的暢廣元老師教我們《文藝?yán)碚摗罚洳欢〉攸c我的名提問,鬧我個大紅臉;身體羸弱的黎風(fēng)老師教我們《魯迅專題》,鏡片后閃著倔強不屈的光;還有激情澎湃的韓玉珠老師教我們《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曾自編自唱“二班的同學(xu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剛開始,我們的《古代文學(xué)》《古代歷史》等課程還沒有教材,是學(xué)校里油印的講義,A4紙大小,二三寸厚,沉甸甸的一本。我們每天捧著它們,在校園里默讀著,背誦著。后來,各種教材陸續(xù)下發(fā),一切走上正軌。除了上課,我們就在教室里、圖書館、宿舍里讀書。師大圖書館的藏書甚多,每人一次限借5本,隔幾日就去換回一摞書,埋頭苦讀。為了搶到圖書館閱覽室的座位,有的同學(xué)不惜放棄吃飯休息。為了讀書,曾發(fā)生過許多“吃辣子、啃鐵門”的笑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學(xué)養(yǎng)成了我讀書學(xué)習(xí)的習(xí)慣,無論走到那里,但凡空閑手里都要拿本書或報紙雜志讀,就像如今人們無法放下手機一樣。大學(xué)給我鋪就了一條認(rèn)真做事做學(xué)問不斷進(jìn)取的精神之路,以至于我退休之后仍朝著這條路上走著;大學(xué)也讓我與同窗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相互關(guān)愛,情同手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同,但緊要的一步若走對了,將惠及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寫于2023.4.2.—6.7</span></p>